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晚,從在浙江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推優表彰盛典上傳來喜訊,由陝西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市委宣傳部、市文聯、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西安演藝集團、西安秦腔劇院、西演·西安易俗社共同推動打造,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新近拍攝完成的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榮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一部《三滴血》,幾代秦人情。3D電影版《三滴血》是繼上世紀60年代首部秦腔黑白電影《三滴血》問世之後,這部秦腔經典結合新時代電影高端科技,展現於當代觀眾眼前的又一「新顏」,對戲劇「活化石」秦腔的傳承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新技術新動能 助力《三滴血》擁有當代「新顏」
中國戲曲電影展是我國最專業、最具權威性的戲曲電影展,旨在搭建戲曲、電影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平臺,推動中華戲曲藝術的傳承和電影藝術的發展。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等單位主辦,共有包括京劇、粵劇、越劇、秦腔、豫劇等全國各地13個劇種的24部戲曲電影參展。
此次在電影展獲獎,是3D電影版《三滴血》繼去年開拍、拍竣後,首次向公眾「揭開蓋頭」。記者從西安易俗社獲悉,電影在拍攝期間,主創團隊為摸準「高科技」與傳統藝術相契合的脈搏,秦腔主創在電影團隊的協助下,進行了上百次的走臺,雙方攜手對影片的音樂、文本、合成等方面進行多次研討打磨,堅持以戲曲表現為根本,進行這一舞臺經典的3D電影化的改造,最終得以讓影片以最佳狀態展現在觀眾面前。
能從來自全國的戲曲電影中脫穎而出、獲得佳績,電影主演之一、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非常激動,「感謝所有主創、演職人員的努力,讓秦腔《三滴血》從戲曲舞臺走入3D電影世界,實現了秦腔發展史上一次填補空白、開創先河的跨界融合。秦腔《三滴血》由易俗社創始人之一、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範紫東先生於1918年創作上演,此後百餘年久演不衰。這部經典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被搬上銀幕,成為新中國首部秦腔黑白電影,半個多世紀後,在當代新技術和新動能的推動下,更鮮活的電影表達方式,將讓這部秦韻古調,在新時代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去感受、沉浸與體驗,也讓秦腔藝術待續擴大影響力。」
光陰跨度百餘年 情感未變味道未變
對於陝西人而言,《三滴血》中那句「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可謂人人皆知,凝聚著關於家鄉的最深刻的情感。而在本次頒獎授獎詞中,組委會給了秦腔3D電影《三滴血》這樣的評價:「百年前,一群仁人志士決心用戲劇改造中國、移風易俗,遂創作秦腔《三滴血》。百年後,影片《三滴血》在傳承舞臺戲基礎上更作出了高於舞臺的藝術表達,故事紮實、通俗易懂,體現了戲曲電影文化在當下社會中培根鑄魂的職責使命。」
光陰跨度百年,雖然伴隨觀眾的更多審美需求,《三滴血》從單一的舞臺展現、到登上大銀幕、再到如今可以「戴著3D眼鏡」和演員一同沉浸在場景之中,但在惠敏莉看來,其中的情感、味道是始終未變的,「提起《三滴血》,秦人就有歸家的自豪感與踏實感,它不僅僅只是一部戲的作用,更代表一種精神標識和易俗社的百年傳承。《三滴血》演紅了一代代表演藝術家,一代代藝術家又用他們的表演讓《三滴血》與秦腔藝術播撒民間,這是相輔相成的,其中每個角色朗朗上口的經典唱段,都延續到了今天,廣為流傳。
2018年紀念《三滴血》上演100周年時,易俗社曾攜該劇在京、津、冀、晉、豫等多省市巡迴演出,走進國家大劇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引起強烈社會反響。而在3D電影《三滴血》斬獲大獎後,百年易俗社將再次攜秦腔《三滴血》在本月啟程,亮相沿黃九省區暨第四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一定要不忘初心做好傳承工作,讓這部戲永遠保持它既有歷史厚重,同時讓更多當代觀眾看到它的活力。」惠敏莉說。
記者同時了解到,秦腔3D電影《三滴血》也將不久後,與觀眾正式在影院相見。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歡 圖/西安易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