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這一天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學過地理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慢慢地一天比一天長啦!
人們常說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吖就是說,過了冬至,各個地方的氣候都會進入到一個最寒冷的階段;冬至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是一個吉日,值得慶賀!
在我國的古代時期,將冬至這一天看的非常重要,古人會把這一天當作一年中較大的節日來過,並且還會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地方有著過冬至的習俗。
那麼究竟為什麼說「冬至大如年」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冬至 大吉之日
「冬至陽生春又來」 「六陰消盡一陽生」 「陰伏陽升淑氣回」——古人對冬至的解釋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因此「至」是極致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
也就是說冬至的時候陰極達到極致,太陽會運轉到最南邊,即南回歸線。那麼這一天在我們北半球就會日短之至,也就是說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而過了冬至後,晝漸長夜漸短,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也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是大吉之日。
記載中,冬至也被人們賦予了非常多的殊榮,《清嘉錄》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一說,認為冬至的意義是[年]都沒有辦法相比的。
二.冬至是「數九」的開始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九」寒天了。而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這一特點是「年」所不具備的。
「數九」又稱「冬九九」,俗稱「交九」,是我國北方舊時流行的一種雜節氣。數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有小可愛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偏偏要「數九」?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不可以嗎?
這其中的道理應該是與陰陽消長,陽長陰消有關的。九這個數字在古代代表「最大」的數,古人們一九二九的數著,也就意味著冬日的陰氣會不斷的消減,數到九也就到了頭,那麼這樣寒去春來,春天也就不遠了。
三.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中,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古人曾經還將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那麼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是年了。
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四.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據說,在冬至的時候祭祀這個習俗開始於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就是說要在這一天祈求神靈消除疫疾,減少荒年,飢餓,死亡。
在紹興,冬至不僅要祭祀祖先,還要用紙剪成衣服,冬至的時候送到祖先的墓前燒焚,這叫做「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們都要聚在一起喝一杯「冬至酒」,在懷念逝者的同時也要聯絡生者的感情。
五.冬至還被用來判斷來年的天氣
在民間,百姓們還以冬至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之後的天氣。
比如說,如果冬至在月份的開頭,那麼年底就會比較冷;而如果冬至在一個月的末尾的話,那么正月就會比較冷;但是如果冬至這一天正好在月中,那麼就既不會下雪也不會下霜。
再比如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就是說:如果冬至這一天是陰天,那麼過年這一天就會是晴天;如果冬至這一天是晴天的話,過年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果然,我們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原來冬至這一天需要做這麼多的事情,還有這麼多的習俗。的確是可以說「冬至大如年」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