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戲骨,人們就會想到李保田、唐國強、陳道明、張國立、潘虹、劉曉慶、斯琴高娃、李雪健、陳寶國 、王志文等老演員。
有他們參演的作品,比如《宰相劉羅鍋》、《貞觀長歌》、《大宅門》等都有很好的口碑,也極耐看。
而阿倫·索爾金的最新電影《芝加哥七君子審判》更是一部戲骨多得驚人的作品。
主演陣容不僅有埃迪·雷德梅恩、艾利克斯·夏普、薩莎·拜倫·科恩、傑瑞米·斯特朗、約翰·卡洛·林奇,還有葉海亞·阿卜杜勒-邁丁、馬克·裡朗斯、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等人。
如此星光熠熠,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他們飆戲了。
提起阿倫·索爾金的大名,影迷劇迷們大概都不陌生,由他掌舵的劇本總會劇力逼人。
如大衛·芬奇執導的《社交網絡》、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點球成金》、麥可·法斯賓德演繹的《史蒂夫·賈伯斯》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除了一群戲骨飆戲之外,還戲味十足,堪稱劇力萬鈞。
觀看該電影不但不覺得悶,而且越看越投入,每個角色的對白、每段情節的發展都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案件結構複雜,電影卻拍得有條不紊,這不僅顯示了阿倫·索爾金編寫劇本的功力,也足以看出其執導能力比傑西卡·查斯坦主演的《茉莉的牌局》更勝一籌。
以該電影的水準,在奧斯卡上提名「最佳原創劇本」理所當然,相信要得到「最佳導演」的提名也不為過。
整部電影說的是一宗不公案件的審判,通過回憶來講述由和平示威到暴力衝突的過程,繼而看盡美國執法與司法部門的不公不義,法庭仿佛淪為一場笑柄。
電影中一幕幕「禮樂崩壞」的場面,拍得擲地有聲、字字鏗鏘,司法執法部門「全部都是我的人」,為堅持己見、對抗不公,不管前面有多兇險,你又願意付出多少?
六十年代正是越戰時期,一場在芝加哥舉行的和平集會,目的是希望美軍能撤走士兵,可集會卻演變成血腥示威衝突,七位集會的主持人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美國政府各部門以至法官的施壓,他們得在毫無出路的法庭中唇槍舌劍,以還原當日的真相。面對著背後的強權支撐,這「七君子」得面對煽動暴動的牢獄之災……
跟他那些橫跨多年前作不同,該電影算是比較容易欣賞的作品,整個劇情基本上只在一個法庭發生,再從回憶倒敘示威發生的事。
即使故事涉及的事情不如往作複雜,該電影的劇情也同樣連環緊扣,除了這「七君子」之外,還有訴訟雙方的律師、法官、司法部長,以及很多無辜牽連的受害人。
最為難得的是每個人全都有戲可演,戲份均勻,即便沒有明顯的主角,但幾乎每一個人都配得上「最佳男配角」提名,足見阿倫·索爾金不僅是編劇的行家裡手,而且其導演能力也非常出色。
僅僅是講述一宗暴動案件的審判,或許難以拍夠兩個多小時,該電影之所以這麼優秀,正因為劇本充滿讓人始料不及的變數。
就像在現實生活中,受害人變成被告、表面要「定」你的罪,其背後總有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原因。
無論是證人還是被告,或許都有難言之隱和被埋沒的真相,這些情節往往又生出更多劇情張力的爆發點。
這些看似東拉西扯的細節,阿倫·索爾金處理起來冷靜自如,觀眾絲毫不覺混亂,倒是覺得連環緊扣。
既從法庭證供拼湊出案情,角色們的回憶片段同樣張弛有度,剪輯之功不可抹,讓節奏保持又明快又有張力。該電影雖然是劇情類型的作品,卻不讓人覺得冗長乏味,也有別於導演前作那般義正辭嚴,當中也有不少輕鬆幽默的片段。
「七君子」及他們的律師,面對著這個「整個法庭都是我的人」的「設定」,時而輕鬆自嘲、時而不屑面對,極盡幽默之能事來反抗種種不公。
律師與法官之間唇槍舌劍、喋喋不休的對白有攻有守、大玩心理戰,這些情節也不乏濃鬱的喜劇感,淡化了案件的沉重,也符合這些角色的性格,為電影帶來了幾分歡笑。
薩莎·拜倫·科恩在同檔期的《波拉特2》演繹一個「不正經」的角色,但在該電影中卻莊諧並重,幾乎所有的金句都是從他口中噴出,足見他戲路之寬。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該電影是阿倫·索爾金典型的「劇力大爆發」外,更多的是帶幾分共鳴。
「七君子」本是安排一場反戰的和平集會,卻被政府以莫須有的原因多次打壓。
集會成功舉行,明明大家和平表達訴求,卻因為警方的介入演變成血腥事件。
當雙方爭持不下,警方又強加種種莫須有的罪名,甚至安排「鬼」去挑釁示威者,這豈不是美國經常發生的事?
天下烏鴉一樣黑,找不到證據就隨便安個理由打壓,美國的執法與司法部「全部都是我的人」,要將和平示威者變成煽動暴動者,「看你怎能跟我鬥?」
即使踏入法庭,法官未審先判、妄顧陪審團,完全有違正常的法律程序,此事已成歷史,但安知歷史不會重演?
該電影對於示威者「內鬥」也有一定的描寫,這樣顯得更為立體。
有人或會認為「法律面前,窮人難有平等」,倒不如跟法庭作對,蔑視法庭都要表達不滿。
有人即使面對著種種不公,仍相信法律、仍尊重法庭,對同行罵咧咧的態度嗤之以鼻。
沒有誰對誰錯,即使相同政見、相同立場,要談到和而不同,又是否如此簡單?
正所謂「立場是政見、黑白是良知」,面對有違良心、法紀的行為,即使各為其主,也能喚起控方的良知、懂得尊重逝者,如此種種。
該電影最為出色之處就在於,即使是在講述這場「驚世審判」,也能對訟訴雙方、每個角色都有細膩描繪,姿態相對平衡。
雙方都沒有百分百的對與錯,剖析這場「驚世審判」時大家站在什麼位置、背後又有什麼的立場與苦衷,這些都讓電影的可觀性大幅度提升。
阿倫·索爾金執導的電影,總會有耀眼的巨星,在濃烈的戲味之下,眾人的演技也被激發出來,欣賞他們飆戲感到十分爽。
戲骨就是戲骨,即便只有幾句臺詞,也演繹得耀眼無比。
除了前文提及的「波叔」薩莎·拜倫·科恩令人驚豔之外,像是馬克·裡朗斯演的律師、弗蘭克·蘭格拉所演的法官等,全都在片中獻出爐火純青演技,絕對配得上「最佳男配角」之名。
換言之,阿倫·索爾金此作根本就是一場幾近完美的群戲演出,一群戲骨在「法庭之上」雄辯滔滔,火花四濺。
如此戲味十足、劇力萬鈞的作品,觀眾簡直看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