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懷舊亞視古裝劇之「歷史人物三部曲」第三部:
《少女慈禧》。
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中國帝制史上最後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獨裁者:
葉赫納拉氏。
其實這部劇的拍攝與上映,是這「三部曲」中最早的:
《少女慈禧》1983年;
《武則天》 1984年;
《秦始皇》 1985年。
但當年這三部劇在大陸電視臺首播的時間順序卻正好相反。
說起這一系列中國歷史人物題材的劇作,當年的亞視在確定第一部的主題時,並沒有選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男皇帝或第一位女皇帝,也沒有選擇功績更加卓著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而是角度刁鑽地選定了 中國末代王朝最後一位實際統治者、中國歷史上最受非議的女人 --- 慈禧。
該劇的名字也並沒有像後面拍攝的《秦始皇》與《武則天》一樣,直接採用如《慈禧太后》這種劇名。
而是將「少女」這個代表著青春美好的夢幻字眼,與承載著陳腐奢靡氣息的「慈禧」二字,非常大膽地組合在一起,命名為:《少女慈禧》。
劇名上這強烈的反差效果或有博大眾眼球之嫌,但它成功了。
至少,這個在當年看來有些冒險的名字,卻令該劇即使在數十年之後的網際網路時代,依舊不用擔心被同名的搜索關鍵詞而邊緣化,這或許是當時的命名者也始料未及的吧。
(在搜尋引擎上直接以「秦始皇」或「武則天」來搜索,所得結果很難找到亞視的同名劇集,但「少女慈禧」的搜索結果則可以精準地指向這部三十多年前的電視劇)
《少女慈禧》 亞視(ATV)1983年
主演:
葉赫那拉. 玉蘭(慈禧) --- 劉雪華【飾】
恭親王 奕訢 --- 伍衛國【飾】
李樂天 --- 劉緯民【飾】
鹹豐帝 --- 黃浩義【飾】
慈安太后 --- 麥翠嫻【飾】
肅順 --- 王偉【飾】
相比前篇論及的兩部作品,不同於演盡了嬴政一生的63集《秦始皇》,也不同於一直演到武媚娘紅顏白髮的40集《武則天》,這部僅有30集的《少女慈禧》真的只演了葉赫那拉氏的少女和青年時代,並沒有演到其罪孽深重的晚年。
該劇的主題曲 旋律婉轉優美,填詞文筆淺近而不失寓意深刻,盡顯粵語歌曲天賦自帶的古典美。
比起《大地在我腳下》的磅礴大氣、《知我無情有情》的肅穆深沉,這首《巾幗勝男兒》的基調偏於陰柔,很貼切地表現了慈禧的格局:
慈禧是個手段高強的權謀家,但並不具備秦始皇或武則天那種俾睨天下的王者氣度。
主題曲 《巾幗勝男兒》
【曲】鍾肇峰 【詞】盧國沾
【演唱】柳影虹
巾幗歷次勝男兒,
男女代代對峙,
曾否推測過 明天舉世,
重由弱質再把持?
傾國事跡數褒姒,
臨政唐朝武氏,
問兩者 相比較 何所似?
男兒盡忠難變志。
曾記否 幾許往事,
鳳居高處 玉龍失意。
坐在簾後 細把鳳聲轉,
屠龍正是她下旨。
可笑是 八尺昂藏,
朝聖論盡國事。
或者 當初也 曾經想過:
孱孱弱質 難展翅。
插曲《等》的旋律比主題曲更加哀柔婉轉,如江南小調般精緻輕靈。
粵語本就自帶古典美感,古箏與二胡的伴奏更令此曲滿懷醉人的中國古風韻味,搭配以西洋樂器風琴和提琴的點綴,亦毫無違和感,更為此曲平添幾分撥動靈魂的張力。
插曲 《等》
【曲】鍾肇峰 【詞】盧國沾
【演唱】柳影虹
愁懷 永不散去,
寂寞 似阻風吹。
