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媽咪
01
近日,一個「5歲小女孩哭著鼻子挑戰5米臺」的視頻衝上了熱搜。
視頻的主角名叫蔣翹楚,是上海楊浦區少體校跳水隊的小隊員,一年前被教練帶到隊裡訓練,並且上個月才剛剛開始水上訓練。
這一次訓練,她要挑戰5米高的跳臺。對於5歲的孩子來說,這個挑戰很大。
小女孩從站上跳臺的那一刻起,就害怕到發抖,一邊哭著,還一邊緊張地咬手指。
在臺上站了10分鐘之後,她才鼓足了勇氣,張開手臂,用一個標準的姿勢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5米臺的挑戰。
被問到這一次挑戰的感覺時,小女孩直言:「是一種很害怕的感覺。」
儘管已經挑戰成功,但還是會害怕,她說只能「慢慢克服」。
很多網友都被小女孩的勇敢所感動,但更讓我覺得欣慰的是,當她表現出害怕的時候,沒有人逼著她勇敢,而是耐心地等了她10分鐘,讓她自己慢慢面對恐懼。
真正的勇敢,從來都不是逼出來的。逼出來的勇敢,背後都是傷痕累累的內心。
02
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的時候,我們時常會說「勇敢一點」,極端一些的家長,甚至會用非常手段來逼迫孩子勇敢。
11月份的時候,金華有一位爸爸為了鍛鍊孩子的膽量,就把孩子丟到火車站,讓他自己想辦法回家。好在執勤民警發現,並通過孩子提供的電話找到他的媽媽,孩子才沒有發生危險。
即便沒有危險,一味地逼迫孩子勇敢,也只會讓孩子更加地脆弱。
看過一個帖子。
一個女生小時候特別膽小,而且還怕水。
媽媽覺得太膽小不利於成長,就給她報了一個遊泳班,希望鍛鍊她的膽量。
女生多次明確自己怕水不想學,但媽媽的態度還是強硬,非要她學。
反抗無效,女生只好硬著頭皮去學,並且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學會遊泳。
這段難熬的經歷並沒有讓她變得勇敢,反而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她甚至自殺過。
直到長大成人,這個陰影的影響不僅沒有消散,甚至還加劇了她的恐懼,一站到河邊她就很害怕,儘管學會了遊泳,她也從不敢下水。
真正的勇敢是逼不出來的,一味的逼迫,只會加劇孩子內心的恐懼。
一次絕望的經歷和體驗,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摧毀了他們對父母的信任,造成了伴隨一生的不可逆的影響。
03
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天生就勇敢,父母的關愛、理解和保護才是他們勇敢的由來。
《媽媽是超人3》中,有一期賈靜雯帶著女兒咘咘去騎馬,沒想到咘咘卻嚇壞了,對這個高大的生物非常抗拒。
面對女兒的害怕,賈靜雯的做法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
女兒不敢牽馬,賈靜雯一句「那媽媽陪著你」就讓咘咘瞬間勇敢起來,伸出小手去牽馬。
馬突然的叫聲把咘咘嚇哭了,賈靜雯立馬把孩子抱在懷裡不斷安慰:「沒事沒事,馬叫是它餓了,不用害怕,你聽到馬的聲音就是它要吃飯了。」
賈靜雯的耐心安慰,讓咘咘再次勇敢,不僅自己刷馬毛,牽小馬,還摸了馬。
騎馬的時候,怕高的咘咘再次表現出了抗拒,就算爸爸媽媽輪番鼓勵,她也還是很害怕。賈靜雯沒有勉強女兒,而是讓爸爸把她抱在懷裡,然後牽著馬往前走。
談到的害怕,賈靜雯說:「我預計到她會害怕,所以要再給咘咘一點時間,反正她長大的路還這麼久,會陪著她再繼續去嘗試一些她之前害怕的事情。」
真正的勇敢從來都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孩子從內心自然生長出來的。
只有內心滿是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不斷嘗試,才能擁有真正的勇敢。
04
那麼,當孩子面對恐懼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真正地勇敢起來呢?
