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降臨》、《銀翼殺手2049》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的全明星陣容科幻巨製《沙丘》曝光主創劇照與片名logo,「甜茶」提莫西·查拉梅飾演的主人公保羅·亞崔迪亮相,麗貝卡·弗格森、奧斯卡·伊薩克、曾飾演《復仇者聯盟》中「滅霸」的喬什·布洛林、贊達亞、曾飾演「海王」 的傑森·莫瑪以及哈維爾·巴登等個人造型悉數曝光,演員張震的劇照也作為送給中國觀眾的特別福利讓人眼前一亮。
正如《魔戒》系列永遠改變了魔幻類型,小說《沙丘》(Dune)奠定了科幻世界,啟發了《星球大戰》《阿凡達》等一系列經典科幻電影,成為這個時代最經典的科幻小說之一。宇宙級別的敘事維度,史詩級別的個人成長曆程以及複雜的人物關係、政治角力,都把這本小說推上了「神作」的地位。雖然原著誕生在上個世紀,但對當下社會依舊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沙丘》系列原著共六部,第一部小說《沙丘》出版於1965年,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45歲那年 ;最後一部《沙丘終結篇》完成於 1985年,弗蘭克·赫伯特去世的前一年。《沙丘》第一部出版即備受歡迎,當年獲得星雲獎,下一年又獲得雨果獎,成為科幻界首部集兩座 重量級大獎於一身的作品。
有兩個龐大的人群對弗蘭克·赫伯特所創造的「沙丘世界」耳熟能詳、敬畏有加,一個是科幻迷,而另一個則是電腦迷。《沙丘》曾一舉囊括了1965年的星雲獎和1966年的雨果最佳長篇獎,並且分別於1975年、1987年和1988年三次榮登《軌跡》雜誌評選的「經典最佳長篇」榜首。根據這部不朽名著改編的同名遊戲,更是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即時戰略遊戲的基本模式,風靡世界。
踏上科幻之路
1920年,弗蘭克·赫伯特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部港口城市塔科馬,他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作家。19歲時,他隱瞞自己的年齡,得到了《格倫達之星報》的一份工作,但這份工作並沒有持續太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弗蘭克·赫伯特參加了美國海軍,從事戰地攝影工作。戰爭結束後,赫伯特進入華盛頓大學讀書,但他並沒有獲得大學畢業證,因為他只願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沒有修完畢業所需的全部課程。大學肄業後,赫伯特重返新聞業,為《西雅圖之星報》和《俄勒岡政治家報》工作。同時,他還以作者和編輯的身份為《加利福尼亞生活》雜誌工作了十年。
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尋找什麼》發表於1952年,隨後他的一些短篇小說陸續出現在《驚悚故事》等雜誌上。赫伯特的小說家生涯正式開始於1955年,這一年,他的長篇科幻小說《海龍》開始在《驚悚故事》上連載。該作品以一艘21世紀的潛艇為舞臺,深入探討了理性與瘋狂的問題。這部小說還預見了由石油消費和生產引發的世界衝突,贏得了比較高的評價,但在商業上並不成功。
1959年,由於赫伯特的妻子開始從事一份廣告文案的全職工作,並且負擔起整個家庭的生計,赫伯特得以騰出手來,潛心創造他的「沙丘宇宙」。赫伯特後來曾透露說,他本來只是要為一本雜誌寫一篇關於俄勒岡州佛羅倫斯市的沙丘的文章,但後來他逐漸在研究沙丘的過程中「走火入魔」,並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儘管這篇真正關於沙丘的文章從未完成,但卻成了赫伯特創作《沙丘》的契機。
宇宙版「王子復仇記」問世
在經過六年的艱苦研究和創作後,《沙丘》終於在1965 年問世。在最終出版單行本之前,有近二十家出版社拒絕出版《沙丘》。直到費城一家小型出版社看中了這本書,才給了赫伯特7500美元的預付版稅,並予以出版。該書一經面市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評,並連獲大獎。《沙丘》包含了相互關聯的多種主題和多個角色視角,這在後來演變成為赫伯特所有成熟作品的典型特徵。
