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授業,這條路因何開啟、如何走好?三對師生秉筆交流——
在書信往復中,看見師道傳承、桃李芬芳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張勇、張士英、常河、王斯敏
編者按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這是禮讚,是致敬,更是期許與囑託。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是一代代教師之間最動人的心靈約定。節日之際,我們邀請三對師生,以書信對話的方式憶當年、論今朝、話未來。為人師者已桃李天下,其學生、徒弟也傳承其衣缽,在同樣的領域賡續薪火、青藍相繼。師生之間的深情對話,展現出一代代師者為振興教育、培育棟梁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投射出齊心協力、奉獻家國的熾烈情懷。
江蘇省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建築工程學院開展教師節主題活動。趙俊攝/光明圖片
冷勁松教授(左一)與團隊在一起工作。光明圖片
朱有勇院士(右一)指導學生們開展實地調研,黃惠川(右二)在認真聆聽。光明圖片
許啟金(左)在指導廖志斌(右)開展實操工作。光明圖片
【師生書信】
「學生成才,是為師之幸」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教授 冷勁松:
尊敬的杜先生,您好。30年前,我還是一個即將畢業的本科生。我毛遂自薦向您請教,表達了想師從您攻讀智能材料與結構力學方向研究生的願望。您對我所選方向給予了肯定與鼓勵。
此後,在您的指引下,我在這個嶄新的領域見證了一片藍海。即使在外學習工作期間,我也常與您電話交流。每每交談,您有兩點必提:一是好好學習,二是報效國家。這也是我的初心,而您的厚澤師恩更加堅定了我的選擇。
這些年,我傾力於智能結構力學、設計理論與應用領域,踐行您所倡導的將力學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理念,以科學研究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在您的指引下取得了些許成績。30年前,您在少有學者涉足的空白領域篤定深耕,後又帶領您所創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環境複合材料技術團隊取得多項成果,這種開拓創新的勇氣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我攀登科研高峰的動力之源。
「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校訓,也是您教研過程的真實寫照。比如,當年我提交的論文,您總是逐字修改,那些批註意見讓我印象深刻。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您每次外出匯報、講學,對文稿仍會逐字推敲,這種嚴謹認真讓人敬佩。
這些年來,我也帶了不少碩士生、博士生,他們知識面廣,但吃苦耐勞的勁頭和鑽研程度還需提高。我始終記得您的教導:每個人的興趣特長都不一樣,要因材施教,發揮各自優勢。我嘗試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學生成才,是為師之幸,而我也在這種幸福中不斷領悟您的育人之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杜善義:
勁松,見字如面。回想你跟我讀碩士、博士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碩博階段,你的主攻方向都是智能材料領域,外語學的是俄語。當時,該領域前沿性研究成果大都是英文資料,我就要求你:英語一定要過關。你十分努力,很快突破了語言關。
我一直認為科研人員要有家國情懷,將科研方向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這是當年我對你的要求,也是我恪守不渝的原則。1938年,我出生在遼寧大連,在偽滿洲國統治下的東北,我們無法接受國民教育,只能在與祖國文化割裂的痛苦中求學。新中國成立後,我靠國家助學金讀了大學,並在其後繼續深造。
在那個愛國熱情奔湧的年代,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哈工大「八百壯士」的精神對我影響深遠,激勵著我不斷突破科研難題、滿足國家急需。現在,咱們的團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由80多位優秀博士組成的科研隊伍,科研中也常有波折,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大家都擰成一股繩不斷努力。我想,愛國精神也正與時代同步,不斷賡續。
我從教已有56年,有不少教學心得。比如,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感知敏銳,只要因材施教,一般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做學問不能摻雜一點水分,這是哈工大人的傳統底色。當然,生活中,我樂意與他們交朋友,在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惑基礎上開展教學。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為我們教書育人、科研攻關指明了方向。青年科研人員趕上了好時代,國家為青年成長創造了廣闊空間。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學生能夠超越我,為國家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做「農民教書匠」,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 黃惠川:
朱老師,您好。回想與您相識的情景,還要從2007年那場「名家講壇」說起。那年,我在中國農業大學上大三,聽聞有您的講座,便前往聆聽。您自稱「農民教書匠」,站在講臺上給我們講了幾個小時之久。
2008年以來,我有幸師從您攻讀植物病理學碩士和博士。其間,我作為團隊成員跟隨您前往雲南瀾滄縣開展科技扶貧。您帶著我們深入調研,發現當地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冬季馬鈴薯,於是打算開發一塊試驗田檢驗效果。這個過程困難重重,老鄉的不理解、居住環境的簡陋等都曾讓我心生疑惑:為什麼不好好待在學校上課、做實驗、發論文,非得跑這麼遠來吃這份苦?
