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臺灣相繼完成J-Valve手術,傑成醫療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2020-12-23 網易新聞

近日,加拿大聖保羅醫院、臺北振興醫院相繼用J-Valve®為一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和兩名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進行主動脈瓣介入換瓣治療。在使用J-Valve®之前,海外的高危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使用其他介入瓣膜成功率低,死亡率高,患者只能進行保守治療。在引進J-Valve®後,加拿大、美國、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的醫生對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有了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給此類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11月20日,聖保羅醫院葉箭教授帶領TAVR團隊,在醫院多學科團隊協作下,使用中國傑成醫療的創新產品J-Valve®,為一名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與一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成功實施了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迄今為止聖保羅醫院已完成了近30臺J-Valve®手術,作為唯一一款在發達國家使用的國產瓣膜,J-Valve®已經成為聖保羅醫院的常用選擇,對於單純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低冠脈開口或其他介入瓣膜無法解決的主動脈瓣病變的患者,該院都會將J-Valve®作為第一選擇。

病例一

第一名患者75歲,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主訴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夜間不能平臥,下肢浮腫。CT測量,該患者的瓣環平均直徑為20mm,左冠高度低於10mm,使用其他瓣膜產品有較大的冠脈堵塞風險。J-Valve®獨特定位件設計,可以有效限制瓣葉,具有良好的保護冠脈作用。經討論,醫院決定採用J-Valve®為患者進行治療。此次手術選擇21號J-Valve®瓣膜,並選用20號球囊進行前擴。患者瓣環鈣化不均勻,STJ存在重度鈣化環,且直徑小於瓣環,給瓣膜的準確釋放帶來一定難度。患者心功能極差,球囊前擴後,收縮壓降至30mmHg,並引發室顫,即刻進行按壓,並在室顫的情況下迅速進行手術操作。得益於J-Valve®簡單高效的定位系統,瓣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釋放完成,在瓣膜和介入器脫離後立刻進行了除顫,隨後恢復正常,超聲觀察瓣膜情況,位置良好,無瓣周漏。

病例二

第二例患者83歲,為一名重度關閉不全患者,瓣環平均直徑24mm,選用25號J-Valve®瓣膜進行治療,結果完美。

J-Valve®作為國內唯一一款獲批可治療主動脈瓣狹窄和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雙適應症的介入瓣膜,在加拿大、美國等發達國家也廣受認可。儘管在加拿大已經有了成熟的介入瓣膜產品如新一代的美敦力Evolut系列產品和愛德華的Sapien系列產品,但對於關閉不全患者,J-Valve®仍然是首選。使用其他無定位系統的介入瓣膜產品如長支架自膨瓣膜或球擴瓣膜治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都會有極高的手術失敗風險以及放置瓣中瓣等併發症。同時,文獻也指出,使用長支架瓣膜治療關閉不全,遠期死亡率將增加為治療狹窄患者的三倍。因此,對於單純關閉不全患者, 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使用J-Valve®更加安全、有效,長期效果遠優於其他瓣膜。

11月23日,臺灣臺北振興醫院TAVR團隊使用J-Valve®為一名大瓣環主動脈瓣單純關閉不全患者進行手術。該患者瓣膜平均直徑29.4,瓣環無鈣化。手術選用29號J-Valve®瓣膜,效果完美。

臺北振興醫院李永在教授表示,以前也曾經嘗試用長支架自膨式治療關閉不全,後來發現手術效果不佳。而且手術後,術中固定好的瓣膜有時會滑脫到左心室。因此他們不建議使用長支架自膨式瓣膜治療關閉不全。迄今為止,臺北振興醫院使用J-Valve®為兩名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進行治療,效果完美。J-Valve®在臺北振興醫院的使用,為臺灣當地的關閉不全患者帶來更加微創、有效的治療選擇。