儘管《沙丘》並沒有立即成為暢銷書,但截至1968年,赫伯特已經憑此書獲得了2萬美元的收入(比當時絕大多數科幻小說的版稅收入要高得多),並且很快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二部《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1969)。不過,這樣的收入並不足以支持赫伯特從事全職寫作,他依然堅持做講師和攝影師等工作謀生,直到1972年他才逐步轉變成一名全職作家。此後 ,「沙丘系列」的後續作品《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1976) 和《 沙丘神皇 》(God Emper of Dune,1981)陸續出版,大受好評。除「沙丘系列」外,赫伯特的非系列作品《造神者》《多塞迪實驗》和《白色瘟疫》也同樣取得了成功。
1984年大衛·林奇導演的電影《沙丘》劇照
1984年,由製片人大衛·林奇拍攝的電影版《沙丘》上映,儘管製作經費在當時驚為天價,並被給予極大厚望,這部影片在美國本土的票房成績卻異常慘澹。同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五本小說《沙丘的異教徒》(Heretics of Dune),此書被眾多「沙丘」愛好者視為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1986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沙丘聖殿》(Chapterhouse Dune),這是他創作的最後一部「沙丘系列」小說。1986年2月1日,由於身患胰腺癌,赫伯特病逝,終年 65 歲。
赫伯特去世後,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資料,內容包括情節上發生於《沙丘》之前的「沙丘宇宙」的歷史,以及他計劃創作的《沙丘》續集的大綱。在隨後的日子裡,赫伯特的兒子布萊恩·赫伯特和另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凱文·J·安德森利用這些資料,共同創作了一系列「沙丘前傳」小說,並且還準備創作情節上與《沙丘聖殿》有繼承關係的後續作品,即《沙丘獵人》和《沙丘沙蟲》。
1992年,基於《沙丘》的同名電腦遊戲問世,成為即時戰略遊戲的始祖,為以後的《命令與徵服》和《星際爭霸》等風靡世界的遊戲奠定了基礎。2000 年,《沙丘》被美國的科幻頻道改編成同名電視系列短劇,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2000年電視劇《沙丘》劇照
於是,科幻頻道又在2003年將《沙丘》的後續作品《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也改編成了系列短劇,短劇的名稱統一為《沙丘之子》,該劇贏得了當年美國電視劇最高獎——艾美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2003年電視劇《沙丘之子》劇照
《沙丘》 的偉大之處
在科幻小說界,雨果獎與星雲獎的獲獎作品《沙丘》的地位堪比《魔戒》,其後對很多科幻作品產生了影響。日本動漫《最終放逐》中,有中立仲裁機構的幾個交戰國家的主題和沙丘系列相仿。而且,克勞迪亞液體和水的高價值也可以說受《沙丘》啟發。更有意思的是在該系列中的行會和《沙丘》的空間航行行會非常相似(從名字到其很多特徵都是)。而在為人所熟知的「星戰系列」中,盧卡斯對於《沙丘》的借鑑隨處可見,甚至連光劍的劍戟類的打鬥形式,也和《沙丘》裡的設定極為相似。
在科幻小說歷史上,《沙丘》具有裡程碑式的地位,赫伯特將更多的文學元素注入了科幻小說之中。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說想要成功,就必須具備精彩的技術構思,人物和情節往往都被忽視了。《沙丘》則構建出了一個宏大如史詩般卻又細緻入微的想像世界。很多評價都說,「《沙丘》在科幻文學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學中的地位。」弗蘭克·赫伯特想像出了「沙丘宇宙」中的幾乎每一個方面,包括術語表、引文和歷史資料等,給讀者以無比生動翔實的感覺,而在《沙丘》之前,沒有一部科幻小說能營造出如此細緻入微的真實感。
