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博士》上映,將11月的影市燒得通紅。
不用說題材、陣容都具有極大的競爭力,漫威背後迪士尼爸爸的加持,也為影片質量打了保票。
不可一世的天才神經外科醫生史蒂芬·斯特蘭奇,演慣了社交障礙高智商的卷福可謂駕輕就熟;
超然世外、雌雄同體的古一法師,亦男亦女可攻可受的蒂爾達阿姨也遊刃有餘;
延續漫威「萌」傳統的弱雞反派卡西利亞斯則由「丹麥最性感的男人」麥斯·米科爾森扮演,他曾憑藉《狩獵》裡的驚豔表演拿到坎城影帝。
從成片來看,整體基調輕鬆,節奏張弛有度,笑點簡直不要太多。
不過最讓人流連忘返的,還是影片的視覺特效。
法師題材無疑為視效提供了極大的施展空間,時間、空間、超自然、超維度、異世界信手拈來,盡可發揮。
當然,這對觀眾來說簡直再好不過了:相當於花一張電影票的錢,看了好幾部特效大片。
《奇異博士》儘管在概念上沒有新花樣,卻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近幾十年來特效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從中仿佛能看到整個「加特技」的歷史,而且展出的每一種「特技」都有相當高的完成度,以至於叔在影院裡竟然產生了一種特效「閱兵」的觀感。
那麼,《奇異博士》都用到了哪些舊把戲?且聽叔細細道來。
以下內容有劇透!!!!!!
1摺疊空間
《奇異博士》上映之前,摺疊空間就是各路宣傳中的終極必殺技。
層出不窮的空間翻轉摺疊鏡像,就像是把觀眾扔進了巨大的萬花筒,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甚至有人說,《北京摺疊》還沒拍出來,漫威就拍了部《倫敦摺疊》。
空間摺疊的概念其實不新鮮,荷蘭科學思維版畫大師埃舍爾在他的矛盾空間畫作中,就已經提出了這樣的構想:三維空間裡不可能的結構、悖論、循環、視覺錯位,都是他喜用的表現方式。
USTWO公司出品的解謎遊戲紀念碑谷,更是讓埃舍爾的構想成為了可交互的視覺奇觀。
影視作品方面,早在2006年,今敏就在《紅辣椒》裡玩過空間扭曲和鏡像了。
而2010年諾蘭的《盜夢空間》更是鬼斧神工地讓這一概念揚名世界。
然而相比開闢了道路的《紅辣椒》《盜夢空間》,《奇異博士》可謂青出於藍勝於藍:
由空間鏡像衍生出了鏡像空間,與真實世界相隔離,成為一種戰鬥中的保護機制。
由於法師法術的性質,電影大部分時間都在和空間較勁,時長更長、花樣更多、局中人的難度係數也更高。
魔法師們要配合著突然偏轉、倒置的重力,騰躍、閃避、奔跑,還要同時施展法術,在觀眾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
試問你見過這樣穿著戲服一邊跑一邊畫圈圈的卷福?
當卷福和黑哥們雙雙砸在巴士車窗上的時候,巴士裡的漫威客串王斯坦·李特別應景地說了一句,「太搞笑了」,再嚴肅的觀眾也崩不住啊!
2能量武器
另一個讓叔大開眼界的玩意兒就是法師的武器,實在是太,炫,了。
每次眼看著他們從空氣裡抓出一件件金燦燦明晃晃的不知什麼鬼時,叔都不自覺地換上痴漢臉。
能fa量guang武器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最有代表性的先例應該是《星戰》裡的光劍。
同樣是由能量構成的武器,光劍武力值強還可伸縮,也算方便。
但《奇異博士》裡法師隨意從空中抓出來的發光武器,有時是長鞭,有時是雙棍,
有時是風火輪,
不對,是金輪法王的金輪,
總之就是個輪子。
也就是說,只要查克拉到位了,法師幹仗的時候是想什麼來什麼,要什麼有什麼,這可比光劍靈活多了。
3萬物尺度
《奇異博士》裡,古一法師作法讓不信邪的奇異博士感受了一把「萬物的尺度」,說白了,這玩意的作用就是讓人「頓悟」。
讓他在一瞬間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看到了高維度宇宙,奇異博士這才頓覺遇到了高人,是時候「忘記自己所知的一切」了。
毫無疑問,那一段恍如「飛大了」的視效對於星空迷們來說也是一種極致享受,不過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如果仔細回憶,去年的漫威另一部作品《蟻人》,就讓蟻人縮小到了次元子級別,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有意義,同樣也讓蟻人在過程中產生了「頓悟」。
亞當·道格拉斯的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裡有一種精神酷刑,叫做「絕對透視漩渦」,被投入絕對透視漩渦的人會「瞬間看見整個無限的宇宙、無限多的恆星,它們之間無限遠的距離,以及你自己——一個小到不可見的點上的一個小到不可見的點,無限小」,幾乎沒有人能挺過那樣的虛無與恐懼。
其實,人類對於萬物尺度始終保有著好奇。
幾千年前,莊子就在《逍遙遊》裡設想過萬物尺度的極限,然而想像的力度還有限,「上古有大椿者,以三千歲為春,三千歲為秋」,這就算大年了。
這都還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尺度,其實在人類感知的世界之外,必然還存在更高維的宇宙。
最接近《奇異博士》中那段「迷幻之旅」的,應該是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為庫布裡克的電影劇本寫的那部腦洞大到嚇死人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
太空人大衛·鮑曼在太空裡穿過了星門,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在那之後,大衛·鮑曼這個曾經的地球人就成了一種不朽的存在,並一手毀滅了創造他的地球。
當然,嘻嘻哈哈的漫威是不會讓事態這麼發展的,所以即便知曉了萬物尺度,奇異博士也依舊是滿口段子的不著調。
小說裡花費了大量篇幅描述鮑曼通過星門時的感受,考慮到製作的時間,1968年上映的電影版《2001太空漫遊》的這一段視覺效果也已經算得上很驚人了。
不過感謝視效的發展,《奇異博士》裡呈現的時空開悟之旅明顯更具觀賞性。
4空間傳送門
《奇異博士》中,法師能通過法術製造空間傳送門,只要畫個圈圈就能製造小型「蟲洞」,讓人「瞬移」到另一個地方。
設想一下,堵車的時候、買不著機票去度假的時候,多麼需要這樣的傳送門!
