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之後,管虎又一講述抗美援朝歷史的戰爭片《金剛川》上映,這部片子前後花了不到三個月完工,演員陣容基本沿用了《八佰》。如同《八佰》一樣,《金剛川》目前得到的風評也兩極分化了,有人覺得《金剛川》拍出了英雄氣節,也有人覺得其中某些橋段跟「手撕鬼子」有什麼區別。那麼這部片子究竟如何?
《金剛川》採用了多視角敘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借鑑諾蘭《敦刻爾克》的意思。然而這種敘事手法是有些考驗觀眾的忍耐力的,因為它幾乎就是一個故事主線變著法重複多次,如果大家看過《羅生門》和《公民凱恩》應當明白這種角度的敘事是設有門檻的。
《金剛川》第一段是客觀視角,呈現了這段歷史本身,即:1953年抗美援朝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為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一次次將戰火中的木橋修好的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之後敵我雙方的視角是第一段視角的復沓,通過將這段歷史進行不斷解構,來達到對歷史全面的「窺探」。
、在第二段敵方視角裡,值得一說的是,這同時也是最為詬病的一個視角,有人從中解讀出管虎美化美軍,這顯然是有些戴高帽子了。這段展現敵方視角的故事實際上是為了反襯志願軍不怕犧牲,頑強抗戰的精神。從美國空軍的對話就能體現,西方素來更為注重個人的價值,不斷在說自己「不想死在這」「想要回去」,而他們每次投彈都以為橋已經炸毀的時候,橋又被底下的中國志願軍一次次的修好,這讓他們感到無比驚嘆——而這裡用了一個具有反諷意義的鏡頭,前期不斷渲染美軍的傲慢(在空中作詩、喝酒),在他們看到底下的橋再一次修好時,一名空軍說道:「為什麼他們就炸不死呢」,話音剛落,這名空軍便被我方的炮彈炸得四分五裂。
第三段轉為我方炮軍的視角,第四段作為結尾,這兩段也是整部電影最為感人的段落,同時這兩段幾乎導致了評論兩極分化的結果。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短短幾個月,這兩個大的戰爭段落能拍成這個樣子,不僅僅是完成度高,而且視聽表現十分有力,從這個方面來說,有人斥責《金剛川》與抗日神片裡「手撕鬼子」有什麼區別,是不太能站得住腳的。
這兩個大段裡充滿了運用到極致的長鏡頭,鏡頭的運動與張譯的表演組成了最大的看點。當張譯飾演的炮兵張飛,在與敵方空軍作戰時被炸斷了一隻手臂和一條腿後,頑強地以樹枝為拐,將炮彈用繩索吊在脖子上,緩慢而堅定地走到鏡頭前,長鏡頭沒有切割任何場面,僅僅讓這位深受重傷而意志頑強的戰士以一個客觀而真實的視角走向了觀眾。
這種客觀的長鏡頭是絕對難以使用在抗日神片當中的,因為這種手法衝淡了刺激的戰鬥場面,是一個頗為抒情性的鏡頭,抗日神片要求的是「爽」,而顯然《金剛川》的英文譯名揭示了它的真正主題:The Scrifice(犧牲),一種大無畏的犧牲。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長鏡頭是出現在結尾,一場激烈的無人性的炮火投放後,青山被燒成了焦炭,先是一個主觀的朦朧睜眼的鏡頭,睜眼過後,鏡頭跟隨著這位眼睛蒙了紗布的、不能看見的小戰士,當他站在損毀得幾近全無的木橋前,以為世界就此終結的時候,一個長的固定鏡頭中,以他為視覺中心,他身後的志願軍戰士不斷往前奔跑著,嘴裡喊著「修橋」。
這是一種「前僕後繼」的象徵,一種長鏡頭的客觀性決定的場面真實性,它在象徵著歷史的在場時,也似乎象徵著英雄走出螢屏,走進中國人的心中。之後,張飛以殘肢斷骸抵禦了敵方的戰鬥機,這看來的確是如同「手撕鬼子」一樣,極為不真實的一幕,但正如影片裡年老後的志願軍的旁白:「說出來可能不信,當時我們沒有一個怕死的。」
那麼《金剛川》究竟哪裡出了差錯?或許這同樣也是一次「商業性」與「藝術性」調和下的部分失敗。管虎作為第六代導演,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第六代導演一樣,從一開始是以書寫個人情緒、批判社會現實的先鋒姿態進入的影視行業,他的處女作《頭髮亂了》記錄了九十年代的迷茫與尋找,之後與黃渤合作的《鬥牛》《殺生》《廚子戲子痞子》更是充分顯示了他的藝術性,《老炮兒》標誌著管虎開啟了他的商業片角逐,而發展到《八佰》《金剛川》時,管虎試圖彌合主旋律與商業、藝術性的想法已經昭然若揭。
《金剛川》用了以往戰爭敘事裡沒有用過的多線敘事,其實多線敘事在藝術片裡一般指向的是現實世界的曖昧性,《羅生門》的懸案到最後也沒有得到解決,《公民凱恩》中對人物的評價也沒有得出絕對的答案。《金剛川》採用多線敘事通過不斷復沓的確豐富了一個事件的多重指向,但同時也將使得傳達的意義變得較為曖昧不清,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將《金剛川》解讀成為美化美軍。
中國觀眾歷來的觀影習慣更偏向於清晰的主題與立場,管虎在此之中作出了一定的努力,為了讓觀眾明白影片是多視角敘事,不斷通過重複的鏡頭與字幕來明示觀眾,但這樣無疑使觀影體驗變得十分糟糕,使觀眾抓不到主要的節奏,顯得拖沓而累贅。且每個敘事段落僅僅是補充了細節,而沒有使事件本身的主題達到層層遞進,無怪乎觀眾說這只是一個三十分鐘的故事重複了三遍。
此外,觀影經歷更為豐富的影迷對其中煽情手段的濫用表達了不滿,也對中國戰爭片僅僅表達民族性的慘痛,認為沒有達到反戰的世界性意義感到失望。但要明白,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是起源於中國水深火熱之時,無論是左翼電影還是國防電影,當時代的文人知識分子深受儒家「文以載道」的思想,將電影作為教化民眾宣傳啟蒙思想的工具,我們的電影歷史根源於社會現實,也必定反哺於社會現實,在當時來看,為了使民眾覺醒,煽情的手段無疑是最直接的引起觀眾強烈情感的手段。
其次,中國的近代史本身就是一部承載了屈辱同時也承載了不屈不撓民族精神的歷史,身為中國人在觀看一部戰爭片時,當然更多地受到影片裡民族情感的召喚,下意識地會忽略它的反戰意義,《金剛川》裡同樣通過對雙方戰士的犧牲、對戰爭殘酷的描繪,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只是其中的民族性或許更為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所感應。
《金剛川》雖然有些橋段十分「爛俗」,但近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不再是全然的「主題先行」「宏大敘事」,將個人的價值與現代化反思逐漸加強。但願《八佰》《金剛川》等中國式歷史戰爭片能不斷完成自身的進步,在如今消費市場下,好萊塢式的漫威英雄橫行之中,讓人們為中國的英雄流更多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