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律己,宜帶秋氣

2020-12-23 念空大叔

一、不論你傷害了誰,從長遠來說,都是在傷害你自己。或許當時並不察覺,內心也不以為然,但實際上,終究會繞回來。人雖負我,因果不負。善有善報,惡有惡果。今所受,皆是昨之因;今之為,亦種明日果。#情感#

二、陽光這麼好,何必自尋煩惱。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擾。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三、順天道者人天護之,逆天道者只能等著接受懲罰,道理雖然很明了,但現實中卻很少人能付出實踐,很多人都是順著感性的衝動造成不必要的煩惱與麻煩,而缺少的是冷靜的思考判斷,智慧的處理問題,凡夫與聖人的區別本就在於此,能否在實踐中把握自己的內心,做自己的主宰。

四、不論你傷害誰,從長遠來看,都會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凡是你對別人做的,就是對自己做的;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也將自己經歷。這是歷來智者們的教誨。

五、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六、什麼樣的心態,決定著什麼樣的生活質量,思考的人生會清醒,糾結的人生會痛苦,守好一顆心,客觀的認識自己,內心的力量,是化解煩惱傷害的最好法寶,隨緣應物,舉重若輕,笑著說人生,哭起來太難看。

七、與這個世界保持最合適距離,不過分熱情,不刻意冷漠,在眾人視線之內,經得起眼光的聚焦,像帶著使命的棋子,一枚是一枚。這樣的人都有自知之明,這樣的自知之明並非只是自己看得清自己,而是能明白,且能接受外界對於自己的誤認。

相關焦點

  • 許攸意外被殺,觸碰了慎言的處世古訓,警醒世人
    漳河決水舊歲官渡,倉亭慘敗後的袁紹,軍心不穩,只得深溝高壘,以養軍民。許攸自從降曹,火燒烏巢、漳河決水,徹底瓦解了袁紹的勢力,可以說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的脾氣也一天天驕橫了起來,說話趾高氣揚,七個不服八個不忿,除了曹操,他似乎誰都不放在眼裡。卻說曹操在統率眾將進駐冀州,將入城門時,許攸縱馬來到曹操跟前,執鞭指著城門曰:「阿滿,如果沒有我,你安能進得此門?」曹操大笑,未做任何回答。
  • 能者慎言,智者寡言!
    能者慎言,智者寡言!說話是做人的修養更是做人的智慧。會說話,暖入心,順於耳;不會說話,煩於人,刺於心。會說話的人,事半功倍,往往順風順水!不會說話的人,易招人煩,極難成事,更容易加大困難!說話得當,是明智;沉默慎言,是理智。說的明不如看得清,看的破別點破。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話多事無益,話明傷和氣!理清心裡明,慎言瑣事輕,審時辨勢度,量才適人行!自以為聰明的人,只要一言得勢,就更欲表現自己,一味的去吹噓,豈不知,做人,要把握分寸,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言多必失。避其鋒芒,知其收斂才是為人的智慧。
  • 修己以安百姓
    原標題:修己以安百姓   中央辦公廳《秘書工作》雜誌一期曾以《辦公廳工作要做到「五個堅持」》為題,摘發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辦公廳各單位班子成員和幹部職工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講話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礎和根本。
  •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感:一個仁愛的人,是一個以「博施濟眾」為己任的人,也是一個樂善好事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這個能力,若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又何談把別人幫扶起來呢。「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先對自己負責任,才能對別人負責任,方能推己及人。
  • 字裡行間|守正:清心自守,正道直行
    陸績為官清廉守正,不義之物,雖一毫而不取。他離任歸鄉之日,全部行李還裝不滿一船,艄公擔心船太輕,經不起大風大浪的顛簸,隨從只好從岸邊搬來一塊巨石放在船上增加重量,這塊石頭運回陸績家鄉後,時人稱之為廉石。一塊小小的石頭,展現出陸績守正自持的定力。
  • 星雲大師:生命中最好的修行,是清心安然
    所以,要想擺脫這種無謂的忙碌,就要掙脫名韁利鎖,跳出十丈紅塵,修心慎言,實現超然的精神境界。若要清心,在佛家看來,首先要能夠捨得,能夠放下。佛家說:「內舍六識,中舍六根,外舍六塵。」慧能法師也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努力追求著人與自然的統一,並以此實現自然與生命的合二為一。
  • 真正的智者,都以「慎言」為持重
    老子《道德經》有言:「聖人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寶。」此三寶為人生之至寶,當終生持而不失。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以禮為德,守靜謙下,進退有節,不鋒芒畢露,不以自我為主宰,乃禮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