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問答|從「入流亡所」到「空所空滅」

2021-02-08 佛法學習

問:

師父,能否開示一下「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我粗略理解到空所空滅,想著還是聽師父的開示更究竟、更清晰。

總感覺證到了體,還不究竟。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

答:

既然是《楞嚴經》中的文句,那每一句話,那就絕對不是一般世間人的情想意會。那也絕對超越任何世間眾生的文字架構。

那是直下教授行者,教授學人,就在自己的大佛頂上,念念回光,念念當下如實去印證的。

所以印證的東西,他不是哪一些道理、文字上面的潛在意識的溝通。那是心裡一步一步,自己都能夠明明白白看到自心現前的,如實的心中的體會。

所以你還有總感覺到證體,還有感覺,那就不是《楞嚴經》之中說的深義,直指的精髓。

所以這一段〈觀世音菩薩圓通章〉,就是要告訴行者,念念就在聞性之中,在大覺體上、大佛頂上,念念回光,念念如實貫穿。

你能如實貫穿時,剛開始從聞中,有聞有聲塵。

所以在聞跟所聞當前,都是一般凡夫過去的用度。但要一心,總有一天,就在這個聞與所聞之中,你剛開始體會到,能聞的心中的清淨。

所以才有最初「入流亡所」的心中的體會,但是在這個上面為什麼不說「能」,因為這個「能」還是所聞之中的過去的關係。

所以你能夠明白「能」時,真的能能夠明白能聞處,事實上是能所在過去的勢力都最初的消歇時。

你能體會,叫「所入既寂」。動靜二相,連誰是動,誰是靜?連哪個是能,哪個是所?在這個相狀,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再也不被如是過去凡情的種種假象,由他載浮載沉,叫「瞭然不生」。

一直再深入增進,然後連現前的聞與所聞,念念之間都能超脫。但是聞與所聞超脫時,你開顯的是覺性之中的清明。

所以聞跟所聞之中的名字雖然超脫,但是他能夠性中所有的一切功德不失,叫「盡聞不住」。

盡聞不住就表示他能夠盡聞一切,盡聞不住也是告訴你在盡聞一切當前,他念念不墮。

再能夠在這個上面,再去精進,再去體會。當下那個「盡聞不住」,就是覺心的最初明明白白的現前處。連那個明明白白的現前的那個覺心的作用,連覺跟所覺你都會發現,他都是兩頭不墮。

你不是抓著哪個名相之中,或者是過去眾生情想之中,說覺說所覺,因為你現在還在說我有感覺證到體。

但有感覺,還是墮在覺跟所覺的過去的造作之中。但是明白如是覺性之時,那個覺中,他是能夠圓滿一切感覺的。

但是圓滿一切感覺處,你卻是根本不墮在任何覺體上過去那種執受,可能才能夠體會到最初的「極圓」。

連根本不墮的那個覺性之中的空靈,連覺性的空跟所空都滅,這有點類似我常講的虛雲老和尚講的「虛空粉碎了」。當下連這個空覺都滅,那是一步一步能夠體會,心中能證的。

什麼是空覺?就是你那一念念念之間,你每天都在一切圓滿所覺之中,你都根本都不墮在任何覺中的造作上。

但是畢竟還有如是的性德,畢竟還是在如此的心中的過程的漸次裡面,那叫「空覺極圓」。

將來心熟之時,連這個空覺都打破,那才叫做「生滅即滅,寂滅現前」。

後面的「空所空滅」,那是因為我們畢竟是出家人,每天都在這個上面去思惟覺心的作用。

所以雖然還未到,但是能夠體會得出來過去古德,過去他們所有的一切經歷跟開示,如同虛雲老和尚他那個偈子一樣。

所以能夠在這個上面能夠體會得出「空所空滅」應該有的性中的含義跟道理。

但是絕對不是,還是用到一般眾生知見,只是在過去我們一直在意根上面躁動的那些體會與文字之中的圖謀、圖想。

所以我要跟你說的是,這些都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你必須每天就在聞性上面,老實把聞性提起來。

總有一天心熟的時候,你就能夠入如是圓通章所有的一切文字的漸次。

假如還是落在,只是凡夫的一些自己以為體會得了,體會不了的這一些的塵埃之中。你就應該完全要放下,要看得到你現在到底直下了義了沒有,直下擔當了沒有。

我所謂的了義,就是在義理上面直下擔當。

那個才是行者心中所體會的東西,那個你才能夠知道為什麼,後人都說是開智慧的《楞嚴》。因為這裡面,真正用上《楞嚴經》的,每一個文字之中,都是他現在的發心的行跡啊。

那個都不是只是告訴你文字美不美,道理深不深,意義玄不玄,都不是這一些眾生的狂想。

-上自下然法師2020年隨機開示(20200526)

