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不光是卜蜂蓮花,全球多數連鎖商超都在做一場噩夢。新零售時代,傳統大型連鎖零售業已變成了「夕陽產業」。
近日,在中國有22年歷史的老牌連鎖超市——卜蜂蓮花(HK:00121)發布公告,將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從港股退市。這家來自泰國的連鎖超市,自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曾開了80餘家店,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其退市的動因是什麼呢?
卜蜂蓮花是泰國知名跨國集團「正大集團」下屬的零售企業,中國最大的外資連鎖零售企業之一,1997年6月23日,中國第一家卜蜂蓮花開業。進入中國三年後,卜蜂蓮花由原本的「易初蓮花」更名而來。相反的,公司根據市場變化也在不斷改變戰略布局:2018年下半年,卜蜂蓮花調整市場布局,將實體店下沉二三四線城市,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打通連接上海、北京商業通道的戰略部署,加快全線發展的步伐。零售業巨頭卜蜂蓮花的背後,是「富過三代」的泰國謝國民家族。1979年,在改革開放之初,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謝國民率先來華投資,正大集團取得深圳市「0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之後,正大集團相繼在珠海、汕頭領取了「001號」外商營業執照,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在華投資的外資集團。正大集團在泰國有百年歷史,事業版圖橫跨種植、製造、養殖、醫藥、金融等諸多領域。改革開放40多年來,著名海外潮商謝國民家族旗下的正大集團,是在華投資規模最大、投資項目最多的外資企業之一。同時,謝國民也成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别致敬人物。使人遺憾的是,擁有強大家族背景、家大業大的卜蜂蓮花並沒有「一飛沖天」,相反的還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潭之中。在2012年至2016年,卜蜂蓮花連虧5年,累計虧損金額近11億元。2017年「斷尾求生」,砍掉了一部分成本後曾盈利1.79億,然2018年卻又虧掉2.88億。也就在去年,曾重磅引入的沃爾瑪前中國區總裁陳耀昌黯然離開了。2012年,陳耀昌從沃爾瑪進入卜蜂蓮花,出任卜蜂蓮花「第二把手」,並掀起多輪擴張。其中,卜蜂蓮花曾一度朝高端超市、購物中心等業態轉型,並於2016年在蘇州和佛山二地開辦會員店,然僅2年後,蘇州店關門了。此後,卜蜂蓮花也曾探索小型化零售業態,開了一家便利店;不過,很長時間過去了,還是那家店孤零零地存在著。當然,卜蜂蓮花也謀求從新零售尋找自救的途徑,與天貓、京東、美團等平臺合作,但如何打通線上線下也非一日之功,效果尚不明顯。更使卜蜂蓮花哀嘆不已的是股市上的表現,今年5月,股價最低跌至0.069元,7分錢不到,讓人看了瞠目結舌。截稿時,卜蜂蓮花0.10元/股,總市值僅有11.57億元。事實上,近幾年來,不光是卜蜂蓮花,全球多數連鎖商超都在做一場噩夢,甚至有人會說,移動網際網路重構出的新零售時代下,傳統大型連鎖零售業已變成了「夕陽產業」了。2013年,英國超市樂購被華潤萬家收購;2017年,百年企業「馬莎百貨」關掉所有門店退出中國;2018年韓國百貨業巨頭樂天鎩羽而歸,今年6月,家樂福和200餘家門店48億被蘇寧收購走了。假如您笑洋品牌「水土不服」,那就大錯特錯了。2015年,津樂匯退出歷史舞臺,此後,太平洋百貨不時傳來關店新聞;今年年初,連王首富健林也撐不住了,萬達百貨被張近東的蘇寧拿走了。別以為慘字總寫在咱這邊的臉上,國外的超市也是一片哀嚎聲。2018年,零售業「祖師爺」、全球最大的百貨公司「西爾斯」破產了,這家美國老牌「殿堂級」百貨公司擁有125年歷史,在債臺高築和業績不佳的雙重壓力下轟然倒下。西爾斯公司,被稱為「上世紀的亞馬遜」,由於無法獲得盈利,於2018年10月申請破產百貨,目前或面臨破產清算風險。整個傳統零售業似乎泥沙俱下,遭遇了巨大的衝擊,其成因各色各樣,但均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比如,曾是全美最大的零售商「西爾斯」,在近年來電商零售行業的崛起後,連遭多重打擊:一方面,由於策略選擇的失誤,西爾斯失去了大片富有競爭力的產品領域,又增加了很多互不相關、拖累公司發展的業務線。另一方面,在實體零售行業中,它又不敵運營方式更科學的沃爾瑪、家得寶等;還有,當西爾斯試圖進軍線上零售,又碰到了亞馬遜等電商巨頭的競爭和夾擊。
