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的一名12歲的男孩,憑藉一個拉麵的視頻走紅網絡。
視頻中,他拉麵手法十分嫻熟,抻、拉、扯、甩,每一步都非常到位。
男孩的父親表示,平時孩子沒事時就會讓他來店裡幫忙。
最開始是端面,後來疫情期間孩子在家裡沒事,他便教會兒子拉麵的手藝。
有網友質疑:
「沒事讓孩子在飯館幫著拉麵,這家長真的不是在亂來嗎?」
絕對不是亂來!
實際上,這位父親非常聰明。
他讓孩子幫忙拉麵,孩子不僅從中體會勞動不易,也會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
與一直讓孩子學習相比,這種勞逸結合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才更加友好。
要知道,只有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去年,《人民日報》通過微博給廣西玉林的一名10歲男孩點讚,並配文:技多不壓身。
這名男孩便是羅文源。
每到周末的時候,羅文源都會到叔叔的修車店裡幫忙修車。
別看他只有10歲,但他其實已經是修車中的「老手」了。
從5歲開始,羅文源就跟著父親學修電動車,為此,他對修車非常感興趣,經常看著看著就學會了。
去叔叔店裡幫忙也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一般電動車的小毛病他都可以解決,甚至他的修車技術還多次被顧客誇讚!
看到這裡,也許有一些家長會擔心:
「周末不學習,真的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成績嗎?」
事實上,羅文源的成績一直保持在班級前五名,並沒有因為周末在修車而下降。
反而因為修車,他性格變得更加穩重,更加有耐心。
甚至他聽到老師同學誇他很厲害會修車時,他就更加堅定要好好學習的想法。
可見,當父母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休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對於學習,他都是充滿動力的。
一直學習,會使人疲憊。
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給他們的身體充電。
只有定期除去疲憊,孩子才能有幹勁更好地學習。
韓國有一部非常扎心的紀錄片,名叫《學習的背叛》。
一位叫葉媛的女孩,真的是用盡全力在學習。
她每天都會制定計劃,為了完成計劃,她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進行了限制。
她每月的零花錢,幾乎都用來買咖啡了,因為咖啡對於每天最多只睡3個多小時的她來說,是必需品。
為了學習,她甚至會用抄寫的方式將整本書都背下來。
抄寫到手痛時,她會用橡皮筋把手勒住,不然的話,手會疼到根本使不出力氣來寫字。
為此,才16歲的葉媛,手上卻全是繭子。
只是她如此努力的學習,成績如何呢?
在高中395名同學中,她首次考試的數學成績排在313名。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結果與付出不成正比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可我對葉媛的成績其實並不驚訝。
因為,學習成績,不是靠時間熬出來的。
一天24小時,她恨不得全部用來學習,這種方式看似努力,實則最無用。
要知道,機器長時間工作都會發熱,更何況是孩子呢?
一直在學習的孩子,他的大腦得不到休息,沒有一點留白時間,只會越學越遲鈍。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家長的安排和監督下,業餘時間都變成了學習時間。
「你現在多花點時間學習,以後就比別人跑得快。」
可實際上,佔用孩子的休息時間,逼著孩子學習,孩子不僅跑不快,反而會容易被疲憊拖後腿。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勞逸結合,發現孩子的興趣,通過興趣來培養孩子的學習。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老爸馬浩文就深知這一點。
他的兒子馬飛,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個沒有前途的孩子,甚至在教導主任眼中,馬飛就是怎麼洗都變不成鑽石的煤球。
可是,馬浩文並不這麼認為,他說自己的兒子會成為學校最優秀的孩子。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兒子馬飛喜歡天文。
順著孩子的這個興趣,他帶著兒子去工地參觀、一起去看航天展。
就這樣,在爸爸耐心的引導下, 馬飛愛上了學習,長大後成了 一名飛行員,最後還在幾千人中脫穎而出入選航天計劃,十分優秀。
而馬飛的逆襲,最離不開爸爸馬浩文對他的尊重和引導。
劇中馬浩文對馬飛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說: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其實,有很多孩子都是在被父母逼著學習。
父母們總是督促孩子好好學習,卻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學習目的。
那些被逼著放棄興趣,放棄休息的孩子,他們很難主動愛上學習,因為他們不快樂,不自由。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一個在不自由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的很多心理需求和身體需求是得不到滿足的。
要想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父母便要尊重孩子,給孩子留白,讓孩子有自由尋找興趣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才會有動力去學習。
羅賓說:
「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們去喚醒他。」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關注孩子眼前的成績。
成績固然重要,可孩子如果只是為了成績而學習,他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真正為孩子好,父母就不能將孩子鎖在成績的牢籠當中。
要陪著孩子一起去發現他的天賦與興趣,以此引導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一旦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自然就會為之努力。
那時候,不需要父母督促,孩子自己就會主動學習,朝著美好的未來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