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的中二年紀,對一些神秘且詭異的傳說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正好,在以前那個網絡尚不發達的時候,這些詭異的故事經人口口相傳之後,變得越來越邪乎。
甚至邪乎到聽完「一首歌」後就會被死神所召喚,這首歌就是被傳為「世界三大禁曲」之一的《黑色星期天》。充滿好奇心的我們,都曾想一探究竟這首歌是不是真的如此神奇。
關於這首歌的傳說,最通常的格式都是:
某年某國,有一位軍官/作家/在家裡/酒吧/辦公室裡,跳樓/吞槍/上吊結束自己的生命。等到人們發現他的屍體的時候,總有人會在發現一旁的該曲曲譜、正在單曲循環,或是遺書中引用的該曲歌詞。
別著急,一般這類故事還有有一些進階版本:
之後有位調查作家死因的某位警察不信邪,也去買了一張《黑色星期天》唱片,想覓得一點破案的蛛絲馬跡。然而,他在聽完這首曲子後,自己竟也神奇地選擇了自殺。
這類故事版本諸多,這裡不一一複述。但是這類故事無論哪個版本,最後總會提到這首《黑色星期天》,順帶提一下這首歌一共造成了超過一百多人死亡,後來因影響過大,英國BBC首先將此曲禁播,隨後美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也紛紛效仿,將《黑色星期天》列為禁曲。
很快,這首靈異的曲子的所有唱片都被銷毀,原樂譜也只剩下小部分被鎖在美國某個大學圖書館的保險柜內。
在這之後,這首歌便成了神曲,被列入世界未解之謎之一。
每當有人出來質疑,最後不知道會從哪冒出一句「你聽的不是原版,所以不會死」,給噎死。
黑色星期天作曲者Rezso Seress
黑色星期天真的能殺人嗎?
《黑色星期天》這個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魔鬼之曲」其實不是並由什麼作家/醫生創作的。它最開始誕生於1933年,是由兩個匈牙利人共同譜曲創作。
譜曲的是鋼琴家Rezso Seress,作詞的是詩人Laszlo Javor,但這首歌的走紅只帶紅了鋼琴家Rezso Seress一個人,另一名詩人Laszlo Javor就顯得寂寥的多。
網上廣為流傳的黑色星期天曲譜
《黑色星期天》的很單調,沉默。大意是是描述的是失去戀人後,悲痛欲絕甚至是考慮自殺的念頭。
不過不能否認《黑色星期天》的確是一首很喪的歌,可這並不代表這首歌具有「殺人」的能力。遺憾的是,這首歌是否曾造成過大規模的自殺事件,都因年代久遠而難以查證。
而能找到的關於《黑色星期天》最早的報導,是在1936年3月30日的時代雜誌上。
這篇雜誌描述了在匈牙利的一個多月前,一個修鞋匠留下一張帶有歌詞的字條自殺的故事。
同時,報導還將之前多達17例的自殺,與這首自殺神曲聯繫在一起。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當時英文版《黑色星期天》的製作也正好是1936年3月份。
那時,這首歌剛被Sam M. Lewis和Desmond Carter改編成英文。
之後便被冠上「匈牙利自殺之歌」的名號,由著名的爵士名伶Billie Holiday女士翻唱。而Billie Holiday翻唱的版本,也是日後在全球最流行的一個版本。
美國首位翻唱黑色星期天的女星Billie Holiday
自Billie Holiday翻唱以來,黑色星期天的市場迅速在全球打開,流行度和知名度大大增加。這首歌至今在全球範圍內已有好幾十個版本。
俄語、德語、法語、芬蘭語、西班牙語、日語、韓語等,甚至連粵語版的都有。只要你想得到,都有!可謂各種湊熱鬧,一應俱全。
在多年以後,人們才從Billie Holiday的製片人的唱片個人信件中發現某些內幕。信中提到:
「《黑色星期天》從1936年抵達美國,感激這場傑出的公眾運動,讓這首歌成為有名的「匈牙利自殺之歌」...這真的像神話一樣傳奇」。
當時,他還用了發明者「Investor」一詞,印證了這是一場有意的商業炒作。
《Lady day:The Complete Billie Holiday on Columbia 1933–1944》唱片封面
然而關於《黑色星期天》被全球禁播,其實這都是無稽之談。歷史上,這首歌確實曾被英國列為禁曲過,其他國家均無法找到禁播史。
而且這首歌被英國BBC禁播,原因也並不是因為它會讓人自殺。
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邱吉爾
那個時候,正是二戰爆發後的第四年,英國正焦頭爛額的忙活著歐洲戰場。後來很快,英國BBC電臺出臺了相關禁播政策。原因是那些不符合當時戰爭需要的靡靡之音,不但不能安撫軍民,還會導致士氣低迷、人心渙散。
