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大眾對《摩天大樓》這部劇的第一印象,除了妥妥的懸疑風短劇,大都離不開Angelababy的戲份。自從《摩天大樓》首播,討論最熱烈的一個話題就是:Angelababy哭戲還蠻不錯的。
從曾經的「摳圖劇」、「瞪眼劇」走出來了,這次大家對Angelababy的評論普遍還不錯,認為她這次的表現在及格線以上。
綜合其他方面,《摩天大樓》播出後各個APP評分都在8分以上,是很喜人的成績,在一眾國產劇中光輝熠熠。
起初有一些網友,是衝著不看好Angelababy的態度去的,已經做好了調侃和批評的準備,沒想到一入坑就是「真香」。Angelababy的演技,尤其是哭戲部分,獲得了大範圍的好評,也讓很多人發現了這部劇的精彩。
這是一部映射了很多現實主義社會問題的作品,導演不走尋常路,有別於其他類似作品,《摩天大樓》用敘事的手法做出了創新。每一集都有不俗的點,按道理講,這部劇最後的成績應該很好才對,但很遺憾,《摩天大樓》不僅後期熱度跟不上,話題度也遠遠不夠。
造成這樣的結局,片方的失誤之處還是很明顯的,首先最尖銳的一點,也就是負面評論爆發的導火索——爛尾。
這是很大的雷區,《摩天大樓》最後兩集的劇情都是有BUG的,原本推崇這部劇的觀眾,自己去超前點播,換來的確實一個人物走向都不完整的結局,難免有些被「哄騙」的失落感,這樣一來,負面評論只增不減。
不僅如此,在大結局出來之前,《摩天大樓》已經積累了很多不利的營銷點了。
前期的營銷與宣傳中,過度與Angelababy捆綁,幾乎把焦點全部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用她演技的進步為整部劇做營銷。
平心而論,Angelababy的演技確有進步,這不假,但最終呈現在屏幕上的效果,也是經歷了攝影加持、剪輯、音樂渲染等,在MV式的鏡頭下,她的哭戲的確不再令人尷尬到「腳趾扣地」,但遠沒有到「炸裂」的程度。
當所有人都把關注點集中在Angelababy身上,被遮掩的只能是這部劇整體的口碑。
但不應該由Angelababy背鍋,劇中那麼多的事件值得被關注,原生家庭、女性被暴力,一樁樁一件件都值得擁有高話題度,都值得被大眾聚焦。每一集都有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都對應一個社會群體,這些問題本來都可以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掀起更大的傳播熱潮,不僅是增加節目的熱度,對女性群體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這些作用,都被營銷失誤掩蓋了。
這不是好的結果,也不是導演想要的效果,陳正道導演曾經說:
「這部劇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究竟誰殺死了鍾美寶,而是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再有下一個鍾美寶出現。」
那片方就沒有發現這些嗎?當然不是,他們發現了,也做出了反應,只是太晚了。等他們陸續邀請《乘風破浪的姐姐》裡的一些藝人和林心如等人談論《摩天大樓》時,熱度的確有小的回升,不過那時超前點播都過去很久了,這一波彌補,還是太晚了一些。
前期宣傳Angelababy的演技,本就是無可厚非,她也擔得起這樣的誇獎,只是後期營銷失敗導致的負面評價發酵,才最終形成這樣的局面,其實,《摩天大樓》值得更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