怨風不吹 眼瞼不動,
眼淚竟幹不去。
熱淚跌到詩句裡,
亦令到 紙溼少許。
我心中乾結如枯葉,
卻恨它 不能踏碎。
我恨,恨再等,
等見月兒和露水。
我等,等一片雲,
期望白天旱雷。
命運 我想抗拒,
但願 變改少許。
似風吹水皺 漣漪蕩,
也換得 心兒醉。
【劇中角色】:
慈禧(葉赫那拉.玉蘭)
泠章閣總覺得這個「玉蘭」不似個正宗滿人的名字,然則慈禧本名究竟叫啥?細想想,這麼多年來我還真沒留意過。於是寫這篇時,我專門查了下資料,原來慈禧的真名叫葉赫那拉.杏貞。民間傳說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后為蘭兒或玉蘭,是因為她進宮後的第一個封號為「蘭貴人」。
這位玉蘭,出身寒微卻又不甘平凡,為了權力和上位可以不擇手段。
她與六王爺奕訢的愛情是該劇的感情主線,同時她與李樂天也頗有曖昧,但其實玉蘭誰也不愛,她內心深處最愛的,始終是權力、地位、和她自己。
▼ 玉蘭與六王爺奕訢的初遇,白雪紅梅,騎著駿馬的英俊王孫與撐著紙傘的俏麗民女。
該劇飾演慈禧的演員是劉雪華,早期也曾是香港小美女一枚。
後從香港轉到臺灣發展,其熒幕印象一度定格在瓊瑤劇中的一眾苦情女郎,以及再後來的霸道主母形象。
若回頭看她這部早期作品《少女慈禧》,會令很多人感到眼前一亮,劉雪華的表演功力在該劇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將一個性格堅毅、心思深沉、野心勃勃的女人演繹得非常出色。
多說幾句,有點臉盲的我,甚至從劉雪華的相貌中偶爾可看到潘虹、林青霞、楊紫瓊,甚至王菲的影子。(她和王菲一樣出生在北京,面相中都有著北方女子的堅毅)
恭親王(六王爺) 愛新覺羅. 奕訢
該劇的男一號,玉蘭的初戀,年輕、正直、思想開明。
在清朝後期所面臨的時代洪流中,他願意接受西方新事物,主張興辦洋務強國,因此被朝中守舊派起了個外號叫「鬼子六」。
這是一個內心充滿矛盾和掙扎的角色。
在玉蘭進宮成為慈禧的過程中,
面對聰慧堅毅的玉蘭,他不忘舊情,幫助其鬥爭上位;
面對陰險狠毒的慈禧,他又感到壯志難酬,更愧對深愛自己的妻子。
▲ 恭親王與慈禧,這張劇照中兩人的氣場強弱一覽無餘。
演員身段表演到位啊。
演員伍衛國的表演可圈可點,演出了奕訢作為臣子的盡忠與無奈,和作為一個丈夫的責任與擔當。
▼ 六王爺的妻子婉容,具有和玉蘭完全不同的賢惠氣質。
說起來,這也是作為80後的我所正式接觸的第一部「清宮辮子戲」(原諒我用了這個略帶貶義的名字)。
然而,即使是令許多人所不喜的「辮子戲」扮相,伍衛國依然成功地詮釋了恭親王作為皇族那天生的貴族氣質。
小時候只覺得豪情天縱的李樂天是大帥哥,「鬼子六」的表現太過窩囊憋屈;
長大了才知道,李樂天那樣的人物只能是天外飛仙,離現實太過遙遠,
腳踏凡塵的六王爺才是該劇中真正最有味道的男人。
李樂天
像亞視《武則天》中的宇文駿一樣,這是個近乎完美的虛構人物。
他年輕英俊、博學多才、武藝高強,氣度瀟灑飄逸而又不失正直穩重。
作為漢人,他內心深處懷著驅逐韃虜的理想,與水火會的劉逸川兄妹關係密切;
作為生意人,他與洋人做中國傳統工藝品的生意,但堅決反對倒賣文物;
作為有志青年,他思想開明,與同樣主張搞洋務的六王爺奕訢成為至交好友,還幫助清廷與列強談判周旋;
作為葉赫那拉.玉蘭的傾慕者,他礙於好友六王爺和玉蘭的關係,對慈禧一直以禮自持,直到死前方才表明心意。
李樂天的飾演者是香港演員劉緯民,他最大的特點就是 帥。
不論古裝扮相還是現代劇,不論白面小生還是滿面鬍渣,都能帥得英俊瀟灑玉樹臨風。
