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年啦!我的個展「數日子」

2021-02-19 畫話

我的第四年個展還是日常畫的總結,又是一段時間的總結~ 這樣的總結在潛移默化中和我每年一次的年終總結合併了。

在開始這個展覽之前,我還做了另一件事:在即刻重啟了我每日一畫的記錄(我的即刻ID:5amoonmama)。因為創作就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我選擇用畫的方式把這些個人化的事情如實表達,誠實記錄,最終它一定是回饋給我和我的閱讀者最好的狀態。今年的展覽,在無錫我很喜歡的空間:布可buke. 就像它的諧音book,主理人盛瑤是一位愛讀書,也有很多想法的女孩紙。在思考展覽呈現的過程中,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對畫面本身的形式化呈現是否會削弱畫本身的力量?思考的結果是,可能還是因為建築師的職業慣性使然,總是會想著在有限條件下還是以與材質、空間更有意思的結合方式呈現。比如第一年雪山的微地形,第二年用水波紋鋁板和畫的結合。既然這樣的慣性在目前這個階段思考展覽時,總是不假思索的出現,那就選擇順從這個慣性。
構思的過程,不斷跳出的新想法,我也選擇順從。抱著有好的點子,就盡力實現的態度,是這次展覽和以往很不一樣的一點。以往的方式,我會更規劃預設好全局,比如一共要放多少幅畫;雪山的地形和壁畫搭配的形式…似乎是以一種更放鬆從容的方式看待這次的個展:有好的、合適的形式都可以納入進來。它會更自由。伴隨著展覽,不知不覺每日一畫就進入了第四年。前三年的畫在今年年中的時候,歷經一年多的時間「修成」了一本小書:《彎·維特魯威小人》。所以今年展覽的內容,很自然就想到以這本書裡的內容為起點,用展開的方式讓你可以掀開書頁看到一幅幅「日常的記錄」。並在心裡暗生「數」的想法~這本書未收錄的畫,和書裡收錄的畫截止後的一年彎成長的記錄又是特別的不同;有著這個娃明顯長大的痕跡。個人認為,要說之前和現在的畫有什麼差別,我想主要還是心性的篤定讓作畫的線條增加了穩定感和創作的自由度。

(小時候的線條)盛瑤幫我又豐富了一些別的系列畫和內容,包括在buke拍攝的小彎。以穿插在buke店鋪內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日子」這場展覽。(今年的展覽,中間會有聖誕節。photo by 布可)我偏愛那種軟軟薄薄面料的帆布袋,於是終於在自己有心力的時候,在同事的幫助下好好做了一個帆布袋。打樣胸針的時候,因為過度糾結圖案的大小。覺得原本選定的一個圖案比理想狀態視覺上顯大,於是把它做成了覺得尺度可能更合適的冰箱貼;並做了一個新的「泡腳」圖案比對並選擇合適大小做胸針。同事說,「泡腳」熱氣騰騰的感覺很冬天哈哈。我們還把這個圖案印在了buke入口的玻璃上。
(研究泡腳的比例,photo by samoon)堅持每日作畫記錄,這個好像沒有特別的理由~ 最近還收到了彎的批准,可以繼續以她為」模特「繼續記錄(開心!)。為什麼要堅持每年做展呢?我想形式背後,更多的是,作為創作者的我需要把自己丟出去,不斷通過和外界的觸碰重新看到自己,這是今年的收穫。在記錄自我,和呈現自我的過程中,誠實的展開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最近習慣性的愛用一這個數字作為開頭。妮跟我說「一生萬物,萬物歸一」。我想,很多時候這個「一」就是指個體自己吧。
歡迎你們以線上或者線下的方式觀賞這次興致盎然的小展:數日子
(即將到來的聖誕、元旦快樂!展覽持續到來年1.3號~ photo by 布可)也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光臨微店選購一些你可能喜歡的紀念品~ 把它帶入你往後的日子。