(1)丟掉「膽小鬼」的標籤,接納孩子的不勇敢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很多父母的反應都是「別怕,有什麼好怕的!」有的甚至會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
兒童心理學表明,孩子在生長發育階段產生恐懼心理是正常的,有些恐懼是階段性的,比如怕黑、怕妖怪、怕打雷,這些恐懼會隨著年齡和認知的增加而逐漸消散。
如果給孩子的正常心理反應貼上一個「膽小鬼」的標籤,無形中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心理暗示,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
當孩子表現出害怕的時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所以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接納和陪伴。
「這種感覺叫害怕,媽媽有時候也會害怕,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
對於孩子情緒的接納和認可,不僅能夠緩解孩子因恐懼而產生的焦慮,而且也能讓他們明白「無論是否勇敢,爸爸媽媽都一樣愛自己」,內心也就充滿了安全感。
如果像賈靜雯一樣說一句「媽媽陪你」,孩子在這種被理解、被鼓勵的正向激勵下,反而更容易變得勇敢。
(2)弄清楚孩子到底害怕什麼
想要讓孩子變得真正的勇敢,父母一定要先弄清楚孩子到底害怕的是什麼。
鄰居有一個小男孩,比其他的孩子要強壯一些,也非常勇敢,平時學校有什麼活動,他都是最積極的那一個。
但是,他卻非常害怕一樣東西,蜘蛛。
他的媽媽告訴我,有一次小區裡面亂逛的時候,走到了一條有很多蜘蛛網的小路。
小男孩被蜘蛛網纏在臉上,就突然大聲叫:「媽媽,蜘蛛絲,蜘蛛絲!」
「沒事,勇敢一點,擦掉就好了。」媽媽一邊安慰他,一邊幫他擦乾淨。
從那之後,經過那條小路的時候,男孩都會繞道走。媽媽曾經鼓勵他不要怕,再去試一次。
男孩拒絕了,不過他說並不是因為他害怕蜘蛛,而是不喜歡蜘蛛絲纏在身上那種黏糊糊的感覺,他覺得有點噁心。
你看,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害怕,其實不過是孩子不喜歡某種感覺罷了。
當我們沒有弄清楚孩子真正害怕什麼的時候,任何的鼓勵都是徒勞的。而想要找到原因,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傾聽孩子。
(3)幫助孩子重新認識所恐懼的事物
美國兒科專家威廉·科爾曼曾說: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並且客觀的進行處理。」
戰勝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去面對它。這裡所說的面對,並不是逼迫孩子,而是耐心地引導他重新認識所恐懼的事物。
在芒果臺的一檔綜藝節目中,劉璇兒子赳赳非常害怕水晶石,有一次看到床邊有水晶石,他就想離開房間。
面對兒子的恐懼,劉璇夫婦耐心地輕聲安慰,告訴他這不是「怪物」,一點都不可怕。
為了證明水晶石不是怪物,爸爸親身示範,用手去觸碰水晶石。
赳赳還是很害怕,他擔心晚上睡覺的時候腳會碰到水晶石。這個時候,爸爸又用腳一點點地試探,讓赳赳明白爸爸的腳都碰不到水晶石,他更加不可能碰到了。
排除了「危險」之後,赳赳才放下了心。
孩子的恐懼,更多的時候是對未知的害怕,這是人的本能,這種恐懼隨著孩子認知的增加,就會自然消散,而讓孩子重新客觀地認識所恐懼的事物,就是加速孩子的了解。
當對恐懼的事物有了充分的了解,當內心的恐懼消散的時候,孩子的內心自然會生長出勇敢,這種勇敢會讓他們變得勇於嘗試新鮮事物,敢於挑戰自我。
功夫媽咪說:
脆弱,是每一個孩子的權利。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堅強、自信、獨立,那麼不要嘲笑他的脆弱,而是要給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孩子就如同植物一樣,你付出了足夠的耐心和愛,他才能更好地成長,最終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