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熠熠
【香港影視娛樂博覽2015-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 】
【香港影視娛樂博覽】(Entertainment Expo Hong Kong)始於2005年,一般於每年3月20日到4月19日(「香港娛樂月」)舉行,是香港影視娛樂界每年最盛大的活動,涵蓋電影、電視、音樂和數碼娛樂四個領域,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與多個影視娛樂組織合辦,以「全城投入,全情支持」(Get into the Scene)為主題,將香港主要的影視娛樂活動集中在同一時段舉行。主要活動包括三項始創項目香港國際影視展、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及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等六項核心項目及年度項目「電視世界國際論壇」。
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
作為香港影視娛樂博覽的始創項目之一,FILMART已成為國際影視娛樂業界的首要影視市場,規模僅次於法國的康城電影市場。
今屆FILMART匯聚來自30多個國家及地區超過780家公司參展,除了香港的各大電影公司,也有不少首度來港參展的海外單位,包括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拉脫維亞及澳門等地的影視公司;另外,廣東(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和馬來西亞(Malaysia Multimedi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DeC) 的電影協會更首次在FILMART設立地區展館。
海外的主要電影單位有法國的UNIFRANCE、lle de France;英國的UK Film;美國的獨立電影及電視聯會(IFTA);日本的UNIJAPAN (Jap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the Moving Image)、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sation, JETRO)、SEICF(Sapporo Electronics And Industries Cultivation Foundation)和Okinawa Film Office;韓國的KOFIC、KOCCA和BIPA;以及越南(Vietnam Cinema Association)。菲律賓、新加坡、臺灣、加拿大、歐洲等地的業界,將繼續組織具規模的參展團重臨FILMART,推廣當地影視娛樂作品。今屆FILMART的動畫及數碼娛樂動世界吸引超過170家數碼娛樂公司參展,當中30多家為香港公司。
今年是第11屆香港影視娛樂博覽及第19屆FILMART,為了鼓勵更多市民積極投入博覽,大會今年繼續推行「全城聯動」計劃,以「睇好戲享優惠」作口號,拉動全港戲院、零售及餐飲業界等力量,合作推出不同優惠,鼓勵市民大力支持。
下面就以圖文快捷介紹的方式,和大家一起「瞬間看FILMART」。
首先是,【展位篇】
做策劃的朋友,可以在展位、設計、現場,都看出許多香港相關專業的方面。
在本文最後,我會轉載2篇文章,講述大批香港與廣東電影產品的一些利好的關係,歡迎大家分享、思考和討論。
會展外面,進場的觀眾主要是專業人士、買家、片方機構、相關行業認識、傳媒等。
外圍亦有最新電影的宣傳,圖為爾冬陞導演講述「橫店漂」草根演員的電影
現場供市民查詢系列活動的電子設備,可以資訊操作
張經緯導演的藍天白雲,鄧麗欣主演,東莞的微電影導演阮建恆有參與跟片製作,亦是我們電影評論協會的成員
中國3D數碼,一元製作,蕭若元先生旗下,蕭定一的電影公司,近年為人熟悉的是《3D玉蒲團》、《一路向西》,其實蕭若元先生的戲劇理論深厚,但被很多人忽略了。幾年主要宣傳是高登熱門小說,小姓奴寫作的《壹獄壹世界》。
現場製作了一個小型的監獄。
太陽娛樂的展位,視頻上不斷宣傳郭子健的《全力扣殺》
天下一電影製作展位
歷屆都亦有不少小展商,只租賃2X2M的展位賣片和談發行。
大手筆的展位,鄭保瑞2016新春,猴年賀歲《西遊記三打白骨精》,上一部甄子丹演的孫悟空的兒童劇,你覺得好看嗎?
在展位內只是一段概念視頻,顯示主創名字,沒任何實質內容。
英皇電影,都是本地重要的製作公司
星皇朝,在宣傳《賭城風雲3》了,(澳門風雲2賺盆滿缽滿,讓香港業界側目,羨慕妒忌恨!)
臺灣電影展位,沒想到便利店全家的吉祥物OPEN小將都拍電影了!很喜歡這個卡通人物!