weibo/ins:5amoonmama

相關焦點

  • 徐連君說|數日子和朔日子
    我們通常都習慣說「數日子」,特別是進入臘月以後,孩子們都會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是孩子們盼望過年時,每一天的希望。
  • 朋友圈大型攝影個展
    小Y點評:家族內討飯成功(整件事情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爸居然讀完了一篇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文章(我想他很可能不知道坂本龍一是誰)。這件事同時也說明,不對爸媽屏蔽朋友圈,有時就可以收到錢。說到搞攝影創作,我基本是熱情大於行動力,而像我這種純屬為生活找一點樂子的業餘創作者,搞創作的第一動力當然就是……買相機!我的第一臺膠片機是一臺 135 旁軸,olympus 的 35SP,出於前同事的推薦。事實證明非常靠譜,鏡頭很棒,照片的表現力遠超我的想像。流通價格大約是 2000~3000 元。
  • 「記憶的永恆:王巖個展」亮相798藝術區
    10月17日,「記憶的永恆:王巖個展」在798藝術區白野畫廊拉開序幕,這也是是藝術家王巖自2017年首次個展到現在三年時間的一個總結。2017年,王巖個展的名稱叫做「城市印跡」,主要表現的是她對於一個城市某些邊邊角角的記錄,因為,王巖認為這些不起眼的角落恰恰記載著一代人的回憶。「這麼說吧,我喜歡一些定格的東西,亦或理解成動態事物在相機摁下的那一瞬間給我的一種感受,就是轉瞬即逝的影像。
  • 伊莉莎白·佩頓在中國首次個展開幕
    從今天至11月29日,由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與UCCA共同呈現的展覽「伊莉莎白·佩頓:練習」亮相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這也是佩頓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未能親臨展覽現場的佩頓也發來視頻表示,對於此次中國個展的如期舉辦非常感激,「生活在紐約的我正在感到藝術的缺失,這種感覺就像血液被抽空一樣,而中國的觀眾此刻能在美術館裡欣賞藝術,這個消息太令人興奮了。希望大家能在我的肖像畫中感受『人性』。」
  • 白氣球入侵—— 記Charles Pétillon上海個展
    我還清晰記得看《飛屋環遊記》,看到氣球帶著老屋飛起時心底突然湧起的感動,或許就如同這部電影,氣球代表我們年少輕狂曾經不顧一切追求的自由、夢想、冒險與愛情。但對於我們普羅大眾來說,追究意義其實不那麼重要(當然每件作品都是有意義的),只要足夠美就可以啦!
  • 柒城記 | 千江月第四年
    他死撐著說,「真的,我一點不傷心,樹死了,我便自己圈培些樹苗來補,種原枝柑,品質好,賺回來!」,說著眼睛眨啊眨。過幾天,他又找我們說,沒有錢,可不可以幫他賣掉一些前年儲存的陳皮,怎麼不可以呢,我們一直監督有機種植的柑園,他今年失收,我們頭都大了,還得到處去挑柑,我提了個條件,得保證每塊陳皮都是好的,挑出來不好的還給你,價格還得跟千江月一樣。過了幾天,他告訴我,都賣光了,一千塊一斤。
  • 沈瑋 | 倫敦 FLOWERS畫廊個展
    這並非弗勞爾斯畫廊第一次為沈瑋做個展,只是其在倫敦的第一次個展。早在前幾年,弗勞爾斯畫廊在其紐約空間為沈瑋做過兩次個展:2015年1月中旬,弗勞爾斯畫廊紐約空間給沈瑋做了第一次個展,展出了沈瑋以近兩年的時間創作的系列《Invisible Atlas》(隱形輿圖),該系列延續了沈瑋一貫以身體進行的情感探索,在那次展覽中,他以中國文化中的「氣」和「能量」作為靈感基礎,從他個人的記憶和想像切入,來塑造一個詩意的、超現實的,同時具有誘惑性的多維空間和多元世界
  • 薇諾妮卡——董潔個展
    第五場 3月3日 15:00-16:00  行為現場互動董潔自述:薇諾泥卡(Veronique)系列的創作源於2005年,那時,我開始意識到女性身體這個生物屬性直接或間接地多多少少影響著社會對我的角色身份的定義
  • 時永駿「家庭代工」個展開幕現場
