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曲順 通訊員 曲天澤 青島報導
12月14日,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第七屆漢語言文學專業技能大賽經典改編大賽暨青島農業大學第五屆國學文化節「博雅劇社」演出在文經樓演播大廳落幕。本次技能大賽是由青島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主辦、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承辦的專業特色活動,三百餘名師生共同觀看了本場演出。
致敬經典品味人生 一場驚豔的「話劇之夜」
本次大賽選擇了《祝福》《圍城》《日出》《水滸傳之楊志上山》《花木蘭》五個經典作品,在主題上既關乎歷史與未來,也關乎家國情懷。同學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文學再創作」的形式致敬經典、品味人生。舞臺上演員們感情豐富、極具個性,祥林嫂一聲聲對命運不公的吶喊、留學生方鴻漸和趙辛楣啼笑皆非的相親經歷、楊志被逼上山的無奈與忠義、陳白露與她身邊各色人物對不可逃避的困境所做的無力掙扎、木蘭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可貴品質,被演員們演繹得靈活自然、栩栩如生,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場驚豔的「話劇之夜」,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比賽結束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蔡連衛對大賽進行了點評,並與同學們分享了對經典作品改編和「戲大於天」精神的理解,同時表達了對明年博雅劇社演出的期待。
《花木蘭》的編劇和導演房雪、徐一凡、張舒雅同學在回憶起這次活動時感慨萬千。為圓滿完成表演,三位同學幾反覆研讀、琢磨《木蘭辭》,查閱了大量史料,修改劇本二十餘次劇本。通過改編表演,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情懷,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讓大學生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水滸傳·楊志上山》的導演姜富倍同學表示,這次演出讓她知道了原來同學們這麼有潛力、有韌性。缺小推車、缺酒桶、缺寶刀,同學們就買來紙殼自己動手做,劇組的大部分道具都是大家親手做的;整整兩個月,他們共排練了五十餘次,從臺詞、神態、走位、服飾,到布景、道具、燈光、配樂,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的設計修改。「雖然很累,但當演出取得良好效果獲得熱烈掌聲時,我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姜富倍說。
寓教於樂潤物無聲 構建愛國主義的多維視角
記者了解到,經典改編大賽暨青島農業大學第五屆國學文化節「博雅劇社」演出,自2016年起每年舉行,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屆。該活動由人文學院副院長、漢語言文學專業負責人蔡連衛博士負責,蔡連衛介紹,設立這項比賽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種深入閱讀基礎之上的創新性話劇改編與演出方式,將中國文學經典尤其是愛國經典化為學生們能夠親身演繹的舞臺語言與動作,讓大學生們充分領會中國文學經典豐富的多維性內涵與愛國精神,從而達到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提高專業素養、鍛鍊實踐能力、培養家國情懷的目的。五年來的改編與演出實踐證明,這種方式能夠在寓教於樂潤物無聲中很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種課程表現方式,也成為青島農業大學人文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
【來源:海報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