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曲《張士超你到底把鑰匙放哪兒了》作為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返場歌曲突然爆紅的時候,我還是想當然地以為金承志是位中年指揮家,因為在我的印象裡,早已有兩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也稱「承志」,他們一位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另一位是金庸小說《碧血劍》裡的主人公袁承志。接下來的幾年裡,金承志不斷地推出《感覺身體被掏空》《白馬村遊記》《澤雅集》等等風格不一的神曲,記者雖然很喜歡,也積極和朋友分享,但是依然不了解這位出生在鹿城區的溫州小老鄉。直到最近金承志的新曲《阿妹》橫空出世。「三裡路,半生天涯;窗臺下,秋冬春夏……」截至9月8日下午5時,「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官方微博9月5日發布的溫州方言歌曲《阿妹》現場版視頻點擊量已突破百萬人次,7000多人次點讚;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相關視頻點擊量近22萬人次。不少聽眾認為,《阿妹》唱出離別時的痛苦,勾起心中的往事,「讓人哭到不能自已」。能約到紅人採訪並不容易,如今的金承志也不例外,邀約的媒體多達上百家。據說,彩虹室內合唱團宣布只能通過微信網絡群訪的形式接受媒體採訪。還好,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還是爭取到了小段的採訪時間。
金承志(中)和樂團成員。
走紅前後的金承志
說起指揮家,大家沒準都會想起前段日子小澤徵爾走紅朋友圈的視頻,指揮家指揮帕爾曼和馬友友,讓這兩位世界頂級的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家,把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演繹得出神入化。
一般來說,一名優秀指揮的作曲能力經常被忽略。指揮是一個樂團的「大家長」,是溝通音樂家與觀眾的中間人,如果一個指揮很少或者幾乎從不指揮自己的作品,那麼他作為作曲家的面目就會逐漸模糊。伯恩斯坦雖然寫出了百老匯經典《西區故事》,但讓聽眾難以忘懷的仍是他在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時的瀟灑身影。貝多芬作曲之餘也指揮,然而後世研究他作品的論著汗牛充棟,卻鮮少有討論他的指揮成就的,哪怕他能在耳聾時指揮自若。
金承志同樣如此,他因《張士超你到底把鑰匙放哪兒了》神曲走紅時,並未獲得指揮界的認可,而走紅作品也並不是他的得意之作。因為金承志是科班出身的指揮,他少年學琴,歷遍名師,當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後來又交流到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南北兼修,還擔任了復旦大學合唱團的指揮。
2008年時,剛上大二的金承志開始為合唱團寫曲子、擔任指揮。2008年至2010年這兩年裡,他帶了50多個團,創作了近70首作品。作曲風格多元蕪雜,既有作曲初期的不斷嘗試,也能看出國內合唱團在「競技」環境下的不同需求。
但他並不受待見,2012年,金承志因指揮風格「散漫」「不專業」,被大多數合唱團拒之門外。文藝復興之後,合唱藝術有了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交響合唱,比如國內聽眾熟悉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黃河大合唱》等;一個是教堂合唱,延續了文藝復興時期無伴奏人聲合唱的道路,比如義大利作曲家帕萊斯特裡納的《馬爾採魯斯斯教皇彌撒曲》等,始終保持自己的特點。國內合唱團大體上屬於第一種類型,在近十年的發展中,逐漸因各種各樣的比賽而「競技化」,需要指揮帶著合唱團在比賽中拿成績。
兩年低谷時期,金承志回到溫州老家,在澤雅山上寫出了第一部合唱套曲《澤雅集》,這部無伴奏人聲合唱套曲在形式上類似於西方的康塔塔,題材卻取自古典中國山水,七首歌曲描述了一年四季的山中景色:竹林、月亭、夕燒、山坡、海岸、湖上和小溪。
這部套曲對金承志的意義特別,它代表了他在走紅之前的「中西合璧」的作曲風格;而《澤雅集》中的眾多意象也在後兩部套曲《落霞集》和《白馬村遊記》中重複出現,形成一套獨特、固定的象徵體系。《澤雅集》是作曲家在心境最孤獨卻最自由、與社會最疏離、與自然最親近時寫下的作品。這種鬱結狀態下的發奮之作裡,蘊涵著大起大落後心境趨於平和的狀態,與古典中國歷代懷才不遇之士形成了遙遠的映照。
作為一個聽眾,我忍不住好奇,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國內少數在年輕人當中擁有號召力的作曲家進行著貌似並不必要的反省,下意識地躲避環境、人群給予的熱情和關注?
