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出生於1980年,今年剛好40歲。2003年完成碩士學業,進入了一家公司做了「碼農」。但他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機緣巧合地去《IT經理世界》做了一名記者,他覺得記者可以接觸到很多商界大咖,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下,他萌發了創業的種子。於是在2008年他做了一款管理軟體Meta搜索,但後面沒有得到融資,沒有足夠的現金流,第一次創業就這樣失敗了。周源自己這樣形容這次創業:「產品沒有切中痛點,用戶不願意付費,所以失敗了。」
在經歷了第一次創業失敗後,周源去了趟西藏,回來後的一天偶然間發現了國外的一款產品:Ouora,這款產品的形態滿足了周源想做一款產品的想像,但Ouora當時沒有中文版,於是周源找了知乎的另外一個創始人張亮,兩個人一拍即合,於是在2010年,成立了知乎。10年過去了,知乎的全網用戶已經達到3.7億,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問答平臺。知乎的估值達到了近200億人民幣,超越了大洋彼岸的Ouora。
(圖片來源:天眼查)
周源曾經說過:做社區兩個關鍵點,首先是核心產品和功能升級,第二個要尊重社區的節奏。
在2013年知乎的搜索指數就已經超過了百度知道。所以隨著用戶的增長,知乎的盈利模式就是廣告的收入。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顯然不行,於是知乎做出了兩種嘗試:
首先,會員付費是知乎一直以來探索的另一種變現方式,比如對答主進行打賞,再比如付費閱讀等;知乎還在2016年上線了「值乎」功能,用戶需要付費才能觀看內容。
其次是賣書,知乎嘗試過紙質出版物、電子出版物,但都後勁不足,略顯吃力。
一邊著急變現,但有專家表示:「知乎商業化過早,跟內容產生了嚴重衝突,導致內容質量下降太快,用戶增長面臨瓶頸」。內容付費與留住用戶如何平衡成為當下最關鍵的問題。
隨著短視頻時代的來臨,快手、抖音、B站等平臺的迅速崛起,讓知乎的長文+圖片形式受到不小的衝擊,所以知乎一直在探索新的模式。今年知乎開啟了視頻創作者招募計劃以及內測上線視頻創作工具,說明它已經開始了進軍視頻賽道的嘗試。
周源在演講中提到過:「群體博客或者是社區,它在很小的時候體現出來的價值,規模化之後往往很難達到。知乎的出現,其實是站在另外一條路上——能否通過UGC生產高質量的內容。」可以看出,10年間,知乎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內容。10年間,知乎已經積累了超過4400萬個問題和2.4億個回答。2011年上線之初,知乎被稱為小而美的「精英社區」;2013年4月1日,知乎正式開放個人用戶註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註冊用戶翻了十倍,由40萬攀升至400萬;2020年,知乎用戶突破3億。
但10年間,知乎給網友們的印象早已發生了變化:
剛成立的時候,知乎給網友們的印象是:「專業、知識分享、網際網路與科技愛好者聚集地」。
如今給網友們的印象是:「人均985、TOP10、年薪百萬」……
用戶越來越多,對知乎的考驗越來越大。
未來10年,知乎又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