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康熙的名字,我們都很熟悉,不管是電視電影也好,道聽途說也好,想起他,我的腦海裡總迴蕩起那首「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聽了讓人盪氣迴腸的洗腦歌曲,康熙在位期間,政績滿滿,創造的績效成績多到讓人數不勝數,如果他的父親能夠看到他的成績,估計也會淚流滿面,喜極而泣吧,而且對比父親十八年的職業生涯,康熙在位61年零十個月,可以說是超長待機。
在他七歲之時,不幸染上了天花這種疾病,竟然神奇的治癒了,只在臉上留下了幾個麻點,同學們,清朝可不比現在,既沒有疫苗也沒有救護車,而康熙得了這種疑難雜症竟然只在臉上留下了痕跡,略微影響了顏值,從此對天花終身免疫,這一大特點也幫助他登上了皇位,隨著父親母親的相繼離世,只有一個祖母孝莊太皇太后陪伴輔佐著他,讓他的童年不至於孤苦無依,康熙的皇祖母是個有遠見有眼光的女性,經常督促康熙學習,以嚴格的標準對待康熙,不允許他有絲毫的懈怠,甚至一言一行,一動一坐都要受到制約。
也許你我受到這樣的對待會產生反叛之心,一秒變成熊孩子,滿地打滾,但是如果你要這樣想康熙你就太天真了,畢竟人家是天選之子,將來是要成就霸業的,加油好好幹,千古一帝的稱號正在等待著你。、小小的康熙並沒有成為熊孩子,反而是勤奮好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習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儒家經典,治國系統,還加強鍛鍊身體訓練騎射技能,經常不恥下問,詢問身邊官員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那真是文能安國治天下,武能下馬定乾坤,繁重的學業累的他差點咳血,也不曾停下學習的腳步。看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習精神,讓我等看了羞愧不已,康熙不成功還有誰能夠成功,看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君主並沒有那麼容易啊。
少年時期系統的學習為康熙日後成為千古一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十六歲的康熙,初生牛犢不怕虎,打算一一除掉政敵。大臣鰲拜囂張跋扈,經常不把皇帝看在眼裡,康熙為了自己能夠穩定政權,決定採用智取的方法,聰明的少年總是會妥善解決問題,利用少年侍衛玩「布庫」的遊戲,在鰲拜入宮覲見之時,將其逮捕,鰲拜的死去,打響了皇帝權威神聖不可侵犯的第一槍,不過康熙要做的還有很多,這時的朝堂內外內憂外患,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不過年輕就是資本,意志剛毅的康熙不懼怕這些。20歲時為了國家的統一,也為了皇權的穩定,著手削三藩,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進軍,康熙為了孤立吳三桂,堅決打擊吳三桂,對待其他反叛軍用手段進行安撫,起到了弱化吳三桂的勢力,剪去其羽翼,採取軍事上的徵討和政策上的安撫,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政策使得康熙平定了這場戰亂。
平定三藩之亂之後,收復臺灣的事情也近在眼前,說幹就幹是天選之子的一貫特徵,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攻打臺灣,命運之神依舊照臨在了他的身上,天命之子就是這麼酷炫狂拽,運用了正確的軍事將領,效果百倍,消滅了在臺灣的明鄭政權,完成了一統臺灣的大業.
而接下來的驅除沙俄,北徵塞外,更是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領導能力,在西北親徵葛爾丹期間,不辭辛勞一點不在乎皇帝的威儀,親自與將士們同吃同住。真正的領導會與員工們同甘共苦,康熙無疑就是個出色的領導,三次徵伐葛爾丹終於取得了勝利,也為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的安穩生活打下了基礎。
康熙還是個開眼看世界的好奇寶寶,對於西方的文化和科學技術抱以很大的好奇心,更是重用有才華的傳教士,也許有人疑惑,那為何清朝的科技發明停滯不前呢,在我看來,康熙這種喜愛西方文化的精神只是屬於個人娛樂愛好,而並沒有作為技術應用得到重視與應用,也沒有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如果康熙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那中國的發展進程可以想像,簡直能在世界稱王稱霸,到達巔峰。當然這只是個假設,就讓我們偶爾幻想一下,做一做美夢好了。
人無完人,康熙不可能是個完美無缺的帝王,但是他的政績是我們無法否定的,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