奧地利指揮大師尼古拉斯·哈農庫特說,為了理解舒伯特和布魯克納,你必須去他成長的地方,看看他老家的山川河流。這句話放在這裡也很合適。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溫州青年,金承志的童年在甌江邊度過,江南的明月星辰、小橋流水是他最初的童年記憶。溫州是一個地理位置、文化成分都很特別的城市。它地處浙閩交界,氣候更像福建,暖而潮溼,到處是高大的榕樹;文化傳承上卻歸屬吳地,延續永嘉學派的學風。溫州人雖經商居多,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讀書,極其重視教育。
我不想用所謂的定義和標籤去貼在金承志與彩虹室內合唱團身上,畢竟,他們身上覆蓋的「標籤」已經夠多。其實,合唱藝術天生地具有古典和流行的雙重性格,它以古典音樂的作曲技法做鋪墊,再經由音色、唱腔、詮釋方式各異的三四十種人聲揉到一起,產生了化學反應。在音樂藝術當中,合唱本來就是最特別也最自由的一種。拋開文本的、作曲的乃至舞臺效果的分析,我想,至少金承志讓合唱變得如此快樂,這種快樂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欣賞層面,讓表演者和聽眾在短短兩個小時裡放空自己,忘記一切,沉溺在音樂創造出的「烏託邦」中。
學好音樂靠熱愛加勤奮
金承志三歲學琴,後來進入少藝校,按行話說,他是「琴童潮」裡闖出來的專業選手。回顧自己童年學音樂的經歷,金承志說相比於後來的琴童,自己懶得很,更多的精力都拿去翻閒書,看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去了。
然而,相較於那些在童年苦練樂器的孩子,他卻走到了最後,成為了一名音樂職人。他認為:熱愛與勤奮兩者相結合,才能真正的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有所收穫。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掌握一門樂器、學會一項運動,成為了許多家長心目中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學鋼琴、學小提琴、學聲樂成為了學前教育的浪潮。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在完成指定的目標,例如鋼琴考級之後,往往就再也不會去觸碰曾經學過的樂器,童年的音樂學習成為一段可有可無的雞肋歷程,使得前期的投入成為一種浪費。
針對這種現象,金承志認為:孩子的音樂學習首先不能抱有功利的心態。音樂是美的,想要了解、學習音樂,首先應該讓孩子喜歡上音樂。他說:「孩子學音樂首先應該和音樂交朋友,在一開始要學會的是怎麼樣去聽音樂,而非拘泥於某一樣樂器。國外現在流行的音樂啟蒙教育是從讓孩子跟著節奏拍皮球開始的,看似簡單,實則是在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宏觀認識。」
除去培養興趣之外,還應當去找到孩子所適合和擅長的音樂領域作為學習的方向。金承志以自己為例,他在學鋼琴時並沒有那麼好的耐心,枯坐在琴前重複他人的作品令他度日如年,而相反的,在音樂創作中,他作為一個主導者,能發揮出自己的表現欲,抒發自己的情緒與感悟,因而令他如魚得水。
對於每個學習者而言,擅長的方向都是不同的,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才能更省力、更有效地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同時,金承志也並不贊同在音樂上的「快樂學習」。「音樂、特別是樂器,像鋼琴、小提琴,註定是『十年磨一劍』的,沒有三五年的訓練,其實學習它毫無意義。想要學好一樣樂器,從中體會到音樂之美,必須要經過磨練。那種一個孩子沒學過鋼琴,天生就會彈奏的『天才』故事,一看就是假的嘛。對於學音樂的孩子來說,有了興趣,找對了方向,就應該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然後自然而然的,通過磨練,讓他開花結果。」
