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韓星池珍熙,中國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韓劇《大長今》中溫柔的閔大人。3月28日,池珍熙在中國主演的第二部電影《我在路上最愛你》即將上映。昨日,「閔大人」通過郵件在日本接受了重慶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他向記者曝料《大長今》第二部已經開始籌備,還吐槽說在韓國拍電視劇的條件不好。
談來華拍戲
在片場只會說「對啊對啊」
繼2009年與張學友、周迅等合作了《如果·愛》後,時隔5年,池珍熙又啟動了來華拓展事業的節奏,這次不僅加盟了由文章、黃聖依主演的電影《我在路上最愛你》,他還接拍了一部香港電影,將和張學友再次合作。
重慶晚報:是什麼原因促使你來拍《我在路上最愛你》?
池珍熙:我在看《我在路上最愛你》劇本時,心跳很快,很溫暖的感覺。因為之前我特別想拍一部跟愛情有關的電影,沒想到這部電影正好聯繫我,所以我很開心。
重慶晚報:據說你這次延續了「暖男」風格,這個角色什麼地方吸引你?
池珍熙:我演的角色是把痛苦的感情隱藏在心裡,然後去雪山追尋愛的回憶,在途中碰見了個因感情受傷回到家鄉的黃聖依。在相處中雖然我們語言不同,但知道對方的痛苦,用愛溫暖對方,我覺得這個特別美,也是最吸引我的。
重慶晚報:在拍這部戲時有什麼趣事嗎?
池珍熙:拍攝過程中,很大問題就是語言不通。別人不管對我說什麼,我都會說「對啊對啊」。
重慶晚報:現在韓劇在中國有相當大的市場,你考慮過學習中文麼?
池珍熙:我真想學習中文,但現在在韓國比較忙,沒有時間學習,但我一定會找機會學習中文。現在會說的只是「你好,謝謝」等簡單的交際用語。
談《大長今》
李英愛的性格比較內向
說起成名劇《大長今》,池珍熙笑言是運氣,「我是一名普通的職場人士,出道之前我是攝影助理,但有一位老先生找到我,說我很適合當演員了,我就不相信。但那位老先生一直不斷地找我,最後還幫我取得了《大長今》的拍攝機會,通過演技培養,步入演藝界,漸漸地把演技生涯鋪開了。我非常幸運。」
重慶晚報:是否考慮過拍攝《大長今》續集?
池珍熙:電視劇《大長今》第二部,還沒跟我聯繫,我聽說他們正在準備,他們如果跟我聯繫,我會考慮一下,哈哈。
重慶晚報:在拍攝《大長今》時,與李英愛相處如何?她的性格如何?
池珍熙:拍《大長今》時,李英愛的戲份很多,所以她自己每天都要背臺詞,我當時也只能在旁邊看著。李英愛的性格比較內向,所以我們之間的交流並不是非常多。相比之下,和我合作的金賢珠就比較活潑。
重慶晚報:最近「暖男」金秀賢爆紅,不知道作為「暖男始祖」的你看過《星星》這部劇嗎?如果在這部戲中選擇一個角色,你最想演哪個?
池珍熙:確實特別想演金秀賢的角色,但更想演的角色是二哥李載京(申成祿扮演),因為我從來沒演過這類角色。
談拍韓劇
曾一周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說到風靡亞洲市場的韓劇,作為韓國演員的池珍熙表示,韓國電視劇市場競爭激烈,變化速度很快,劇種也很多,不會有同一類型劇扎堆的現象。
重慶晚報:很多觀眾認為,韓劇中的男女主角完美的妝容也是韓劇成功的原因之一,你在拍戲時化妝和準備衣服所用的時間是不是很長?
池珍熙:化妝啊,我覺得每位明星,每位角色都不一樣,對我來說沒有多長時間。不過,服裝上面我會比較花心思,我一般會和相關的專家一起溝通以後再決定服飾,並且我每次拍,最少會準備3到7套衣服。
重慶晚報:在中國拍戲與韓國拍戲除了模式不一樣外,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兒?
池珍熙:原來在韓國拍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睡得很少,所以拍完了我努力休息。但這次在中國拍電影我睡得好,吃得好,拍得也好!我記得在韓國拍電視劇的時候經歷過2天多沒睡,也經歷過一周裡只睡2-3小時的時候。
重慶晚報:劇本一邊寫,一邊拍,給予演員的時間會不會很少?
池珍熙:每星期出產2集的電視劇劇本,這2集得在一個星期裡拍完,這是特別累的事情。拍電視劇就是比較累的事情。
談家庭
自豪兩個兒子更黏爸爸
在韓國娛樂圈中,池珍熙一直是有名的好男人。他與老婆李秀妍是在進入影視圈之前就認識的,兩人一見鍾情,隨後在好幾年聚少離多的情況下感情也未改變,目前有了兩個兒子。
重慶晚報:你和你妻子李秀妍很般配,戀愛時誰先追誰的呢?
池珍熙:我追的她,哈哈。
重慶晚報:能說說妻子身上最吸引你的是什麼?你們感情是如何保鮮?
池珍熙:她很有魅力,我們兩人相處,理解和對話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經常交流。我會經常告訴她我在幹什麼,我們會通過對話,讓關係更緊密。
重慶晚報:你曾經說過現實生活中的池珍熙與《大長今》中的閔政浩截然不同,不同之處有哪些?
池珍熙:生活中的我,是一個很好玩的人,我覺得電視劇裡的我不太好玩。我很喜歡和小孩子們一起玩。最近還喜歡爬山、攀巖的運動,通過長期運動和健康的飲食來保持身材。我外出時也都會帶一次性消毒的紙巾,因為方便,不過我並沒有潔癖症。
重慶晚報:你有兩個孩子,他們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
池珍熙:可能更喜歡我吧。因為我也能變成小孩子和他們玩兒。孩子們很希望讓我帶,但不好意思的是由於工作原因,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記者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