關於J-valve®系統

兩家醫院手術參與專家均表示, 傑成醫療J-Valve®主動脈瓣膜系統的領先設計使手術得以迅速完成,瓣膜定位準確,輸送系統操作簡潔明了,術後結果令人滿意。J-Valve®人工介入生物心臟瓣膜是新一代介入瓣膜,於2017年4月獲國家食藥監總局批准臨床使用,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獲得官方批准能治療主動脈瓣狹窄和關閉不全的介入瓣膜,30天起搏器植入率低於5%,遠遠優於其他TAVR產品。同時,J-Valve®的獨特定位件設計,除了可以迅速定位,大幅度減少瓣周漏外,同時自帶冠脈保護作用,可以完美解決低冠脈開口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國產TAVR領跑者傑成醫療:重壓之下仍在領跑
    對患者而言,它是一種微創介入手術方式,無需開胸,無需血液體外循環,手術過程中心臟不停跳,對高齡患者的治療來說具有很大意義,目前傑成治癒的最高年齡患者為100歲。對醫生而言,J-Valve心臟瓣膜的優勢是操作簡便,手術中瓣膜植入環節平均只需要5分鐘左右,降低了手術風險,提高了安全性,醫生易於操作。
  • 水滴籌為更多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帶來希望
    來源:時刻頭條有人說,有病不能治療不算可惜,有病醫療技術可以治療但是沒錢治療才最讓人心痛。確實還有很多家庭面臨著大病沒錢看病的窘境。一旦罹患重病,治療花費少則上千,多則上萬,如果病情嚴重,不得不進行手術或者住進ICU,那高昂的費用對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更是一場災難。
  • 哈醫大四院完成多例手術 為患者解決難題
    近日,哈醫大四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二病房還完成了一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急診手術治療,患者已恢復良好,順利出院。患者在家突然出現胸背部疼痛,呈持續性、撕裂樣,並伴有腰部放散痛,伴有左下肢一過性活動障礙。入院前患者已在當地醫院行主動脈CT血管成像提示主動夾層(Stanford A型),因當地醫療條件有限,遂通過120轉至哈醫大四院心外科二病房。
  • 「私人定製」醫療器械新規施行後,今天完成第一臺手術
    1月9日,北醫三院劉忠軍教授團隊在手術臺上奮戰了3個多小時,將小文被腫瘤「吃掉」的三節胸椎徹底「拿掉」,植入了為她量身定製的3D列印胸椎。這臺手術對於小文來說,是避免她將來截癱的唯一選擇。記者了解到,這臺手術也是今年1月1日施行《定製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後,完成的第一臺定製式醫療器械植入手術。
  • 微創瓣膜置換手術 為高齡、高危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5月22日,在心內科、心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學科的配合下,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成功為三名高齡患者完成了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與傳統手術不同的是,這三臺手術採取不開胸的超微創技術,為高齡、高危退行性瓣膜病患者降低手術傷害。
  • 哈醫大二院為頸椎骨折四肢癱瘓合併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完成手術
    人民網哈爾濱12月9日電 患強直性脊柱炎十餘年,又遇車禍導致頸椎骨折,由於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患者張先生來到哈醫大二院醫治。經過全面評估和制定詳細的手術方案,哈醫大二院骨科六病房B區王新濤教授團隊在o-arm三維導航系統的護航下為其順利完成手術。
  • 昆醫大附一院有了3D「透視眼」 為患者精準實施肝臟手術
    「5G+MR」精準肝切除手術在昆醫大附一院直播 醫院供圖  該院肝膽外科主任羅丁介紹,患者為51歲,患有肝內多發膽管囊腫。「此病變容易引起嚴重的膽道感染,長此以往,囊狀改變的肝內膽管還可能發生癌變,手術的目的是精準地切除所有病變的膽管並完成膽道重建,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肝組織。」  他表示,本次手術的一個主要亮點,是在手術中採用了混合虛擬實境技術(MR)進行精準肝切除。
  • 「資優生」傑成醫療解散風波:內部矛盾引發,技術產品仍具優勢
    首批國產TAVR產品公開資料顯示,蘇州傑成醫療成立於2009年9月,公司由心臟外科專家張極醫生一手創立,核心產品是一款叫做「J-Valve精準定位心臟瓣膜植入系統」的產品,亦可簡稱為J-Valve心臟瓣膜。圖|傑成J-Valve心臟瓣膜介紹;來源:公司官網回顧國產主動脈瓣產品的發展歷史,蘇州傑成醫療絕對是其中重要的一筆。
  • 「共享陽光」助殘創佳績,「新的希望」為愛再起航
    在山東泰安寶龍福朋酒店,成功舉行了 「共享陽光-關愛殘疾兒童」救助項目總結匯報暨「新的希望」全國公益項目啟動儀式。,成功完成100名腦癱、癲癇等腦病兒童神經修復手術。以田增民教授為主的諾萊醫學專家團隊為項目中的每個救助患兒都進行了全面的身體檢查,並定製個性化手術方案。作為國內立體定向腦外科機器人手術第一人,田增民教授在救助項目中,利用無框架機器人立體定向手術技術,為每位患兒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並進行手術。經權威機構評估監測,全部手術靶點準確率100%,手術有效率98.2%。
  • ...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
  • 李威傑教授:以減重手術為中心的綜合治療是逆轉病態肥胖的利器
