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爨文化發祥地的大曲靖人,我不得不吐槽一下。
爨文化是個什麼東西?到今天我依然覺得渾渾噩噩,不知所以然。
可今天,老闆要我用爨體字設計一個廣告,我懵了!幸虧網上一搜,歐耶!居然有爨體字庫,居然一下子還搜索到兩個,居然大爨字體庫才剛剛上線不久!
2
我有點激動,歡快地使用起來。一邊感嘆曲靖的爨文化發展終於向前走了一步,一邊頓時抑制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同時想請教一下各位大神,這兩種字庫裡的字,哪一種更適合廣告文案呢?
我覺得,兩種爨體字藝術特點十分鮮明,小爨字庫有隸書遺意,大爨字庫有點歐體風格哦。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呵呵。
3
震驚之餘,我趕緊翻出收藏著的《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碑帖來研究研究。電腦字體庫裡的字和原碑的字,究竟有多少形似和神似之處呢?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爨寶子碑》則比《爨龍顏碑》還早50多年,因字少碑小俗稱「小爨」,另者則被稱為「大爨」。
兩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有極高的書法的地位。
金石大家郭沫若曾認為,1600年前的魏晉時期,一種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書體——爨體,可能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字書體。也許因為曹操和後來的司馬炎的「禁碑令」而從歷史上神秘失傳。
直到300多年前的清乾隆戊戌年,雲南曲靖地區「大小二爨碑」的出現,才引起當時和其後的書法大家、歷史研究者們對這個塵封千年書體的關注。
4
停不下來了,繼續研究!
開發出這麼牛逼字體庫的人,是誰呢?
居然是我大曲靖人也!果然是當仁不讓啊。
開發出大爨字體庫的是曲靖書法家邵建國,開發出小爨字體庫的是曲靖書法家梁培生。此處應該有掌聲!
現如今,爨體字通過曲靖書法家的演繹,經過數位化處理,正式上線開發為電腦字庫,市民們不用再從爨體字的歷史、一筆一划學起,只要敲敲鍵盤,爨體字將躍然屏幕或紙之上,爨體字正式走入尋常百姓家。
PS:想使用爨體字的同學,只要在「百度」搜索「爨體字庫」,即可以免費下載使用。快來試試吧!
另:《爨寶子碑》現存於曲靖一中,《爨龍顏碑》現存於陸良貞元堡小學。有興趣的同學,空閒時間可以去拜謁一睹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