相關焦點

  • 「聽」佛法浩瀚無垠,如來所言不虛.(下)
    點擊以下連結,閱讀上文「聽」佛法浩瀚無垠,如來所言不虛。(上)誠實的說,我屬於極其死板固執的人,比起無神論者而言,我更加否定神鬼學說。這些超度的原理,是三界內靈魂所不知道的,但是陰魂們可以感知到,他們所處世界的變化。  這也許就是,他們會與我在夢中溝通的原因吧。  我在記錄,真實的記錄,修行人成就的每一步過程。  佛法偉岸浩瀚,佛語真實不虛。  至誠頂禮,無上頂禮,匍匐頂禮— -釋迦牟尼佛。
  • 【佛法真義047】「體相用」的真義
    我想,「體相用」應該用這樣來解釋。甚至,我們從佛陀,再說到凡夫眾生。根據《大乘起信論》說,我們的心,它的本體、相狀、作用,廣大無限,所以稱為體大、相大、用大。心的「體大」,大如虛空,甚至比虛空還要大,所以佛經裡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人如果有容納宇宙虛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在我認為,心的「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
  • 什麼是「等候神」? | 微讀問答
    「等候神」;當基督徒遇到困境難以擺脫、冤屈無處申訴的時候,也常彼此勉勵,要「等候神」。還有基督徒把這件事神秘化,似乎要經過某種特殊的操練才能夠「等候神」。其實,等候神既不複雜,也不神秘,更不空泛、隨機。等候神不是像等候一艘永遠不知何時會靠岸的帆船,也不是像等候一顆今晚會否划過天際的流星。等候神更不會像著名荒誕劇《等待戈多》所描述的那樣,流於徒然和茫然。《詩篇》130篇的作者在聖靈感動下寫道:「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人到中年,仕途不堪,屢遭貶抑,盡感人心險惡,世事坎坷。唯能自滿者,幸有佛緣,得聞佛法,以慰我心。蓋惟恐人之不好問也,烏有來即攔,到即斫者乎?無量人問,當用無量法門悉檀答之,譬如醫門四百四病,四百四藥,診脈處方,臨時區配,烏有以現成語句,囫圇籠罩人者乎?或宗《華嚴經》,或宗《法華經》,或宗《涅槃經》,荊溪贊天台云:「依經帖釋,理富義順。」烏有所謂教外別傳者乎?或難之曰:天台所云云,都在《法華》七卷內耶?應之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作者無之,述者有之,九流之通例如此矣。
  • 「慈悲沒有敵人」——聖嚴長老與昭慧法師會談記
    (眾笑)聖嚴長老【於邀請諸位尼法師致詞時】  現在要說到我的諍友。印老把她當成「小知音」,我把她稱做「小諍友」,因為她罵過我幾次,不是私下罵,是公開的罵。(眾笑)但是我很喜歡她!現在我們請她講幾句話。昭慧法師上聖下嚴長老!諸位長老尼!諸位居士、女士、先生!
  • 淨空法師:「陰律無情,寫因果報應,不是佛法」
    八關齋戒,「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如《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云:「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六道凡夫從早到晚,古人講從初一到臘月三十,那是講一年,沒有一天住清淨心。要有一天住清淨心,這一天太可貴了。為什麼得不到?因為這個世界是染汙的世界,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從來沒有像現在這種濁惡。前些時候,同學送一本書《陰律無情》,我沒看,沒時間。
  •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法師融通教宗,對於禪淨兩門都有極深的解悟與實踐,尤其對於《楞嚴經》教理研究方面所達到的成就是佛教界所公認的,從而有「楞嚴座主」、「海內獨步」等美譽。經文: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 佛法常識:「藥師琉璃光如來」名相寓意及由來,佛弟子不可不知!
    在淨琉璃淨土中,沒有惡趣及種種苦事,如《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記載:藥師如來的淨琉璃淨土,以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所成,其國土莊嚴有如西方極樂世界。琉璃世界中,有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二位脅士,協助藥師佛弘揚佛法,合稱為「東方三聖」。日光代表智慧,月光代表慈悲,顯示修行是無論晝夜,這念心皆要保持如日光、月光般光明、清淨。
  • 「生態放生」對當代佛教「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的啟示
    不過,「人工放生」所引生的種種問題,實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為發心「放生」者,不可能嚴格地按上述「注意事項」進行操作。佛陀對自然環境十分珍愛,例如在《菩薩瓔珞經》中說:「不敗自然相,相應度無極。」又在戒律中規定:「僧尼不得隨意砍伐樹木,不得焚燒山林。」而《楞嚴經》中又說:「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所引經文,在在說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人必須珍愛自然;自然才會給予我們更適合生活的空間;佛法中有清淨和諧的理論建構,通過這些理論足以規範人類的正常生活。