您對我們說:「如今科技發達,但這裡的發展依舊很落後,老百姓享受不到我們的研究成果,是我們的失職啊!」
我時常回味您的這句話。作為一名科教工作者,我們的職責到底是什麼?與您共同經歷了一些事後,我終於領悟到:我們的職責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到國家、民族最需要的事業中來,並將這種理念融入師道之中,影響更多青年師生投身這項事業。
近些年,國家推進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旨在校正失衡的高校教育、科研評價體系。朱老師,結合您的經歷看,評價高校人才的標準應該是什麼,農業院校年輕教師應該如何實現個人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 朱有勇:
惠川,你好。你們年輕教師勤奮好學,知識面寬,我十分欣慰。考上博士、評上副教授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以後還要往前看,走更遠的路。將來要成為優秀科學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貢獻,就要做好專業研究,夯實專業基礎,拓寬專業範圍。而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就是投身生產一線,在生產中以問題為導向,把學問做紮實,把科技成果應用得更廣。
關於評價體系的問題,你們遇到了一些困惑。傳統的評價標準都是論文發表情況、項目獲獎情況等,而我們在農村扶貧,所花心血沒法在評價指標中直接體現,是否勞無所獲呢?肯定不是。搞農業科研,只有在一線撲下身子,才能發現問題,而解決問題就是科研目標,是科研立項的依據。這幾年,大家跟著我到瀾滄縣農村扶貧,發現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推廣應用中的各種難題,我們就是以此為依據形成了科研項目,取得了很多成績。
我很希望你們加入扶貧隊伍。扶貧雖然很辛苦,但你們也能得到鍛鍊。我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發展起來,這比在紙上發表一篇論文要踏實得多,且更有成就感!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時強調,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幹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我多希望你們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施展抱負,服務人民、貢獻祖國。這些,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
以「釘釘子」韌勁傳承工匠精神
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宿州供電公司輸電帶電作業班班長 廖志斌:
師傅,您好!時光飛逝,我走上工作崗位已經近20年,從這一行的「門外漢」成了一些年輕人的師傅,還當上了高級工程師,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還記得15年前,我第一次獨自開展等電位作業。作業之前,您認真檢查了工具設備,並鼓勵我只要規範操作肯定安全無事。在您的全程「監護」下,我圓滿完成任務。2004年,我參加了安徽省輸電線路專業技術競賽,您手把手教我怎麼又好又快地拉線,使用老虎鉗時如何不傷扎線等。在您的指導下,我獲得了全省第一名。
每次班組裡閒聊,最安靜的總是您。您憑著一股子「坐得住、鑽進去」的韌勁,把零散時間都用來思考業務難題。2002年,電腦技術尚未普及,您硬是學會了包括CAD製圖等在內的電腦技術,近幾年又熟練掌握了3DMAX製圖。
您常說,多幹點不吃虧,要沉下心、勇擔當。如今,我也帶起了一支隊伍,並且努力把您的好作風傳承下去。班組裡的新人學歷高、理論強、有創新意識,但優勢有時也會成為羈絆他們成長的劣勢。年輕人實操經驗少,而成熟的線路工人必須堅持「以用為主」,可今天,很少有人願意拿出「釘釘子」的精神在基層紮根,高技能人才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
這些年,您在職業院校兼職任教,還常去一線調研、交流,徒弟想在您這裡尋求答案:怎樣才能為基層培育更多技能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宿州供電公司三級職員,安徽電氣工程技術學院兼職教師 許啟金:
志斌,你好。看到你今天的成績,由衷祝賀!2004年的比賽,我記憶猶新。那時,為了熟練掌握技能,別人實操訓練一兩次,你肯定要比別人再多努力幾次,這種「鑽勁兒」,我們很像。如今你也成了師傅,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路上不斷摸索。這些年,我積累了些經驗,與你分享。
一是要發現教學的難點,尋找突破。我剛開始帶徒弟時,感到只講理論他們聽不懂,就嘗試著畫圖、現場指導。雖然有效果,可時間久了,發現他們掌握的知識點比較分散,難以形成系統。於是,我就自學電腦,把各種器件類型建成數字模型,分門別類儲存起來,需要時就給徒弟們進行立體化展示,他們學得快、上手也快。