也許就是因為交通一直達不到真正的「便利」,人們對蟲洞、瞬移的興趣一直是有增無減,當然啦,也摻雜著對異世界的好奇。
從哆啦A夢的任意門,
到《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車站,
到《納尼亞》神奇的衣櫃,
再到《魔獸》裡的超級傳送門,
都是人類瞬移願望的具象,但在《奇異博士》裡,這一概念又被推向了新的高度。
倫敦神殿乾脆挨著弄了三個倍兒高檔的玻璃門,平時杵著就像三個超逼真的屏保,推開門就是撲面而來的山河湖海,冰川沙漠,簡直不要太酷炫。
5操縱時間
操縱時間也是人類的終極幻想之一,在許多科幻題材的作品中都有體現。
《奇異博士》裡,奇異博士藉助神奇阿戈摩託之眼可以控制時間。
那個一口一口被吃完直至腐壞又回復原貌的蘋果,靈感極有可能是來自一部杜撰立體主義大師畢卡索生平的瑞典電影,《畢卡索的奇異旅行》。
畢卡索試圖畫一隻蘋果,卻被口若懸河的客人一口一口地吃掉,最後畫出來的就是一個不同時間蘋果的「金字塔」,頂端成了一個蘋果核。
通過延時攝影,人們可以更自由地在銀幕上「操作」這一過程。
而香港大戰更是將這一概念推向了極致,同一畫面中體現了不同的時間線:
奇異博士讓時間倒流,行人和建築都在倒退,但卡西利亞斯和同黨卻不受阻擾,繼續前進。
被當年的沃卓斯基發揚光大的「子彈時間」技術也沒有缺席,利用全角度多部攝影機同時捕捉的瞬間動作,讓觀眾能以慢速從360度觀看一個動作發生的過程。
這一技術被用來體現《黑客帝國》中基努·裡維斯的縱情一仰,
或是《超市夜未眠》裡的時間凝固效果,
到了《奇異博士》中都不叫事兒,可勁兒來,甚至還用在了街邊小炒上,這才是真·「炫技」。
6靈魂出竅
靈魂出竅這一概念就更常見了,意識與身體分離,既是許多人在睡覺的時候會出現的「鬼壓床」,也是最多被描述的一種瀕死體驗,也許也是因為這樣,所以人類才會產生「靈魂」一說。
今敏的1分鐘短片《早上好》,描繪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東西方許多影視作品中,也多有人死之後靈魂升天的刻畫。
然而在《奇異博士》裡,「靈體」不僅僅是一種瀕死體驗,更是法師生活的另一維度,靈肉分離更是成了一種「日常」:
古一法師使用法力就將奇異博士的靈體逼出了實體,讓他變成了一個半透明的發光體,能看見凡間的自己。
因為有了魔法,靈體不再僅僅是凡間的看客,奇異博士在死亡邊緣還能一邊用靈體指導相好給自己摘子彈、電擊伺候,一邊和卡西利亞斯的手下大戰三百回合,給觀眾的視覺刺激也大大增加。
7魔法陣
魔法陣這東西就更普遍了,在各種魔法類ACGN(英文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Novel(小說)的合併縮寫)作品中,存在形形色色的魔法陣。
小女孩特別喜歡的《百變小櫻》,每回的封印都是繁複的魔法陣。
《魔獸》裡麥迪文的符文也是魔法陣的一種。
在《奇異博士》中,將西方魔法陣和東方文化相結合,產生了特別具有東方風情的法陣。
這種圖樣在人類早期文化、特別是東方古代文化中廣泛存在,被瑞士學者榮格稱作曼達拉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存在於人類文化史上和人類大腦記憶體內的圖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圖形,多見於印度教和藏傳佛教。
在《奇異博士》裡,法陣不僅可以成為趁手的武器,可以成為開啟其他空間的大門,可以發大招,還具有相當的審美價值。
8CGI怪物
CGI怪物不用說是特效史上最牛逼的成果了,金剛、哥斯拉、恐龍,滿足了人們對一生難得一見的大怪物的需求。
加上最近因為《爵跡》又「火」了一把的動作捕捉技術,大怪物不僅有表情、能說話、動作還很流暢。
在《霍比特人》裡,卷福就曾靠動作捕捉賦予了巨龍史矛革生命。
這一次,他又成了自己的「敵人」:《奇異博士》裡來自黑暗世界的邪神多瑪姆,也是由卷福扮演的。
看卷福一遍一遍地調戲自己簡直太有樂了。
叔覺得,《奇異博士》作為一部分級PG13(幾乎就是一部兒童片了)的全年齡向爆米花大片,最值得稱頌的地方就在於:
用一個還湊合的故事,有效地承載了這些琳琅滿目異彩紛呈的視覺特效,既是對技術發展的禮讚,也是完美貼合大眾娛樂需求的一份答卷,在近幾年的特效大片裡,能做到的不多。
所以還是那句話,一定要看3D IMAX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