    伴隨著肥胖症患者數量的急劇增長,越來越多的患者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有效的減重方式。在這一背景下,減重代謝手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減重代謝手術起源於 1950 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Varco 醫生首創小腸繞道術。隨後,大量臨床實驗和基礎研究相繼被開展,對手術發揮的減重、降糖和改善相關合併症的效果進行了進一步驗證和探究。
  • 王建祥教授:免疫治療不斷求索,為更多血液腫瘤患者帶來希望
    近年來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免疫治療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臨床應用方面均發展十分迅速,血液腫瘤患者有了更多治療選擇,患者生存獲得改善,但治療的療效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本次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王建祥教授以「血液腫瘤免疫治療」為題進行演講,深入分析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治療現狀和免疫治療進展。醫脈通將報告的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 親親健康手術意外險為醫療意外撐起「保護傘」
    醫療界比較認同的說法是,醫療糾紛分為兩種,其中,30%的糾紛涉及醫療事故,即醫院存在過錯,需要承擔醫療責任;而70%的糾紛則是醫生完全按照手術規程實施手術,但由於醫學本身的不確定因素,發生了不可避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手術意外是現代醫學目前尚未攻克的難題,也是醫患糾紛甚至衝突的重要起因,除了醫療機構和醫生購買醫責險,還有別的解決方案嗎?
  • 獨家|人工心臟瓣膜「四小龍」之一傑成醫療或遭解散 藥明康德創始...
    《科創板日報》記者從多個消息源處獨家獲悉,作為國內主動脈瓣(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心臟瓣膜的一種)領軍企業之一的蘇州傑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傑成醫療」)目前似乎已陷入危機,公司不僅訴訟纏身,甚至還有被清算可能。
  • 脈搏醫療完成B輪近億元融資
    此外,因為LEFTEAR左心耳封堵器輸送鞘管的橫切面積只有進口產品的51%,公司產品配套輸送鞘管的直徑只需10F(國外同類產品輸送鞘管為14F),改設計能大幅減少手術時對患者血管的損傷。  左心耳封堵器行業介紹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國現有房顫患者約1300萬人。房顫病產生三大後果:一是破壞心律,二是形成血栓,三是導致心衰。其中,房顫血栓對患者帶來四大危害:一是引發腦卒中(腦梗死/腦梗塞),二是引發急性心肌梗死,三是引發下肢壞疽,四是引發腎衰竭。  房顫患者分為瓣膜性房顫與非瓣膜性房顫。
  • 昆明同仁醫院醫療扶貧 為先心病患兒家庭送去希望
    據了解,截止目前,昆明同仁醫院共對 67 萬名兒童進行了免費先心病篩查,並聯合公益組織為符合手術條件的 1500 名貧困家庭患兒實施免費手術,救助金額累計達到 1200 萬元。陽陽的父親說,高昂的心臟手術費用對於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而言,就是沉重的負擔,而昆明同仁醫院為他們提供了免費的手術,讓孩子未來可以和普通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在昆明同仁醫院有一張雲南地圖,每完成一個地區的篩查,這張地圖上就會插上一個小紅旗,看著這張地圖上的紅旗越來越多,院長段志聰露出欣慰的笑容。
  • 主刀醫生坐著完成手術,常州完成首例胃腸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孫先生和家屬找到胃腸外科主任盧麒丞,綜合評估後,盧主任建議立即開展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普通開刀、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結合病情和家屬意願,為確保手術更加精準,決定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盧麒丞主任表示。
  • 醫療| 健康扶貧 上海援疆醫療專家主持一例特殊類型脊柱側彎矯形手術
    這例合併複雜神經系統疾病的脊柱側彎該怎麼治療,哪個手術該優先處理,艾尼副主任一下子犯難了。於是,他向上海市第十批援疆醫療隊員,來自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脊柱外科援疆專家蔡斌主任諮詢。蔡主任在脊柱疾病畸形等方面具有豐富治療經驗。在仔細詢問病情、細緻查體以後,蔡主任提出可以為該名患者施行手術,並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為心衰患者帶去希望
    據央視財經報導,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已成功完成臨床試驗手術4例、人道主義救援手術3例,總共7例。  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不但填補國內人工心臟領域的空白,更為上千萬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帶來希望。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至少有1000萬心力衰竭患者,每年可以提供移植的心臟僅有300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