《沙丘》是所謂「軟科幻」的傑出代表。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術描寫,以便能著重探討人性,並思索人類和人類制度的變遷方式。《沙丘》開創了一個沒有機器人的科幻世界,生來就擁有奇兆的天之驕子,被放逐到了沙丘星球之上,在這裡,一個精心策劃的結果緩緩展開,主人公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但是他卻並沒有屈服於命運,他選擇了抗爭。這雖然是一部科幻小說,但是卻能讓人看到人類和命運的關係,因為渺小所以偉大。
不僅如此,《沙丘》還是第一部「生態學科幻小說」。赫伯特是科學觀念的偉大普及者,他的很多讀者都認為是赫伯特引導他們了解了哲學和心理學。通過《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態學」這個科學名詞為大眾所熟識。在《沙丘》廣受歡迎之後,赫伯特開始在許多大學中舉行講座,向學生們解釋沙丘居民和我們人類在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方面的相似性。
《沙丘》系列小說
《沙丘》系列是弗蘭克·赫伯特的經典小說,其故事設定在遙遠的未來,以全是沙漠的亞拉基斯星為背景, 講述了少年英雄保羅成長為亞拉基斯星救世主以及他的子孫的故事。《沙丘》系列一共六部曲,已經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很多電腦遊戲,被譽為史上最偉大 的科幻小說之一,也被認為是最暢銷的科幻小說。
弗蘭克·赫伯特名句
通過科幻小說,弗蘭克·赫伯特試圖探討諸如哲學、宗教、心理學、政治學和生態學等方面的複雜問題。赫伯特小說最大的特色是對人類生存和進化問題的深入思考,他也因此擁有一群幾乎狂熱的讀者,他們如痴如狂地閱讀赫伯特寫過的所有小說和非小說類文章,並將赫伯特奉為精神領袖,對他筆下那些名句倒背如流——
我絕不能恐懼。恐懼是思維殺手。恐懼是帶來徹底毀滅的小小死神。我將正視恐懼,任它通過我的軀體。當恐懼逝去,我會打開心眼,看清它的軌跡。恐懼所過之處,不留一物,唯我獨存。
越接近所欲之物,人便越容易放縱自己的欲望。
多少次,人們的憤怒讓他們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柳枝順從風勢,方能枝繁葉茂,終有一天,無數柳枝會形成可以抵抗大風的銅牆鐵壁。這就是柳枝的目的。
偉大是一種轉瞬即逝的體驗,絕不會始終如一。它部分依賴於人類創造神話的想像力。體驗偉大的人,必定能感覺到他所身臨其中的神話般的光環。他必定會體現出在他自己身上寄託的東西, 也必定會有一種強烈的自嘲精神。這使他遠離自負。唯有自嘲能讓他省察自身。沒有這種品質,哪怕是偶爾的偉大也會毀掉一個人。
願望不是魚,否則世人就會去撒網。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時刻,莫過於你發現自己的父親也是血肉之軀的普通人時那一剎那的領悟。
恐懼是思維殺手。
你有沒有聽過動物為了逃避陷阱而咬斷一條腿的事?這是一種獸類的伎倆。但人類會留在陷阱裡,忍痛裝死,以伺機殺掉設置陷阱的人,解除對同類的威脅。
就像不懂得黑暗而去尋找光明,那是不可能的事。
沒有真正的結局,那只是你停止講述故事的地方。
很久以前,人們想要自由,便將思考的事交給機器去幹。然而這只會導致其他人憑藉機器奴役他們。人類潛意識深處存在一種滲透全身的需求,即追求一個符合邏輯、凡事有理的宇宙。但現實中的宇宙總是領先一步,令邏輯無法企及。
只有意外和錯誤,才是宇宙最恆定不變的原則。
理智總是感情衝動的第一個犧牲者。
弗蘭克·赫伯特
美國科幻小說家,作家。1920 年10月8日生於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曾就讀於華盛頓大學。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巨匠之一,弗蘭克·赫伯特在科幻文學中的地位如同託爾金在奇幻文學中的地位一樣,無人可以動搖。他的代表作《沙丘》是第一部能營造出如此細緻入微的想像世界的科幻小說。弗蘭克·赫伯特一生共創作了二十三部長篇小說和五部短篇小說集,其中最成功的便是沙丘系列小說。其中頭三部「《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 三部長篇構成的「偉大沙丘三部曲」被翻拍成電影並引起巨大轟動。
文康犖
編輯韓哈哈 劉子茜(實習)
部分圖片提供電影 《沙丘》(暫譯)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