同期進行的頒獎活動,臺上主持是ATV臺柱劉錫賢和高登女神魯芬BB(九品芝麻官的烈火奶奶)
加拿大影業的展位,一些世界各地的參展商,除了賣片發行外,亦有宣傳邀請電影製作到本地拍攝製作,推動更多產業運作。
馬拉西亞展商
幾個展商合併參展,看到熟人,廣州的龍珠達人「心之洛」在睇檔賣片
IFVA獨立短片展,早起幾年曾經來東莞做過交流活動,展播電影和分享講座。
日本展商,賣動畫片的,主推是去年在得獎的《妖怪UOCHI》,BANDAI已經開發了很多玩具.
TVB展位,今年的位置和陣容都弱了些。但還是有大颱風範,展臺後面區域專門有高層和藝員接待展商聯誼的洽談室。
剛好見到TVBUDDY,它系要拉住我影張相 :P
廣東(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的電影協會首次在FILMART設立地區展館
獲得2006美國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楊紫燁導演(左三)在廣東館
擅長出品驚悚恐怖片的福建恆業電影,本次也在推廣多套驚悚電影,包括環球老同學周耀武導演的《三更車庫》,4月就上映了。
日本機構聯合參展區,萌物卡通人偶少不了!
已經離開TVB的藝人李子奇和外界搞的虛擬動畫,以微電影為主,大家比較記得是他在《天龍八部》演的雲中鶴吧。
每屆,香港貿發局亦給予眾多動畫、3D特效的香港本地機構設置攤位展示製作,但效果有所參差。需要時間和機會培養。
黃百鳴的天馬電影展位,葉偉信《葉問3》要來了。
作為一站式商貿和交流平臺,FILMART展場內亦會進行多場試映會、新片發布會、商貿配對會議、交流活動等,以及一系列專題研討會。
【明星篇】
每屆的娛樂博覽,都是星光熠熠,一天內可以看到上百名人紅星,大家都是專業人士,業界展覽,求合照的極少,心思都是在宣傳推廣工作上。一連多日,出現的明星眾多,下面就看看我剛好碰巧見到的部分明星。
鍾漢良在做群訪。
臺灣電影,李康生、波多野結衣的關於女體盛的電影。看到真人真是驚喜!
王晶導演,介紹要拍兒童片,市場都是主攻大陸的了。
文雋先生,介紹一部亦是十年前開始跟拍多年,類似好萊塢《少年時代》一樣的電影。
中國3D數碼《壹獄壹世界》的演員,大家熟悉的應該是《一路向西》張建聲,蕭若元先生要他增肥,要拿噱頭,沿用是當年呂良偉拍《跛豪》的橋!
王珞丹、張震。張震應該會繼續拍《繡春刀2》了。
餘文樂、張家輝,
剃光頭造型。
朱成麗、徐子珊,演了吳家麗做導演的恐怖片《有客到》,採訪時,二人都講拍鬼片的過程,講完主持提醒,「鬼片」2字在大陸不能出街,要改口驚悚片…………%#¥%@#@*&##
美亞娛樂的發布會,介紹主要出品的電影,主創曬冷
任何時候都CHOCK的城城,近距離看,真是滴水不漏的巨星風範。
陳小春、林家棟、任賢齊群訪。
FILMART唯一一張,和彭浩翔合照了。
回想FILMART,最早參與已是追溯到十年前的環球數碼時代,當時的電影《魔比斯環》參與賣片。近幾年的交流更方便頻繁了,讓更多來自各地的影視機構投入到娛樂博覽當作。今年,隨同廣東電影行業協會參加展覽,參與一些關於電影推廣的工作,對於能在這個專業的影視展覽上,吸收到許多有趣的資訊和學習到不同的創意,是十分受用的。
在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中,可以看到亞洲眾多機構未來的推出影視作品。從製作機構、導演到明星的參與看電影產業的蓬勃,如今國內市場巨大,全世界都要垂青,但從策劃鋪排組織和媒體推廣的專業化,香港娛樂工業還是華語世界最有活力的地方。
FIN
2013年FILMART上與郭子健合照
說到最深刻的FILMART,是2013年的展覽中,約見到郭子健導演,當時他已經完成了《西遊降魔篇》,轉進了《救火英雄》中,當日因《西遊降魔篇》與玩具愛好結緣,他的903節目《十溝場》在2013-2014,一度成為我的精神糧食。他是近年我最推崇的導演之一,除了電影,我最鍾愛的是他對流行文化、動漫、玩具的專注,甚至感覺這就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我」,關於郭子健的創作和關注,有機會和大家詳細分享。
今年,郭子健導演的誠意製作《全力扣殺》,一部講運動打羽毛球的純港產片,即將面世,有當年金像獎最佳電影《打擂臺》的意味,郭子健最擅長是這種CLUT風格的電影,值得關注。
附錄2篇文章:
國際語言與本土情結—香港電影人雙線發展策略有這樣一種說法,伴隨著CEPA十多年的推進,以及內地電影市場的井噴式擴張,香港電影人一度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似乎要跟內地合拍,就要犧牲本土特色;而堅守所謂的香港情懷,就要捨棄內地的廣闊市場。那麼事實是不是這樣呢?第3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我們對話多位香港電影人,探討了他們在當前環境下的未來之路。
大市場呼喚大格局 尋找國際語言有益無害
首先,外界提到香港導演北上淘金這一現象,常常會有些為五鬥米折腰的傷感——因為要面向整個華人市場,就不能再局限於只有香港觀眾才能體會的本土風貌,甚至要努力適應內地觀眾的口味,畢竟他們才是最廣泛最有力的消費群體。事實證明,香港導演們在經歷了短暫的身份尷尬之後,已經能夠在內地市場中找到風格權衡:光看今年鯨吞17億的春節檔,排在前面幾名的電影,都是出自香港導演之手:王晶、李仁港、鮑德熹、葉偉信……往前看到賀歲檔,票房冠軍也被《智取威虎山3D》拿去,徐克都能拍紅色經典了,香港導演還有什麼不能做的?這對香港電影人來說究竟是不是好事?市場的勝利就一定意味著情懷的流逝嗎?很多香港電影人不這麼認為。
「其實《澳門風雲》也是很港片的,他跟王晶以前的拍戲方法是一模一樣的。」《消失的子彈》的導演羅志良說,看一個香港導演的風格,不是看電影中的小細節,而是他的整體手法,「不是說香港導演拍的電影在內地票房好了,就證明它沒有香港導演的風格了。」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八月底《消失的兇手》就要在內地上映了,是《消失的子彈》的續集。自從羅志良自己當導演以來,他就沒拍過內地不能上的電影,這跟他熱衷的偵探片類型有關:「我要表現的就是我的價值觀。有人問我《消失的子彈》裡謝霆鋒死掉是不是為了送審,其實我要做的是一個夢幻,雖然公平和公義很難,但我有這樣的願望,這跟在哪裡上映無關,這就是我的價值觀。」
羅志良同時還是《暴瘋語》的監製,而該片的導演李光耀也認同他這位監製的觀點:「我覺得電影是一種國際語言,我們會看伊拉克的電影,看印度的、美國的電影,好的電影應該是到哪裡都可以,你可以有一些接地氣的東西,但整體結構、人性的描寫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回歸到前期製作的層面,市場的容量直接決定了製作的規模,無論何時何地,電影行業的前進都需要有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奇觀的視覺享受。在這次的香港電影節上,陳嘉上拿出了他和鄭中基聯合執導的《神秘寶藏》,號稱要打造中國的《加勒比海盜》。像這樣的大製作,博納的投資給了他一座很好的靠山:「因為我們這次的戰船都是用模型拍的,等於說要造一艘船出來,這樣給演員的表演也很有幫助,因為你站在船上跟站在綠背景前是完全不同的感覺。也有人問我為什麼不用電腦特效,但海戰這種東西有很多細節不實拍是很難到位的,比如帆船的水波和動力船的水波就不一樣,當然這樣就需要更多的錢,好在於冬很相信我,他能夠認同我的理念,所以老闆的信任也很重要。」
陳嘉上說他很久之前就有一個願望,拍一個張保仔的故事。用黃子華的話來說:「我相信所有的香港男演員,聽到張保仔這個名字肯定都會去演。」原因很簡單,張保仔是家喻戶曉的香港歷史人物,而對於陳嘉上來說,如果他蝸居在香港電影市場的小圈子裡,他這一輩子或許都沒有機會實現這個願望了。
誠然,現在有很多香港導演都會選擇在北京定居,比如對內地俏皮話門兒清的彭浩翔。《衝鋒車》的導演劉浩良也已經在北京住了四年,是個「很會坐地鐵的人」。他說,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但無論身在何處,他也都忘不了自己的港人身份:「有監製提點我,你在北京住那麼久,可以拍一個北京的故事,但是我第一個戲還是想拍廣東話,我也沒有刻意賣弄什麼港味,我就是在香港長大,是一堆香港導演帶大的,可能就有那個味道吧。」
本土陣地出現人才尷尬 小情結需要小野心
事實上,說香港電影人進入內地資本後就不再香港了,這個理論並不成立。內地資本對於香港電影人的影響其實是在另一方面: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告訴我們,很多有能力的行業精英長期在內地工作,在香港拍攝、主要用香港的從業人員的電影相對數量小了,這對香港電影人的更新換代其實是很不利的。畢竟,不管是合拍片還是內地獨資的電影,並不是所有的新人都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
