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風光淨,盛景在此園。漫步在南京大學的校園,得以窺見金陵城的四時光景。而不論何時何季,南大人總會一眼望向在校園裡佇立百年的北大樓。它同南大一起跨越世紀,是南大學子眼中拍照必去的"打卡地"。今天,小編要帶領大家探尋南大"網紅"建築——北大樓。
回望——穿越百年的目光
一百年光陰飛逝,北大樓靜靜佇立,讓多少南大人念念不忘、魂牽夢縈。1910年,由匯文書院、基督書院、益智書院合併建成的金陵大學在鼓樓之西南坡購得大片土地作為新校址,這地方名曰"西山"。1917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A. G.Small)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的北大樓動工。兩年後,與南京明朝鼓樓平齊、是當時南京最高大建築之一的北大樓落成竣工。
北大樓中部是一座正方形塔樓,當時作為讀書館,共5層,頂部又冠以西方樣式的十字形脊頂。據說,其造型如此"中西合璧",是當時美國教會為了消除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排斥心理。
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平整開闊,樓後是純淨的藍天,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曾經,文學院也設在北大樓。同時,樓上設有博物陳列所一部分,陳列珍貴物品約有數百種。圖書館建立之前,這裡也暫充圖書館,中西文藏書十分豐富。
當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在金陵大學教英語,有個學生因貧困向她求助。賽珍珠教育他自食其力,讓他幫忙修剪北大樓前的草坪,自掏腰包付錢給他。
1937年南京被攻陷,奉命留在南京守護校產的金大外籍教師貝德士等人聯合起來,在南京設立國際安全區,其中金陵大學成為安全區的中心,且是安全區中收容難民最多的機構,北大樓前的空地也成為難民生活的重要區域。
北大樓經歷著時代的更迭,也見證了南大的一段段歷史。1957年,時任雲南省省長的郭影秋主動向中央請纓,"不做省長做校長",他笑言:"我最大的志願是當個教書匠,辦好一所大學。"1963與1978兩次出任南大校長的匡亞明任職期間衝破舊束縛,延攬名師,當時法語專業既無教室又缺師資,匡亞明果斷決定在一個月內將校部機關搬進三棟簡易平房,將原教學樓改造成法專教室。從1964年起數十年,校部機關一直在三排平房辦公,直至90年代才搬入北大樓。
作為曾經的金陵大學與現在南京大學的行政樓,北大樓可謂南大興衰發展的第一見證者。
凝眸——響徹心底的鐘聲
百年的風霜雪雨,讓北大樓積澱出厚重的歷史氣息,走進樓內,是時光交錯中留下的畫面。
北大樓共有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塔樓部分為五層,磚木結構。當時建築師採用了西式結構和北方官式建築樣式相結合,西式高聳鐘樓,屋頂採用北方官式大歇山頂樣式,飾以中式傳統磚雕與色彩,青菸灰色的外牆磚為明代巨型城牆磚,靜穆莊重。
圍繞著北大樓的爬牆虎已有98年的樹齡,藤蔓上可以看到"南京市古樹名木"銘牌。北大樓南側的正門是大樓的入口,五級臺階,紅色大門,大理石門框、門前飾有抱鼓石一對,門廳幽深。
一層為門廳和學校一些部門的辦公室,老校長匡亞明所題的"飲水思源"四字牌匾高高掛在正中,門廳兩側的對聯為老校長郭影秋先生所寫的《南京大學八十周年校慶》。在一層門廳走向二樓的木質樓梯轉彎處,兩側的牆上嵌著整齊的青磚,這些都是六百多年前明代南京城牆的城磚,這裡的城牆磚上可以看見製作城磚的府縣及造磚匠人和監造人的名字。雖然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仍然能隱隱看出磚面上刻有文字,二層的主要功能是會議室。
爬山虎蔥蘢的綠意,裝點著北大樓百年的身姿,也滌蕩過南大學子的青春。樓前的綠地,也曾經無數次在南大學子的青春相冊中,留下永不褪色的綠意。
1949年,身著學士服的學子們與今日無異,與北大樓前合影留念,歲月和歷史的變遷留存在膠片與前人的記憶中。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縷縷,引起多少人心中的共鳴,而他的《鐘聲說》,亦是多少南大人心底的記憶。2002年,南大百年校慶,白髮蒼蒼的余光中回到母校南大,在數千名師生面前深情朗誦《鐘聲說》:"常青藤攀滿了北大樓,是藤呢還是浪子的離愁……鐵塔鐘聲,聽,母校的鐘聲,深沉像是母親的呼聲,呼遲歸的浪子海外歸來……"
藍天白雲,清風徐來,爬山虎的葉子如波浪般起伏,北大樓的美麗與魅力仿佛融入了時代。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地標性建築。
在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中,也常常見到北大樓的身影。電影《建國大業》中,北大樓搖身一變,成了蔣介石浙江奉化的老家,身著長衫馬褂的蔣介石(張國立 飾)和蔣經國(陳坤 飾)坐在石階上促膝長談,背後就是滿牆爬山虎的北大樓。《致青春》曾在南京各大高校取景,其中就包括北大樓前的草坪。
穿越了百年光陰,北大樓依然矗立,它與南大人一起見證在歷史中不斷書寫奇蹟的南京和南京大學。今後的歲月中,還有無數屬於南大的美好等待它去見證。
素材來源: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