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必強(遠去的年華)
歲月已經遠去,然而童年時期看電視的場景依然留在我們的腦海中,這些躲在記憶深處的記憶,伴隨著時間,一點點被喚醒,變成了我純真年代最美好的回憶,看電視的記憶依依似與人語,它記錄風雨,返照一瞬…
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電視機特別新奇,那小小的盒子裡居然有人。記得我七、八歲的時候,上新屋農偉家有了村裡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當時全村轟動。一到晚上看見許多人拿著凳子去他們家看電視,電視擺放在屋裡面,我家是下新屋,離他家比較遠,也去看了幾次,當時播放的也不知道是什麼節目,反正是模糊不清的「雪花牌電視」,但是他們家成了全村最熱鬧的地方。
後來我到中餘中學上初中,學校裡有一臺黑白電視機,學校規定連續三個星期三項競賽全校第一名的班級進行獎勵,可以看一個晚自習時間的電視,我在那裡看了電視連續劇《武松》,第二次看了中國女排和古巴女排的冠軍賽。
進入八十年代後我家對面的人家也開始有黑白電視機了,那時,正值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播出的時候,由於當時村裡電視機還是很少,每天晚上,到他家看電視的人們就像看電影一樣,絡繹不絕,電視機前全是密密麻麻的人,就連門口、樓梯上都擠滿了觀眾。
夏天時一到晚飯過後,大人、小孩就拿著麥幹扇,高的板凳低的靠椅,就像那時看露天電影一樣往他家趕,大人們喜喜哈哈地談天說地,小孩子大呼小叫著呼朋引友,抽菸的人把一屋子弄的烏煙瘴氣,每天都是這樣,電視機裡什麼節目都沒有了,徹底沒影了,鄉親們才肯離去。如此環境不僅於無奈,只好把他家用的大方桌抬到天井裡,然後,將電視機放在上面,這樣以便讓更多的人看到。
有一次,正放著電視劇《血疑》,一集播完,正在插播廣告的時候,突然聽見「哎呦」一聲,緊接著就是「撲嗵」的一聲巨響,原來,剛才一位看電視的小女孩在天井草從裡被蛇咬了。
每當電視插播廣告時,一般也是商品類的廣告,也有主持人說上幾句話,慶祝自家的喜事,也給父老鄉親祝福,觀眾席上也有人這個小盒子這麼厲害,連炮火都打不破,也有人說把電視關了,讓它歇息一會,但是人們還是期待著下一集,因為這個時候要去撒尿。小孩空空小腹早早守候在那12英寸的小屏幕前,也說不清是看電視還是湊熱鬧,有些鄉親要等到電視上出現「再見」才罷休。人多眼雜,眾口難調,卻讓人難以盡興。
我時常夢想,哪天我家能單獨擁有一臺電視機就好了。可那時電視機是緊俏商品,有錢也很難買到,況且我們家也根本買不起。我從小自尊心很強,到別人家去看電視總是不太方便,古人的話,總是說的很對,就比如這一句,"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千真萬確,我當時也是這樣,"看人家電視受人家的管",在鄰居家看電視,不能講話,不能笑,不能指指點點,有時候看到很精彩的時候,大家喝彩或是大笑,談論一下,這時有人就會說"別作聲啦"!".但主人家自己卻可以想什麼時候說笑都行,又或者想在什麼時候轉換頻道都可以,即使大家看的正是勁頭上。
八十年代初時我到虞宅中學讀書,二個星期回家一次,有一次星期六我沒有回家,晚上當聽到 《萬裡長城永不倒》時特別渴望看電視,可是老師不讓我們學生看,利用漆黑的夜晚我偷偷地把天線拉了出來,然後馬上就躲起來,看到薛士善老師罵罵咧咧地跑出來了,我偷偷地樂著。
後來才知道《霍元甲》拍攝於1981年,共20集。應該是改革開放後第一部引進的電視連續劇,主題歌《萬裡長城永不倒》是我聽到的第一首粵語歌,此劇對我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民族主義教育,讓我也更恨上日本人。劇中講述了霍元甲由年少輕狂到自創迷蹤拳,在上海灘開辦精武門,在和俄國大力士打擂中獲勝,後被日本人下毒謀害的故事。看得當時的我激發起了無限的民族主義熱情,從李小龍開始在影視劇裡孤膽中國英雄痛打日本人,到現在《葉問》裡依然是這種情節,中國功夫天下無敵。後來有《陳真》、《霍東閣》與此劇一脈相承。
當時的電視天線都用一根長竹竿架在房頂,下面再設法固定。由於太高,稍有風吹雨打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每天都要調。這樣一來,一人在房頂左右轉動天線,一人在下面盯著電視屏幕,隨時喊話,這樣的場景在那個年代再熟悉不過了。
1988年我舅舅送給我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我也安裝了天線,當時只有2個電視臺(中央一臺和浙江臺)可以收的。98年結婚時親戚送來一臺25寸的彩色電視機,當時也算大屏幕的了,我一直用到2013年,中間也沒有維修過,質量算好了。
為了看連續劇,我買了VCD,從VCD開始,才真正開始在電視機上看電影。那個時候流行租碟,5角到1元的租金,可以說看的都是付費電影啊。看了很多電影後才對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成龍、洪金寶、林青霞、吳君如、邱淑貞等漸漸熟悉起來,也喜歡上了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有了VCD也讓我可以把連續劇完整地看完了。比如《水滸傳》、《烏龍山剿匪記》等以前看得很分散,用VCD就可以連貫地看了。在連續劇裡面,我有幾套碟並不是租的,那就是化了幾百塊錢年買的。我小孩小的時候我也買了《貓和老鼠》、《海爾兄弟》等碟片,小孩小時候不知看了多少遍了,看得裡面的故事情節都會背了。隨後電視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它,並一直影響著我。特別一提的是98年的暑假我在虞宅鄉中學期間,每到晚上我們三家人把校門關了,在學校操場上一邊乘涼一邊看VCD一邊喝茶好悠閒。
遺憾的是我爺爺奶奶到走的時候還沒有看上自己家的電視,為了在農村老家的年老的父母不再留下遺憾,也能看上有線電視,我在98年給他們買了21寸的彩電,得到了村裡許多老人的羨慕,可是好幾次年老的父母按錯了遙控器,電話經常打給我。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買一臺電視機是最平常之事了,但看電視的興致卻遠不如過去濃。特別是網絡的普及,了解新聞更加快捷方便,看電影還沒有廣告,我更多的時間是停留在電腦和手機前。現今我家的電視機往往是幾天都難得開啟一次,我對電視機的情結是小時候看黑白電視時養成的,直到今天,我依然懷念那溢滿溫馨的日子。
電視機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物品。在我們被PC、平板、手機團團包圍的時候,它依然以獨特的方式,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歲月流轉,電視機從厚變薄、從小到大、從黑白到彩色再到今天的3D、4K,它一直在演進。看電視這件承載我們太多記憶的事情,依然在給我們帶來新的視覺體驗和歡聲笑語。到了今天,我們有了平板、手機,無時無刻在線,但當我們在小屏幕的世界裡越走越遠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在電視這個大屏幕裡重溫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的樂趣呢?
作者張必強:謝謝你看完了我的原創文章,請你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也請你在下面留言,提出寶貴的意見,你的轉發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