他另一個最為大陸觀眾熟悉的角色,應該是《陳真》中的日本浪客柳生靜雲。
▼ 李公子與六王爺的初遇,不打不相識。
▼ 倆損友搭訕民女玉蘭。
▼ 兩人同時猜出玉蘭所出的謎語。
▼ 兩人同心協力與洋人討價還價搞外交。
這位李公子的人設之完美,甚至令仇敵也能對其傾心託付:
雖然他全力協助奕訢和慈禧消滅了死敵肅順,但閱人無數的肅順卻看準李樂天是個俠義之人,死前留下遺書,請其照顧自己的女兒肅芬子。
李公子果有古人之風,在肅順死後像個體貼的大哥哥一樣盡心保護著肅芬子的安全。
在慈禧黑化、榮祿弄權時,意識到自身難保的他拒絕了肅芬子的示愛,將其送往日本避禍,自己卻被榮祿派來的殺手阿布所殺。
事後慈禧得知榮祿自作主張害死了李樂天,差點當場翻臉殺了榮祿。
聽著李樂天臨死前對自己的告白,慈禧似乎又變回了那個聰慧美麗的少女玉蘭,在彌留的李公子榻前哭成了淚人。
肅順
該劇中慈禧前期最強勁的對手(沒有之一)。
鹹豐還在世時,肅順就已成為萬人之上的一號權臣。
鹹豐死後,身為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幾乎是立即向葉赫那拉.玉蘭這個初露崢嶸的女野心家展開了圍剿,一度將其壓制。
(該劇中的肅順不但心思老辣,而且身手相當了得)
然而,在恭親王奕訢和李樂天的全力助攻下,葉赫納拉氏以精密之布局、雷霆之手段,終於掃除了這個在其通往至高權力之路上的勁敵。
該劇中的肅順由香港老戲骨王偉飾演。
他是《秦始皇》中的呂不韋;《滿清十三皇朝》中的努爾哈赤;94《射鵰》中的完顏洪烈;96《笑傲江湖》中的嶽不群;97《天龍八部》中的耶律洪基;《圓月彎刀》中的謝曉峰;《碧血劍》中的崇禎;《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尋秦記》中的烏莊主。。。
泠章閣這好像是第三次說:香港從來不缺踏實敬業的好演員和戲精。
且看這段慈禧設局擒捉肅順的戲,演員們(不只是王偉)的表情與動作,對於角色心理的把握和具現。
阿布
來自西藏的武功高手,陰沉兇狠,擅用劇毒,在該劇武力值排名第一。
起先被肅順收買,成為其暗殺工具,曾行刺奕訢,要不是李樂天找來個洋大夫給六王爺解了毒,「鬼子六」就掛了。
榮祿上位後,接管了原為肅順效命的阿布。
在榮祿手下,阿布成為了真正的金牌殺手,許多反對慈禧和榮祿的人都被其親手所殺,其中包括李樂天和水火會的劉逸川兄妹。
阿布這個角色最有特點的設計,是其右手總是帶著一隻金絲手套,那黯淡的金色閃光給人以神秘而詭異之感,一開始觀眾都不知道那是幹啥用的,直到最後阿布之死,手套的秘密才被揭開。
榮祿
在肅順被消滅後,憑藉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與擅於諂媚鑽營的天賦,在慈禧的著意栽培下,頂替曾經的肅順,成為了當朝最有權勢的大員。
與肅順不同的是:他並非慈禧的對頭,而是慈禧的一條狗;
與肅順相同的是:他同樣在朝堂之上處處與恭親王奕訢作對。
甚至在慈禧追求恭親王而不得後,榮祿一度以幸臣的身份,部分地填補了饑渴的西太后的空虛。
鹹豐
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其在位時頗有些力圖重振華夏的舉措。
可惜當時之中國所面臨者,已非過往數千年中來自草原遊牧文明的威脅,而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摧枯拉朽之勢。
在前所未有的時代狂瀾之下,全世界亦無可與抗,況已日漸腐朽的「大清國」乎?