自2014年以來的這五年間,有近20家上市公司通過私有化的方式,主動撤銷其港股上市地位。很多人會問,既然當初耗費那麼多人力物力爭取上市,啥就說退就退,其背後的動因究竟有哪些呢?連任多屆浙江企業商會會長的沈國軍,被馬雲視為知己。銀泰集團創始人沈國軍,祖籍寧波奉化蓴湖鎮鳳漁業村,是海邊長大的,他14歲喪父、20歲喪母,一個人帶大一眾兄弟姐妹,35歲那年他砸掉「鐵飯碗」下海創業。1997年在北京創辦銀泰,沈國軍剛開始只有4個人,他當董事長,兩個助理,還有一名司機和一位秘書。沈國軍曾被扣上零售業「叛徒」帽子,2009年烏鎮會上,他宣布不再開百貨業。而在2017年5月19日,銀泰商業從港股退市,理由是「股份交易流動性較低,港股平臺不足以作為公司業務及增長的資金來源」。當然了,銀泰方面也提及自己和阿里的合作等因素。據說,沈國軍和馬雲二人雖都是浙江人,但早先都互相不認識,2005年一次飛機上的偶遇,雙方一見如故。2013年銀泰和阿里聯合成立菜鳥網絡,其中銀泰佔股32%,並曾由沈國軍出任菜鳥網絡的CEO,為此,沈國軍還辭去銀泰集團CEO一職。和沈國軍不同的是,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向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B2B公司)提出從港股退市的私有化要約時,馬雲的解釋是:「將其私有化,可讓我們免於承受擁有上市子公司所面臨的壓力,能夠制定對客戶最有利的長遠規劃。」也正是這一年的6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的B2B公司正式撤銷了港股上市地位。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掛牌,實現了整體上市。當然了,馬雲曾希望阿里巴巴在港上市,但其「同股不同權」架構並不被當時港股市場的規則所接受,只好改赴美上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家家都打自己的算盤。「女鞋之王」百麗國際是2017年在香港退市的,當時其公告中稱,私有化是因為轉型將不受公開股票市場的短期紛擾影響。當然,也有的私有化退市是因為「這山望著那山高」。今年1月17日,大型集成電路晶片製造商「先進半導體」結束了其在港股市場13年的歷程。很有意思的是,「先進半導體」的私有化發起方「上海積塔半導體」,並非這家上市公司股東,但「上海積塔半導體」的控股股東「華大半導體」持有這家公司約19.65%股權;同時,「華大半導體」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上海貝嶺」,也持有「先進半導體」大約5.78%內資股和約2.45%的H股。先進半導體,於1988年由中荷合資成立為上海飛利浦半導體公司,1995年易名為「上海先進」,2004年完成股份改制,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汽車電子晶片、IGBT晶片製造企業。觀察人士認為,從去年10月底提出私有化,到今年1月底摘牌退市,還不到三個月時間,如此「火急火燎」的速度來走完複雜的私有化程序,恐怕是「爭分奪秒」為科創板上市做準備。正大集團中國區資深副董事長李瑞寒在卜蜂蓮花徐州店開業典禮上今年6月19日,卜蜂蓮花正式宣布,公司控股股東C.P Holding(BVI)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 要求董事會提出建議將公司私有化。公告稱,做出這個決定的理由在於卜蜂蓮花股市交易表現不佳,公司無法提供股權融資籌集更多的資金,感覺沒有必要浪費資金和資源維持上市地位。一句話,對還不到7分錢的股價很不滿意,故而選擇私有化退市。私有化,是一種股票徹底回購的過程,有的企業選擇私有化退市往往只是一個暫時的策略性選擇,並非要永久離開公開市場。「重整舊山河」後,通常會捲土重來。另外,不少中概股從低迷的海外市場退市,往往有回A的欲望或者到其他市場重新上市,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分眾傳媒、藥明康德等。順帶一提,私有化過程看似簡單,也並非「一退了之」,也隱含不少風險隱患,比如私有化運作失敗等;另外,私有化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如果介入過程不流暢的話,通常也會損失慘重。【作者:一波君;來源:一波說(yangyibo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