    四年前,我們在豆瓣上發現了這位來自臺灣的70後藝術家時永駿,並給他舉辦了「肥皂劇」個展。
  • 村上隆北京個展
    「我之所以有那麼多創作靈感,都是因為處在憤怒的狀態。困苦的經驗也讓我領悟到,如果想發揮藝術的力量,為什麼要逃避需要金錢這個事實呢?」——村上隆  2015年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他的《命運無法躲避,我唯以笑對之》以580萬起拍,770.5萬元成交。  2016剛剛結束的藝術北京村上隆的作品《MPGMP1960-2011》更是以600萬元高價起拍。
  • 姚貝娜離開這個世界的第四年,她的故事你還記得多少?
    今天是姚貝娜離開這個世界的第四年,當年她突然惡化的病情,她的突然離世都讓讓粉絲們感到措手不及。自從中國好聲音結束後,很多選手都會漸漸被大家忘記,要麼就是借著比賽剛過的人氣去發出一些粗糙匆忙的歌曲,而她卻總能不緊不慢地突然拿出一首用心做的歌提醒大家她的存在。
  • 林劍與愛莉森的第四年
    也是我拍女孩最多的一年……,但這份信任真的讓人感動(時至今日我還不太明白為什麼她們總是願意毫無疑慮地跟我上到家裡呢?可能是我長得太友善了吧哈哈)也很感謝當時跟我一起「闖蕩」拍外景的化妝師,因為沒有工作室,每次拍外景就就近找咖啡館化妝,每次都很憂心化妝的地方有沒有插座……也特別感謝她們高超的技術,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都能順利完成造型,然後還上山下海幫我做助理……Orz……
  • 展覽預告 | 跡象:楊千個展
    跡象:楊千個展Trace: Yang Qian
  • 個展《空城計》在臺灣開幕
    註:這是我在臺灣的第一個個展,恰逢疫情期間,也是少有個展可以開幕,雖然有些遺憾不可以前往,但是更會記住這樣的經歷。
  • 「三個對象——李秋實個展」798第零空間開幕
    「三個對象——李秋實個展」開幕現場11月29日下午,「三個對象——李秋實個展」在798第零空間開幕,李裕君擔任此次展覽策展人。此次個展選擇了李秋實最有代表性的2013年、2017年和2019年三個時期創作的12件版畫作品展出。針對「三個對象」展覽名稱的由來,策展人李裕君在開幕式上講到「從藝術家李秋實展覽三個系列來劃分所對應的三個對象,並且此次展覽中呈現了三個類型的藝術形式——版畫、影像、裝置。
  • 秋思 —— 郝量個展
    郝量個展《秋思》一題受啟發於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同名套數作品《套數·秋思》,這既暗示了郝量在近年創作中的散曲式抒懷結構;又反映出藝術家對元代繪畫以及現代以來造型變化的揣摩和反思
  • 重啟的「呼吸」:王璜生個展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
    《呼/吸》(裝置、影像、聲音)「呼/吸」是王璜生此次個展的關鍵意象。裝置影像《呼/吸》將 「氧氣瓶」作為生命急救手段的象徵,交織著對生命消逝的感懷和對生存的希望。策展人顧錚如此評價:「在當下這個我們仍然處於與新冠病毒奮力抗爭的時期,王璜生所選擇的氧氣瓶意象是一個一語成讖的意象。
  • 鄭達個展前言(中英)20210105
    展訊信息展覽標題:未知的未知—鄭達個展展覽時間:2021.01.30-2021.04.05
  • 達美美術館展出:國際藝術家江屹個展
    1991年在韓國首爾舉辦個展,1992年被邀請參展日本美術史中最重要的亞洲當代藝術展:《亞洲當代藝術之旅》(日本琦玉近代美術館),1993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當代藝術,應邀參展臺北文教基金會企畫中國現代美術《抽象、現代,美感》展 1994年在日本琦玉近代美術館舉辦個展,1995年獲得千葉市美術館特別獎,其雕塑作品被千葉市美術館永久收藏。1996年美國,法國舉辦個展。
  • 連續第四年:《孤獨的美食家》除夕夜特別篇將於12月31日播出
    根據新消息,松重豐主演的《孤獨的美食家》特別篇將於2020年12月31日播出,此次為該系列連續第四年推出的除夕夜特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