▼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阿羅號事件」。
▼ 英國代表與清國官員談判。
▼ 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在談判桌旁以蒙古摔跤痛扁大英爵士巴夏禮的西洋拳。
▼ 英法聯軍突襲大沽炮臺。
該劇中鹹豐帝由香港演員黃浩義所飾演,對於一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不甘無所作為卻又力所不逮的 日暮帝國的君主,他表演時將火候把握得不欠不過,恰到好處。
在查找資料時,泠章閣居然發現,黃浩義似乎還是所有電視劇中第一位飾演鹹豐帝者。
據上圖所載:
實力影帝梁家輝在同年(1983年)所飾演的鹹豐是在電影中,而非電視劇中。
而另一位影帝陳道明飾演鹹豐時,已是「新千年」(2000年)了。
慈安太后
由當年亞視的當紅花旦麥翠嫻飾演,劇中論心計,跟慈禧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被慈禧吃得死死的。
安德海
慈禧早年的心腹太監。(這位演員在亞視《武則天》中飾演薛懷義)
水火會(類似紅花會天地會小刀會之流)首領劉逸川(李岡 飾演)兄妹。
依照慣例,放上這部劇中的一個小彩蛋:
如果說83版《射鵰》因周星馳的宋兵乙而成就一段「佳話」,
那麼《少女慈禧》中的這個彩蛋,或許更有料:
影帝黃秋生打醬油 ---而且打的還是一瓶外國醬油。
恭親王被阿布行刺後,身中劇毒,無人可治,李樂天找到一位名聲在外的西醫大夫,總算是救了六王爺一命。
而這位西醫老外,正是由日後的黃影帝所飾演。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對於一個從小就喜歡孫大聖、機器人和恐龍的小直男來說,當年的我尤其愛看有武打戲的片段,港劇的打戲自然是動作精品,而該劇中最驚險的一段打戲,應該是恭親王擊殺阿布。
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恭親王奕訢在宮中與殺手阿布狹路相逢,阿布倒還客氣,可奕訢正心情不好,又想起剛被阿布刺殺的好友李樂天,於是很衝動地出手要為李公子報仇。
阿布起先容讓,但對方招招奪命,一個沒注意還被破了相,惱羞成怒的阿布三拳兩腳就把「鬼子六」揍得奪路而逃。阿布本性兇殘,此時鬥發了野性,也不管眼前的是什麼王爺還是什麼太后面前的紅人了,緊追不捨,非殺了奕訢不可。
(話說六王爺,您是哪兒來的自信覺得自己可以單挑阿布的?)
奕訢被追得慌不擇路,最後逃至宮中的兵器庫。
令幼年的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出現了:
奕訢恐懼地躲在兵器架後,只見屋外阿布漸近的黑影投在窗上,終於推門而入。
發現了獵物的阿布緩緩摘下右手的金絲手套,露出了裡面黑色的手掌:
看看,這就是馳名中外的毒砂掌。
剛剛摘下手套的毒砂掌還冒著妖異的白氣,視覺衝擊力十足,在幼年的我看來,這簡直太酷了。
像毒砂掌這種充滿「創意」的玩意兒,對於某些歐美人來說,就像日本忍術和川劇變臉一樣有著獵奇的吸引力。
如號稱「鬼才導演」的昆汀·塔倫蒂諾就超迷這類調調,甚至日本的許多動漫作品也對毒砂掌有所表現:
▲ 有知道上面這兩部日漫的嗎?
此刻的阿布殺意大盛,連秘奧義都亮出來了。
然而,求生欲大盛的六王爺也亮出了自己的秘奧義:
一聲霹靂般的巨響過後,阿布看著自己胸口的血洞,似乎還沒明白髮生了什麼。
回過神來的阿布凝聚真力,瘋狂地再次衝向奕訢,第二聲巨響過後,他被巨大的衝擊力仰面摔出門外,當場斃命。
驚魂未定的六王爺手中,那支火槍的槍口還在冒著白煙。
(你手掌冒煙很拽是嗎?咱手上也有冒煙的傢伙。)
令人膽寒的邪門功夫終究敵不過洋槍的三兩顆子彈。
金牌殺手阿布之死,似乎在一個側面隱喻著在那個時代的「工業文明」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勝利。
除了武打戲,港劇的感情戲同樣出色。
該劇最精彩一段感情戲,並非兩情相悅或愛意纏綿,而是放手與告別。
在最後一集,對朝政心灰意冷、對慈禧幻想破滅的恭親王奕訢,終於決心要遠離慈禧身邊,遠離這個帝國的首都,辭官回遼東老家去了。
奕訢到宮中向慈禧告別的這段戲,小時候看沒什麼感覺(誰讓咱是個小直男來著),長大了再看,卻深感其演繹情切意摯。
(對此,語言描述和臺詞轉述都是蒼白的,真要領略這段戲的精彩,還是去找找視頻親自看看吧)
奕訢(請安):太后吉祥。
慈禧:(驚喜地)六爺!我希望聽到你經再三考慮,收回請辭的話。
奕:我此來是辭行的,今天我就要起程回到滿洲老家了。
慈:(吃驚地)那我呢?
奕:(恭謹地)太后保重。
慈:(難過)你真的要走?你知道麼?我甫掌大權,滿朝元老,沒有一個是我熟悉的人,更沒有一個知己。現在我舉目無親,你真的忍心在這個時候舍我而去?
奕:我已熟慮再三。朝中之事,我已無可作為;我的妻子也不能諒解我,她和女兒已離開我回到故鄉,我要去找她們。
慈:(手搭上奕的肩頭)你去找她?你現在還喜歡她?那你知不知道,我一直都是喜歡著你的?