金承志說,當下學琴熱所帶來的琴童潮,確實是有利有弊的。從好的角度來說,大浪淘沙確實使一批有天賦的演奏者脫穎而出,但另一方面,枯燥的訓練也使很多人喪失了音樂的樂趣,他不少從事音樂工作的好友在下班後都是談琴色變,對這份生活頗有些厭倦。
對於每個家長來說,孩子的音樂學習,究竟在他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當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步發現。
如果只是把音樂的學習當成是成長道路上的一種調劑,那麼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喜愛與宏觀的理解;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賦與意願,就應當明白專業的道路是充滿困難的,音樂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作用與地位,應當根據每一個人自己的情況去平衡。
相比起學音樂,金承志說自己童年更多是喜歡看閒書,那個年代新潮的書不多,翻遍書房和圖書館,多的則是經典名著和古書典籍,於是也就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書中說什麼,就模仿著做什麼,也把字裡行間的「家國情懷」「仁義禮智信」當成了自己的標杆,這些東西和零零散散的古典樂、現代樂糅雜在一起,成了他今天創作時的養分庫。
金承志童年讀過的古籍與現代都市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塑造出看似矛盾的兩個金承志,一面是在淨光山上「霧散草堂日朣朦」的田園詩人;另一面是「跳過朝陽公園的廣場舞,霧霾也沒能將我徵服」的都市青年。
演唱會視頻截屏。
九分嚴肅與一分幽默
幽默是大眾熟悉的特點,大部分人是隨著《張士超你到底把鑰匙放哪兒了》《五環之歌》《感覺身體被掏空》接連走紅,才知道了彩虹室內合唱團和團長金承志,知道了他們的團訓是「造化隨順,風雅之誠」,還知道了彩虹合唱團的風格是「九分嚴肅,一分活潑和幽默」。雖然,公眾關注度還是落在那「一分幽默」上,但金承志面對此事卻顯得超乎常人的接受姿態,要知道,彩虹合唱團的大部分曲目都較為古典,那是他內心的「九分嚴肅」。
其實像風靡全網的《張士超你到底把鑰匙放哪兒了》《感覺身體被掏空》等等歌曲,都是作為返場曲目而呈現的。比如《感覺身體被掏空》,那是為了「從天明到日暮」專場音樂會創作的,要創作時,看到朋友圈裡有句話「感覺身體被掏空」,當時看到後,金承志滿腦子旋律就噴然而出,這個感覺特別奇妙。
他說:「當時我想像的場景是,你站在辦公室裡,面對著老闆,背後是海浪海潮,移形換景,海鷗在天上飛過,海豚在水面上跳躍,後面的景色又是波瀾萬狀,但你很崩潰的樣子,整個人癱坐在地上,那時是下午四五點,人最累的時候,也正好是一個下班的時間點。我認為這是高速發展的中國,我們奔波其中,但有時面對壓力,選擇卻很有限,所以想通過這個作品,去幫助大家釋放掉一定的壓力,對生活充滿更多的期待。
當時時間很緊,6月底了,還有十天左右就要演出了,我們的團員一直在催我,趕緊排練,再不排練演出就來不及了。我就連續熬夜了好幾天,從創作到排練大概花了十天多一點。但這個速度並不常見的,排練周期遠比這個長很多。你們知道的,彩虹室內合唱團是半職業團,團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工作,一周只能排練一次。」
