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海金星紮根本土,帶領團隊挖掘河南元素河南商報記者左冬辰/攝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實習生郝瑞鈴
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9月24日至26日在鄭州舉行,到時候,星光熠熠的「綠城」必將成為焦點。
這一場電影節,對於河南本土影視從業者而言,翹首多年,終於圓夢。近日,河南商報聚焦本土影視製作人,聽他們講述自己與河南的光影故事。
鏡頭1 北上七年回歸家鄉,本土紀錄片導演把河南帶向國際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的這句話,被海金星視為拍攝紀錄片的意義,他把這句話掛在公司最顯眼的位置,向每個到訪的人展示著紀錄片的魅力。
海金星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大學讀的是生物學專業,誤打誤撞進入廣播站,畢業後進入河南電視臺當編導,慢慢地,河南這片土地激發了他極大的好奇心,他想用影像記錄時代。
抱著這份理想,他辭掉「金飯碗」,隻身北上,一待就是七年。在此期間,他先後進過中央電視臺、吉林衛視,也正是藉助這些平臺,遇到了恩師——金馬獎得主馬莉,還拍了黃永玉、王洛賓、林洙、李銳、劉煥章……
海金星總覺得自己很幸運,有幸找到自己內心所愛,有幸生活在河南這片土地上,有幸組建起90多人的團隊,把河南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2017年,一部由河南本土團隊創作的紀錄片《盲猴》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成為我省首部登上國際主流紀錄片媒體平臺的紀錄片。
作為總導演,海金星回憶,2014年,團隊將盲猴的素材製作成一部5分鐘的片花,報送中國最大的國際紀錄片節——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引發了眾多紀錄片專家的關注,其中就包括英國著名紀錄片製作人史蒂芬賽登伯格,在史蒂芬賽登伯格的引薦下,來自河南的團隊與西班牙製作團隊共同完成了《盲猴》的拍攝和製作。
每個鏡頭光線從哪裡過來、當天天氣怎麼樣、天氣差的話備選方案是什麼、備選方案的備選方案又是什麼?每部作品,海金星都竭力做到極致,他所屬的華之傑團隊中,85後已經成為頂梁柱,90後、95後也開始嶄露頭角。
對於未來,70後的海金星沒有多大的野心,他說:「我會用心多做片子,多帶新人,後半輩子應該就是一直做紀錄片了。」
鏡頭2 拍電影被投資方「放鴿子」執著六年終圓電影夢
2014年,結束了8年北漂生活的胡海濤回到鄭州,北上而歸的他正意氣風發,打算在家鄉拍想拍的電影。
在北京從事影視工作期間,他接觸到許多北漂,回到鄭州後,城中村陳寨的拆遷工作正在推進,這些事情極大觸動了胡海濤,他決定把鏡頭對準鄭漂一族,拍攝鄭漂奮鬥的故事。
為此,85後的胡海濤自主創業,開設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招兵買馬組建團隊。打磨了一年多時間,劇本寫好了,他開始尋找投資方。消息發布出去後,多家公司有意投資。胡海濤趁熱打鐵,開了三場新聞發布會,原本談好的公司紛紛掛名宣傳,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宣傳過後,這些公司由於種種原因撤資,胡海濤的電影夢只能無奈中止。
「我心情一下掉到谷底,想拍個電影,卻沒想到這麼難。」胡海濤只能轉變思路,他專門開闢了一個文旅板塊,與鄭州各地景區尋求合作,幫景區做宣傳推廣,以此獲得收益。比如和櫻桃溝景區合作,為景區製作夜遊宣傳視頻。
「我並不牴觸這樣的模式,既養活了自己,又能養活夢想。」胡海濤說,經過6年的打磨,網絡大電影《鄭漂一族》即將推向市場,「無論再怎麼艱難,我都想把這件事兒做成、做好。」
回憶起這些年的經歷,胡海濤感到很滿足,他曾經憑藉一部15萬元小成本電影《囧夢》,最終賺了40多萬元,「能用愛好養活自己,我感覺我的人生都沒有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