這個解釋倒也不奇怪,畢竟如果有任何外來作品,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封殺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當然,《黑色星期天》也不需要感到寂寞。在二戰的背景下,BBC禁播了一大批悲觀厭世的歌曲,湊巧的是《黑色星期天》剛好就撞在了這個槍口上。
那時,Billie Holiday歌曲的曲風是出了名的哀怨和悲傷,所以她被BBC禁播的歌曲遠不止《黑色星期天》這一首。
BBC禁播歌曲列表(G開頭)中Billie Holiday就有兩首歌
這樣看來,「黑色星期五」其實是一場有預謀的商業炒作。
不過,關於《黑色星期天》作者自殺這一件事,倒是真的。
1968年5月13日,為這首歌譜曲的鋼琴家Rezso Seress從布達佩斯一所公寓的窗臺上,縱身一躍,結束了他的一生。然而,1889年出生的Rezso Seress,到自殺的那一年已經69歲高齡。
Rezso Seress墓碑與新聞報導的時間有出入
這件事在1968年的《紐約時報》中有詳細的記載,文中形容:
20世紀30年代是經濟嚴重衰退和政治動蕩的十年,Rezso Seress陰鬱的歌曲被指責導致自殺人數劇增。
實際上,「黑色星期天」的成功反而使他不快樂,因為他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寫出這麼優秀的作品。
1968年《紐約時報》上的報導
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30到40年代,匈牙利正處於二戰爆發前的歐洲。
那時,匈牙利還未從一戰戰敗的陰影中緩過來,二戰前的陰雲又再捲土重來。
經濟蕭條、政治矛盾重重,文化自然陷入虛無,自殺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
而這首陰鬱的歌也非常符合當代氛圍,廣泛流行也並不出奇。不過匈牙利自殺率高並不是那個年代獨有的,因為即使在現代,匈牙利也是全球最高自殺率的國家之一。
一張「布達佩斯式」自殺照片的誕生
不過,即便存在著不少的商業炒作成分,但並不能排除「黑色星期天」或其他藝術作品能引發自殺熱潮的可能性。
因為除了「黑色星期天」這首禁忌之歌外,就曾經卻有一本著名的小說,被認為是致死率最高的小說。
《少年維特的煩惱》
這本書便是歌德創作的文學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了一個叫維特的少年,被愛情折磨的故事。
因為主角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位名花有主的姑娘,維特在走投無路中,絕望的選擇了自殺。
這本書在1812年戰爭前是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同時也掀起了一場愚蠢的自殺模仿熱潮。
當時的許多年輕人紛紛維特為英雄,紛紛摘錄他的信件,模仿這位悲劇偶像的穿著和矯揉造作的行為。
維特成了那個時代最時尚的悲劇主義者,報紙上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少男少女們為維特那悲劇死亡而痛苦的報導。
但是事實上,一首歌或一本小說真能引起如此大的惡劣影響嗎?
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概念:維特效應,用以描述那些由於媒體引起的自殺模仿行為,也有人稱之為「自殺傳染」。
現代對這種維特熱的研究指向了另一個方向——媒體報導引起的自殺模仿。實際上,媒體報導自殺事件的影響要比藝術作品帶來的焦慮要大得多。
那些自殺的場景,被媒體事無巨細、添油加醋地描述和設計,對讀者的消極影響是巨大的。
菲利普斯通過就1947年到1968年間,對美國自殺事件的統計發現,每次轟動性自殺新聞報導後的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就比平時增加58個。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每次對自殺事件的大肆報導,都會殺死58個本可以活下去的人。
所以回過頭來看,用《黑色星期天》能導致自殺的噱頭來進行商業炒作,可以說是非蠢即壞。
這不禁讓人想起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中提到:「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最終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而最可悲的,還是那些容易受影響的輕生者。他們連最後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都是來自於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