  • 愛醬零距離——「夜隱重霞」問答篇
    艦長,歡迎來到由偶像包菜園特約贊助播出的愛醬零距離~在之前的新角色「夜隱重霞」預告後,很多艦長對這個新角色充滿了好奇,愛醬也收集了一些大家的提問。讓我們趕快開始吧!A:「夜隱重霞」和八重櫻之間,真的是那種……非常特別的、非常緊密的關係。艦長在完整體驗了3.6版本冬活的劇情後,謎底就會揭開……(潮流髮型老師:愛醬就算你逼我喝包菜汁,我也,只能說這麼多了!)
  • 措尼仁波切《先幸福,再開悟》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實修法
    微細身,到底是生命的「資產」或「負債」?那要看它到底是「失衡」或「平衡」。微細身的學習非常有用,由於你認識到自己,就能夠同理別人,小小的改變,就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你的脈上,曾發生連環車禍? 為什麼,你修行很久了,但佛法始終停在概念理解,卡在腦袋,入不了心──連感受都沒有,更別提開悟?這些,都是「微細身」出狀況!微細身是身和心之間的「第三世界」,由氣、脈、明點組成,它健康不健康、平不平衡,生活上決定你幸不幸福,修行上影響你開不開悟。
  • 「聽」《楞嚴經》卷四(2)-「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花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
  • 正覺法義辨正:從中秋望月談「唯識正理」和正覺的「三元觀點」——一分鐘科學方法勘驗正覺的「現觀如來藏」!
    人生處處是佛法,且讓末學從「中秋望月,眼識了別月亮」這樁美事,和大家研討一下唯識道理。文章最後一段,提供很棒的考題,讓大家用科學方法去勘驗蕭導師、親教師們、增上班數百位聖人們是否真的能現觀如來藏。請大家在周二講經、禪淨班、進階班、增上班拿這一題去勘驗導師和所有正覺聖人!
  • 「入坑指南 6」《如龍》系列
    《如龍0》的故事發生在《如龍1》之前,發售卻在《如龍1》到《如龍5》之後。也就是說,《0》開發時,世嘉心裡明白購買《0》的玩家大多玩過了《1》到《5》代;因此,先玩《1(極)》其實並不會對《0》造成嚴重劇透。《如龍0》發售後,世嘉把《如龍1》、《如龍2》也重製到了PS4上,是為《極》、《極2》。
  • 苦諦:與苦諦相關的「諦智」「應作智」「已作智」
    同樣地,對他們而言,嗅到香味、吃到美食、碰觸可意的事物,乃至沉浸於自己的妄想、白日夢,都是令人高興的事,如果這些事消失的話,就是件悲傷的事。事實上所見、所聽、所嗅、所嘗、所觸、所知,這些全都是「取蘊」,是苦諦。修習內觀,就是要讓人了解取蘊的生滅無常性質,以及取蘊的危險性。世尊完全圓滿內觀道之後,以阿羅漢道智證得最上法──涅槃。[232]見涅槃後,他在取蘊中只看到可畏的苦。
  • 愚人節,從朋友圈套路到「值乎」
    一些平素比較「高逼格」的公眾號也開始進行了愚人活動。我們對於今日的盛況進行盤點和分析,最後還對大家所關心的知乎(zhihu.com)的愚人節新功能「值乎」進行了不負責任的評論。今天是愚人節,一個既緊張又歡樂的日子,這個日子裡面套路橫飛,首先是朋友圈裡的「假脫團」等訊息。可以說是單身人士的狂歡。
  • 東京「迎賓館赤坂離宮」與「京都迎賓館」
    喜歡到東京自由行的你,知道東京有座被指定為國寶的日本版凡爾賽宮嗎?在日本,專門接見世界各國元首與貴賓的外交專用場所稱為「迎賓館」,一座是位在東京的「迎賓館赤坂離宮」,另一座「京都迎賓館」則位於京都御所。媲美凡爾賽宮的迎賓館赤坂離宮內部到底有多豪華?兩座迎賓館的參觀重點有哪些?跟著特派記者一探究竟吧!
  • 國華書院「閱讀課」第232期:《怒目少年》
    在第二部書裡,鼎公記述自己在1942年到1945年的故事,這是他充當「流亡學生」的歲月。流亡學生在抗戰後一共有三批:第一批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學生流亡到關內;第二批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華北學生南下,沿海學生西進;第三批是國共內戰時期,各地青年外逃。鼎公屬於第二批,關於流亡學生的生活和讀書,另外可以參看齊邦媛的《巨流河》。到哪去讀書呢?換言之,往哪流亡呢?流亡總要有個方向,有個落腳的目的地吧?
  • 追隨「導師」中追隨佛陀
    印順導師思想長久以來引起關注、同時也引致諸多討論,除了中國傳統佛教認為他摧毀大乘信仰及否定中國佛教價值而展開強烈批判外,就連代表初期佛教的上座部行者也未必認同他的佛法抉擇和解讀。      如後者曾有「復歸佛陀的教導」的質疑,引發「究竟要追隨佛陀?或是要追隨導師?」的提問。      無疑的,在佛弟子「二選一」中,「追隨佛陀」才是必然的抉擇,包括印順導師本人也再三強調自己「信佛」但不一定「信祖師」,不被任何宗派意識或民族情感所牽制;而作為「導師」思想影響下的佛弟子,學習他的精神,當然不需要把他當成「祖師」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