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師父,能否開示一下「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我粗略理解到空所空滅,想著還是聽師父的開示更究竟、更清晰。
總感覺證到了體,還不究竟。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
答:
既然是《楞嚴經》中的文句,那每一句話,那就絕對不是一般世間人的情想意會。那也絕對超越任何世間眾生的文字架構。
那是直下教授行者,教授學人,就在自己的大佛頂上,念念回光,念念當下如實去印證的。
所以印證的東西,他不是哪一些道理、文字上面的潛在意識的溝通。那是心裡一步一步,自己都能夠明明白白看到自心現前的,如實的心中的體會。
所以你還有總感覺到證體,還有感覺,那就不是《楞嚴經》之中說的深義,直指的精髓。
所以這一段〈觀世音菩薩圓通章〉,就是要告訴行者,念念就在聞性之中,在大覺體上、大佛頂上,念念回光,念念如實貫穿。
你能如實貫穿時,剛開始從聞中,有聞有聲塵。
所以在聞跟所聞當前,都是一般凡夫過去的用度。但要一心,總有一天,就在這個聞與所聞之中,你剛開始體會到,能聞的心中的清淨。
所以才有最初「入流亡所」的心中的體會,但是在這個上面為什麼不說「能」,因為這個「能」還是所聞之中的過去的關係。
所以你能夠明白「能」時,真的能能夠明白能聞處,事實上是能所在過去的勢力都最初的消歇時。
你能體會,叫「所入既寂」。動靜二相,連誰是動,誰是靜?連哪個是能,哪個是所?在這個相狀,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再也不被如是過去凡情的種種假象,由他載浮載沉,叫「瞭然不生」。
一直再深入增進,然後連現前的聞與所聞,念念之間都能超脫。但是聞與所聞超脫時,你開顯的是覺性之中的清明。
所以聞跟所聞之中的名字雖然超脫,但是他能夠性中所有的一切功德不失,叫「盡聞不住」。
盡聞不住就表示他能夠盡聞一切,盡聞不住也是告訴你在盡聞一切當前,他念念不墮。
再能夠在這個上面,再去精進,再去體會。當下那個「盡聞不住」,就是覺心的最初明明白白的現前處。連那個明明白白的現前的那個覺心的作用,連覺跟所覺你都會發現,他都是兩頭不墮。
你不是抓著哪個名相之中,或者是過去眾生情想之中,說覺說所覺,因為你現在還在說我有感覺證到體。
但有感覺,還是墮在覺跟所覺的過去的造作之中。但是明白如是覺性之時,那個覺中,他是能夠圓滿一切感覺的。
但是圓滿一切感覺處,你卻是根本不墮在任何覺體上過去那種執受,可能才能夠體會到最初的「極圓」。
連根本不墮的那個覺性之中的空靈,連覺性的空跟所空都滅,這有點類似我常講的虛雲老和尚講的「虛空粉碎了」。當下連這個空覺都滅,那是一步一步能夠體會,心中能證的。
什麼是空覺?就是你那一念念念之間,你每天都在一切圓滿所覺之中,你都根本都不墮在任何覺中的造作上。
但是畢竟還有如是的性德,畢竟還是在如此的心中的過程的漸次裡面,那叫「空覺極圓」。
將來心熟之時,連這個空覺都打破,那才叫做「生滅即滅,寂滅現前」。
後面的「空所空滅」,那是因為我們畢竟是出家人,每天都在這個上面去思惟覺心的作用。
所以雖然還未到,但是能夠體會得出來過去古德,過去他們所有的一切經歷跟開示,如同虛雲老和尚他那個偈子一樣。
所以能夠在這個上面能夠體會得出「空所空滅」應該有的性中的含義跟道理。
但是絕對不是,還是用到一般眾生知見,只是在過去我們一直在意根上面躁動的那些體會與文字之中的圖謀、圖想。
所以我要跟你說的是,這些都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你必須每天就在聞性上面,老實把聞性提起來。
總有一天心熟的時候,你就能夠入如是圓通章所有的一切文字的漸次。
假如還是落在,只是凡夫的一些自己以為體會得了,體會不了的這一些的塵埃之中。你就應該完全要放下,要看得到你現在到底直下了義了沒有,直下擔當了沒有。
我所謂的了義,就是在義理上面直下擔當。
那個才是行者心中所體會的東西,那個你才能夠知道為什麼,後人都說是開智慧的《楞嚴》。因為這裡面,真正用上《楞嚴經》的,每一個文字之中,都是他現在的發心的行跡啊。
那個都不是只是告訴你文字美不美,道理深不深,意義玄不玄,都不是這一些眾生的狂想。
-上自下然法師2020年隨機開示(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