奕:(局促不安)太后你喝多了。
慈:這些年來,我從未把你忘記,在這個世間,我真正喜歡的人,就只有你。你可還記得,在安徽,那一年,也下著這麼大的雪,你騎著一匹馬,踏雪而來。我第一次見到你,就喜歡上了你。你還記得那個鈴鐺麼?掛在馬脖子上,叮鈴、叮鈴... 鈴鐺掉在我的籃子裡... 你還記得麼?那已是十二年前的事了,可現在還是歷歷在目。
奕:(閉目長嘆)十二年了。轉眼,已經十二年了。
慈:(將頭依偎在奕的肩膀)第一眼見到你,我就喜歡你。我知道,你也是喜歡我的。我是玉蘭,是你的玉蘭...
奕:(堅決地)太遲了,一切已經成為過去。(撤身往外走)
慈:(聲色俱厲地)你站住!不許走!我叫你站在這裡!
奕:(鎮定地回過頭來)太后的威勢,今天對我來說已經失效了。就算你殺死我,我的靈魂也不會服從你!
慈:(楚楚可憐地)我求求你,我求求你不要離開我。你原諒我。我答應你,我改過,從今天起,我們從頭開始...
奕(果決地打斷慈的碎碎念):玉蘭!你是一個不屈不撓、堅強如鐵的女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難倒你。(用手帕幫慈禧輕輕拭去眼中的淚水)你會度過這個難關的。保重!
(六王爺真是高手,我實在想不到他在此情境下能說出這麼一番話,避實就虛地就將慈禧的一切攻勢輕鬆化解。
至此,慈禧的已變幻三套策略,手段用盡卻依然無法拿下奕訢,這一次,她徹底輸了。)
感受著握住自己的那雙穩定有力的手,直視著對面這雙眼睛中所透出的堅定與決絕,慈禧知道,雖然他以前曾無數次留住過這個男人,但這次真的不同了,女性的溫婉魅惑、如畫的舊日溫情、太后的強權威嚴,都已無法幫助自己再留住他哪怕一刻。
奕訢終於頭也不回地轉身而去。
古老的北京城,漫天的風雪中,愛新覺羅. 奕訢隻身一人踟躕遠去,他的身影看起來是那麼地蒼涼與孤獨。
飛舞的雪花模糊了延伸向遠方的道路,
似乎昭示著 奕訢所能看到的、這個滿清帝制王朝業已註定的命運,
以及,奕訢所看不到的、這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度那無法預料的未來。
除了演員的精彩表演,最令上述這段戲增色的,其實是背景音樂的運用,BGM與劇中情節的絕好配合。
奕訢向慈禧告別時,插曲《等》的純音樂變奏恰到好處地響起,哀婉的二胡將這段戲的離愁渲染得十分煽情,令人心動。
奕訢在風雪中遠去的情節,配以主題曲《巾幗勝男兒》的小提琴版變奏,確有催人淚下的張力。
當年以顧家輝為代表的香港音樂人,尤擅將西方管弦樂與中式傳統樂器完美結合,在主旋律上,經過重新編曲和變奏,精心打造出或激昂奮進、或纏綿悱惻、或悲涼深沉的多款風格各異的樂曲,去貼合不同情節氛圍的需要。
且看80版《上海灘》許文強闖婚禮教堂那段戲,一首《上海灘》主題曲在短短數分鐘內變換了三種曲風:
BGM先以活潑輕快的華爾茲圓舞曲表現程程看到許文強闖入教堂時的欣喜;
繼以深沉的斷奏式探戈來表現程程面對眼前的未婚夫丁力時的躊躇;
最後程程終於選擇了與丁力完成婚禮時,又以幽怨的慢拍變奏襯託許文強心中的失落;
如此頻繁的變奏,卻轉換順暢,絕未令人有任何突兀的感覺,極其自然地完成了BGM渲染劇情的作用。
再看從83年《射鵰. 鐵血丹心》激昂的提琴版《草原奮進曲》(香港. 顧家輝),
到96年《神鵰俠侶》悠揚的陶笛版《故鄉の原風景》(日本. 宗次郎),
論起對BGM的選用及其與情節的高度鍥合,你真是不得不服那些年的港劇。
正如歌舞之於印度電影、百老匯歌劇之於迪士尼,
武打、情感、音樂,堪稱當年香港電視劇的「三絕」,曾帶給我們彌足珍貴的審美薰陶與至今難忘的美好回憶。
致敬那些年的港劇,
緬懷那些一去不返的時光。
懷舊港劇之亞視「中國歷史人物三部曲」專題 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