中國網財經12月24日訊(記者 賈玉靜)近年來,脫髮年輕化催熱「頭部生意」市場,但植髮行業因缺乏強制性規定,導致相關消費糾紛層出不窮。日前,中國網財經記者根據消費者投訴進行調查,發現「植髮小巨頭」新生植髮存在廣告違法、誘導貸款、退款難等多重亂象。
公開資料顯示,新生植髮隸屬於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毛髮移植與養護、基因檢測等醫療服務為主的大型醫療集團,現擁有香港、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近50個醫療中心及4家研究院,主要為用戶提供毛髮移植、脫髮治療、植髮答疑等服務。
植髮變脫髮:術前「承諾100%成功、終身不脫落」
「去年11月在廣州新生植髮華南總院做的植額角手術,2100多個毛囊一共花了不到2萬元,植髮前新生承諾一年後毛囊存活率在95%以上,達不到則退款,今年11月去複查,結果顯示存活率根本沒達到95%,但新生卻找各種理由拒絕退款,稱不認可其他醫院的檢測報告,只能以他們的檢測報告為準。」來自廣州的丘先生投訴稱,自己當初是被新生植髮宣傳的「保障手術100%成功,毛囊存活率超95%且終身不脫落」所吸引,如今手術效果未達預期,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及精力進行維權。
丘先生表示,維權過程中,新生植髮工作人員不僅態度惡劣,甚至連微信都已將其屏蔽。「明明白紙黑字籤了協議,新生該不承認照樣不承認,現在錢沒少花、罪沒少受、頭髮卻沒見長。」
丘先生的遭遇並非個例,來自南京的王先生在新生植髮後,同樣面臨手術失敗、維權困難等問題。
據王先生描述,其於2019年3月在南京新生進行植髮手術,從後腦勺取4000單位毛囊種植在頭頂,手術、治療、護理產品累計花費3.1萬元,術後一年,不僅頭頂毛囊成活率極低,連取發部位都患上了毛囊炎,且一直不見好。
「新生的醫生讓我繼續用藥,但絲毫沒有改善,我按合同約定要求新生植髮退還部分費用,他們卻推卸責任稱是我植髮數量太少,效果就這樣。」王先生認為,新生植髮店大欺客、態度蠻橫、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思。
在王先生提供的毛囊種植承諾書中,新生植髮承諾「凡在本機構進行自體毛囊移植受術者,術後移植毛囊存活率可達95%以上;如患者完成手術一年後,經本機後鑑定確認最終的移植毛囊成活率低於95%,本機構可為患者進行一次免費手術修復;若免費手術修復後,最終的移植毛囊成活率仍低於協議約定水平,本機後承諾退還還未達標部分相應比例的手術費用。」
「現在手術失敗、頭髮越植越少,新生植髮即沒有修復、更不同意退款。這麼大企業敢做不敢當,公信力何在?」王先生質疑道。
隨後,中國網財經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與一新生植髮工作人員取得聯繫,該工作人員表示,新生植髮手術都是籤約保障效果的,手術成功率100%,毛囊存活率95%以上,終身不脫落,達不到協議要求可以退款或者免費2次加密。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範世乾表示, 醫療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也不可以用治癒率或者有效率來做宣傳,上述內容已涉嫌違反《廣告法》第十六條規定。
談及手術鑑定依據,北京嶽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嶽屾山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也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經營者應當聽取消費者對他提出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接受消費者監督:「新生植髮不認可患者在其他醫院檢測報告的說法本身就存在問題,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做法,很難保證客觀、真實和公正,消費者就難以對其進行監督,也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被投訴「誘導貸款」 旗下連鎖機構頻遭行政處罰
除了手術失敗,更有消費者險些因新生植髮工作人員「誘導貸款」,而對個人徵信造成影響。
「我是去年3月、4月在南京新生進行的植髮手術,由於手術費用太高,新生植髮工作人員提出可以貸款支付,並用我的手機進行操作,在某貸款平臺上申請了兩筆三萬元貸款、各分12期還款,但是還了6期突然沒法還款了,顯示已經逾期,可貸款平臺客服根本聯繫不上。」消費者蔣先生表示,該貸款平臺並非自己選擇,而是新生植髮合作方,如今被動逾期,擔心會影響個人徵信。為此,蔣先生選擇向第三方投訴平臺進行投訴,但因涉事貸款機構並未入駐平臺,目前該投訴進度仍為「待分配商家」。
記者同時注意到,該第三方投訴平臺上多起關於新生植髮的投訴均提及「誘導貸款」:「在新生植髮工作人員的操作下通過第三方平臺借款1萬元,購買了3個月療程,只做了一次後續不想做了,希望能取消借款帳單,只承擔一次的費用」;「今年7月通過廣告獲悉深圳新生植髮有免費毛囊檢測,於8月15日來到新生,到了才知道需繳納200元成為會員才能進行檢測,之後工作人員又讓繳費預約,我表示自己現金不足無意預約,新生方面提出可以刷信用卡或者貸款,並不斷勸說誘導消費,最終刷走2000元才回到家中」。
中國網財經記者聯繫其中一位投訴人進行核實,該消費者表示,自己已與新生植髮籤訂和解協議,不能再就此事接受採訪:「雖然問題解決了,但過程太費時費力,實在不想評價。」
嶽屾山指出,首先,貸款合同是需要本人進行籤訂的,如果平臺沒有進行審查,而合同不是本人進行籤訂的,那麼對其應該不發生效力;其次,如果涉事貸款平臺確實出現了問題,沒有辦法正常還款並且聯繫不上客服,那麼因此造成的違約和逾期責任在於平臺方面,消費者不需要承擔相關違約責任的,但還款義務還要正常履行。
天眼查信息顯示,新生植髮歸屬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3月25日,註冊資本1億元,公司股東為陳國濤、林鳳飛、林宗琰,持股比例分別為40%、30%、30%,林鳳飛擔任公司法人。根據對外投資統計,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共有66家企業,其中多地新生醫療美容醫院或新生醫療美容門診部即為新生植髮連鎖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經營風險提示顯示,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11月24日剛剛因「違反廣告內容管理規定行為及其從屬」被南京市鼓樓區市場監管局予以罰款2000元行政處罰。不僅如此,該公司控股的杭州新生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長沙天心新生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北京領秀新生醫療美容診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亦頻頻因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廣告違法行為、醫療機構診療活動超出登記的診療科目範圍等原因被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網財經記者向新生醫療美容集團有限公司發送採訪公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責任編輯: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