二是要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剛學電腦時,操作不熟練。徒弟們比我懂電腦,我就常常請教他們。相互學習的氛圍在我們班組自然而然形成了。如今,大數據、人工智慧不斷應用到各項技能中,為了避免技術「跛腿」,師傅更要與時俱進、拓展自己。
這些年,我在國家電網技術學院、安徽電氣工程技術學院、國家電網安徽電力公司培訓中心任教,還經常到職業院校走訪調研,對你所提的問題感受較深,也在政協提案中呼籲重視技能人才培養。一方面,職業院校需要增設場地、更新設備,為學生校內實踐創造空間;另一方面,要引導更多有經驗的高技能人才到學校任教,培養社會急需人才。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我希望你和你的徒弟們發揚工匠精神,讓工作出色,讓人生出彩。
【專家點評】
在賡續相傳中凝聚教育力量
作者:周作宇(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
人類的發展總是基於在歷史邊線上的突圍,有局部、有全域,有領跑、有跟隨,甚至有停滯與倒退。而在上升的進路中,學習是根本動力,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善學者加速發展,蒙昧者為蒙昧所困。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唯有勤於學習才能拓展格局,這就需要增強教育的力量。
增強教育力量,必須重審時空坐標。歷史的遺產和未來的構想在當下交會,構成動態變化的時空坐標。這是物理坐標,更是心理和認知坐標。回眸百年曆程,理性和科學無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鎖鑰,也是一國國運和國力的重要支點,教育則是理性啟蒙和科學進步的基礎力量。從更宏闊的維度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形成人類精神的匯通點,這需要教育發揮匯集精神、求同存異、守望理想的動員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路猶漫漫,教育力量尚需在新的時空坐標中定位發力。
增強教育力量,必須再造教育文化。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因教育而傳承發展。由人格到國格,由精神到國魂,乃是「文化化人」的教育過程。國魂和國格是國民集體身份的體現,培育國魂、涵養國格,是國民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傳統中所強調的禮儀之邦的身份、仁者愛人的氣度、厚德載物的品格、勤勞勇敢的意象、守正出新的文脈,皆是教育文化的深厚滋養。將教育文化轉化為教育行動,不僅要在「器」的層面「起舞」,更要在「道」的層面「瞭望」。教育力量的聚合張揚,需要改造上施下效的單一結構,營建尊重、平等、寬鬆的教育氛圍,讓每個人的創造力競相湧現。
增強教育力量,必須倡導教育型社會。社會就是一所大學校、一個大課堂。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學習者角度看,處處有師、人人為師。在建設無時不學、無處不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同時,還要倡導教育型社會:一方面彰顯環境的教育功能,增強社會泛在的「教師」意識,揭示個人行為的教育影響,營造「為師不可不慎也」的泛教育氛圍;另一方面,意在淨化社會學習環境。構建教育型社會,要樹立理想典範、引領話語形態、建設發展能力,構築有機團結的社會基石。特別是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應強調網絡和媒體的教育責任。
增強教育力量,必須培養大國良師。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提出,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並重申「經師易求,人師難得」的古訓,提出「仁師」的概念。在數位化時代,做經師已不易,做人師則更難。而做仁師,更是須臾不能撂下嚴師的責任。為人師者只有堅持「規格嚴格」,才能「功夫到家」,從而幫助青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擰緊事業的每一顆螺絲。杜善義院士引導學生緊盯世界前沿技術,服務國家真正需要,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朱有勇院士致力於科技扶貧,堅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許啟金師傅以「釘釘子」的韌勁常年深耕基層,培養高技能人才。傳有言之道,行無言之教,春風化雨浸潤後學,積水成淵滋孕蛟龍,是為良師。教育是觸摸未來的事業,大國良師則如瀚海中的燈塔,在願景中指引未來。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0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