針對本土人才流失的現象,香港政府也在2015年至201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了「發展創意產業、再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2億元」的新政策。這個數據乍一看還算可觀,但仔細想想,如果要拍張藝謀的《長城》那樣的電影,2億算得了什麼?博納投資的那些警匪片也要動輒七八千萬的投資,就像李光耀說的那樣,香港才七百多萬人,怎麼跟內地的十幾億比?這就又回到了一個市場野心的問題,作為香港電影人,如果你有更大的野心,就不要捨不得自己的本土情結,陳嘉上說:「現在內地的電影市場形態決定了什麼樣的題材能夠大賣,不是只有香港本土電影在內地不會賣,中國那麼大,有那麼多的省,好像幾年前的《萬箭穿心》,就是用武漢話拍的,這樣的電影本身就不商業,這不是香港電影人自己的問題,全中國的導演都有的問題。其實香港算是幸運的,因為它至少擁有一個自己的陣地,可以讓想拍本土電影的人去拍。」
所謂的香港本土電影,一部分說的是語言和生活背景專屬於香港、單純拍給本土市場看的,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審查的原因,根本就進不了內地院線的,例如鬼片、三級片等。而這一部分陣營其實還是有一定數量的香港導演在堅守陣地。由邱禮濤執導,蔡卓妍、任達華主演的《雛妓》,就在本土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蔡卓妍在影片中的大尺度演出也廣受讚譽,但可惜的是,就目前的審查制度來看,這樣的電影在內地上映的機會小之又小。但這並不影響電影本身的價值。邱禮濤說:「我並不反對年輕人去追求大製作和大市場,但是一個電影工業裡面,應該是什麼樣的電影都有,大製作、小製作,內容豐富才是好的。」
邱禮濤還認為,本土風格其實是一直在變化的,「現在一些年輕人拍的電影,跟老一輩人拍的也不一樣了。」這幾年,像黃修平的《狂舞派》、麥浚龍的《殭屍》等片,也都獲得了廣泛的肯定,今年的香港電影節上,他們也有新動作,《差一點我們會飛》和《風林火山》都受到了廣泛關注。「我之前跟我劇組裡的一些年輕人聊天,他們也是內地的小孩子,像《殭屍》啊、《紅van》啊這些片子他們也都很喜歡。」這是羅志良的切身感受,同時也是我們不得不迴避的一個問題——盜版。很多內地人對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人品頭論足,說什麼原來的香港電影如何如何輝煌,但那個輝煌也未必就是市場上的輝煌,至少不是眼下內地市場上的輝煌。「其實香港電影一直以來都有人看,香港電影最發達的時候,內地的影迷也未必是去電影院裡看,而現在的電影院裡可能沒有那麼多香港本土電影,但是他們在網絡上還是會看,只不過這些人不足以構成大眾娛樂片的消費群體罷了。」羅志良說。
結語
不管是在內地還是在香港,香港電影人都在努力地實現自身的升級換代,這也體現出香港電影文化薰陶出來的電影從業者們頑強的生命力和創作能力。一味地尋求風格上的地方保護,並不是香港電影人最好的出路,內地市場的擴大正在帶領著華語電影走向一個大融合的趨勢,連臺灣的蔡嶽勳都能拍《痞子英雄》系列了,香港導演為什麼不可以?中國電影走進新的資本時代,華語電影人都在探索自己的未來,而擺在香港導演面前的有兩條路,一個是學會拍讓更多華人看得懂的電影,走向更大的受眾格局;另一個就是從內部優化本土電影,珍惜自己的市場陣地。等到華語電影迎來徹底開放的流通環境,觀眾們也不會忘記香港電影所作出的貢獻,更加不會忽視香港電影人的才華,一些悲觀論者也可以適當第寬寬心了。
來源:電影網
香港電影發展局:
抓住廣東市場是現時港產片的重點
「CEPA實施12年,香港電影北上、合拍12年,要做『大片』,還是要堅持『港片』?其實粵語區市場應成為香港電影新的突破點。」24日,多位華語電影業內人士齊聚香港國際影視展,探討香港影視業的發展前路。
CEPA帶來的「寶藏」:香港製作的「華語片」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籤署,兩地合拍片、粵語片的引入機制等政策,把彼時處於低谷的香港電影業重新推向了「上坡路」。