金承志告訴記者:「雖然我們不是專職的合唱團,但是我們所有的東西都要求專業性。」所以,即便是在排練《感覺身體被掏空》這樣幽默的曲目,他們也不敢懈怠,排練時,他們一定不會大笑的。
金承志還進一步解釋一下彩虹室內合唱團的團訓:「造化隨順,風雅之誠」。他說:「當你在雕琢一件作品,但又不留雕琢痕跡,這是我們想追求的;一顆石子落入水中,任水波慢慢蕩漾,這樣的自然是我們追求的。這個團訓是表達我們的美學追求。作為指揮,我有必要讓自己的美學追求和團隊的美學追求是一致的。我們的作品無論誇張或是嚴肅,每一個都應該表現出它的自然感,這是我們追求的。我很討厭特別假的表演形式,所以用了這八個字。」
以歌曲演繹方言美
樂清中學退休老師王志成深耕地方文史和地方民歌多年,當金承志的《阿妹》爆紅以來,他也在朋友圈連發了兩次,其中一次他深情地寫道:「坐在塔影橋上聽《阿妹》,記住金承志。凌晨醒來,葉鼎發來《阿妹》。看朋友圈,劉雲峰在推薦《阿妹》。上海市彩虹合唱團早就知道,上海人對溫州鄉音的把握今天才知道。溫州方言,外地人說得不準溫州人不必計較。溫州鄉音的精髓在樂句音型的律動上,從咪嗦啦提煉出來的咪嗦哚是典型的溫州民歌節奏音型,這個動機是《阿妹》的靈魂。現在許多音樂學院的教授和職業音樂人在糟蹋溫州鄉音,溫州人自己做的影視作品拋棄了溫州鄉音,溫州的小孩不懂溫州鄉音才是溫州致命的硬傷。聽了一次《阿妹》,寫了這些文字,其實是為樂清鄉音資料庫和以樂清民歌為主題的樂清市研學與文旅融合記錄下研學課程的幾句話。」
王老師還以語文老師的專業認為,金承志把溫州方言歌曲用國際音標翻譯成世界通用的版本是非常聰明的做法。的確,彩虹合唱團除了四五位團員是鹿城人,其他的團員來自全國各地,有上海人、廣州人、北京人等,他們中的不少人偶爾也會說幾句溫州話,覺得挺好玩的。金承志覺得通過這種方式讓很多本來完全不懂溫州話的人,開始學習溫州話,他認為這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近年來,用溫州話創作在金承志的作品裡佔了很大比重,無論是之前的《白馬村遊記》,還是這次的《阿妹》,一直是他創作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至於此次爆紅的《阿妹》,則是今年4月份創作的。金承志說:「就是根據個人經歷有感而發吧,每個人總歸有一些往事。這首歌唱的是離愁別緒,也是溫暖的鄉愁,用鄉音唱出來更有味道,是一種比較有年代感的情感表達。歌曲表達的意境中有相聚,有離別。有的時候,女生總是比男生成熟早一點,她希望和男生安定下來,但很多男生在年輕的時候想要去外面拼一拼、闖一闖,看看更大的世界,但是到了老的時候才後悔。這首歌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金承志還解釋了《澤雅集》的來歷。他說:「溫州話『澤』指水,『雅』是美好的意思,水美是『澤雅』。溫州人如果對澤雅有印象,多半是來自澤雅水庫。我家雖然住在市裡,但在澤雅的村裡有一套小房子。我曾在那裡呆過很久,那時父親養病,我經常陪著他一起玩。其實,是他陪著我玩,我擁有過田園般的生活:我父親自己也有一塊很小的田,他會種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們吃的蔬菜基本上都是他種的,茄子、黃瓜、土豆。我母親喜歡種花,我父親會養魚,釣魚,但是養的魚都會被小貓、白鷺吃掉,我爸也很痛苦的。」
以後,金承志創作還會大量運用溫州方言,雖然溫州話被人認為是最難懂的方言,但對彩虹室內合唱團來說不成問題,因為他們的第一批聽眾就是自己的團員,他們被音樂打動,沒有擔心傳播的困難。如今,樂團觀眾已經很接受他們用各國語言演唱了,從一開始他們就有唱法語、義大利語、英語、德語等各種語言。溫州話,對觀眾而言,也是習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