十多年過去,CEPA幾次增加了補充協議,合拍片票房與中國電影票房一樣直線攀升。中國票房從2003年的9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04年合拍片首年,全國票房15億元,連續升至2014年296.39億元。而其中,幾乎六成票房來自於合拍片。
「與港產片引進機制相比,合拍片在政策上有巨大優勢。香港電影人要意識到,現在不再是拍『港片』,而是拍『華語片』。」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理事長黃百鳴在當日的論壇上說。
黃百鳴說,回歸18年,香港應該不再糾纏「港產」:「現在的電影是給所有華人看,不必再拘泥於內地還是香港。」
「都說合拍片給了香港電影業春天,但實際上合拍片更多的作用是給內地電影業助力。」黃百鳴說,當年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把成熟的經驗傳給內地,伴隨內地經濟發展,極大促進了內地電影業的飛速進步。
黃百鳴已拍攝了多部成績極佳的合拍片,對合拍片機制「爛熟於心」。在他看來,香港回歸已十幾年,合拍片應該在政策上爭取更開放一些。「比如放開對演員比例的限制。」按照合拍片規定,片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演員必須來自內地。黃百鳴以自己的知名作《開心鬼》為例,如果片中硬增加一個內地演員和角色,整部片子的感覺會遭到破壞。「如果放開這個限制,或許能保留香港電影精髓」,黃百鳴說,「東南亞一帶的觀眾也習慣看香港演員。突然加入個內地角色,會覺得很突兀。」
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副監事長張啟平則希望在港產電影引入機制上能夠縮短審查的時間。「香港電影也是中國電影的一部分,能否當成本地電影,直接在內地發行?」
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秘書長鄭大偉則舉出系列數據,駁斥了「隨著內地電影業崛起,香港合拍片落寞」的說法。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過億票房華語片16部,其中合拍片9部,佔14.6億元;2013年過億票房華語片34部,合拍片16部,佔55.32億元;2014年是36部,合拍片17部,佔55.79億元,而今年前三個月,已經有四部合拍片上映,收入22.7億票房。其中,已獲得9億票房的《賭城風雲》還在上映中。這是明顯的『一路上升』。」
鄭大偉強調,內地電影業的發展離不開香港電影人的貢獻,「迄今高票房華語電影都有香港電影人的一份力。」
一億人的粵語市場:粵港澳的新機遇
2014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總收入296.39億,其中廣東票房佔41.47億,佔全國總票房七分之一,也是唯一一個票房份額超過10%的省份。同時,廣東連續13年位居中國票房收入總冠軍。廣東省全年觀影人次達到1.11億。截至2014年年底,廣東省影院572家,銀幕2947張,佔全國總量七分之一。
「抓住廣東市場,是現時港產片的重點。」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說。
要抓合拍片,也要重視粵港澳合作。鄭大偉把目光放在了「大粵語區」:「粵港澳觀眾在文化、語言上同根同源,連笑點都一致。這對香港電影保持原汁原味非常有利,而這一市場也足夠保證電影發展。」
另外,鄭大偉以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提名的《狂舞派》為例指出,許多港產電影上映前幷未為全國發行做好準備,導致有機會上映時失去競爭力。「少了宣傳,導致票房『低得離譜』。浪費了許多好作品。」鄭大偉建議,無論是合拍片、港產片,都要有「大眼光」,明白自己面對的內地市場「潛力無限」。
FIN
梁曉智的創作公眾號,籍此與各位分享漫遊文藝趣味領域。
文字寫作主要均由本人打字完成,偶然推送別樣好文。
內容涉及:寫作、動漫、玩具、棟篤笑、影視、戲劇、懷舊、閱讀和思考分享等……
歡迎點擊文章頂部關注,分享與評論是自媒體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