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電影局發布數據,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204.17億元,歷史上首次成為全球年度票房收入冠軍。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170.93億元,佔總票房的83.72%;國產戰爭大片《八佰》以31.1億的成績奪得2020年全球電影票房冠軍。全年共生產電影故事片531部,影片總產量為650部。全國共有影院11856家,同比增加495家,增長4.4%。銀幕總數達到75581塊,同比增加5794塊,增幅8.3%。
2020年,全球電影市場遭遇新冠疫情重創,農曆新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全國影院電影市場停擺。直至7月下旬,在積極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下,得以在全球率先大規模重啟。8月,在國產戰爭大片《八佰》的強力救市之下開始復甦,月票房收入33.98億元回到正常水平,成為全球恢復最快的電影市場。9-10月《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金剛川》和《奪冠》等國產大片接連不斷入市,促使國內電影市場快速持續回暖。中秋國慶檔(10月1日-10月8日)8天長假,累計票房為39.52億元,有近1億人次走進影院觀影。
2020年,廣東年總票房25.93億元,連續19年位居全國榜首,佔全國12.7%的市場份額。全省城市影院共有1513家,銀幕9414塊,同比分別增長7.46%和8.17%;影院、銀幕數量均排全國第一。廣東不僅城市影院票房收入,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次,奪得全國各省份三大市場指標冠軍,同時城鄉社區電影公益放映也十分勇躍,熱情高漲,持續升溫。除有國企背景的數字電影流動放映隊,不少原來從事膠片放映的農村流動電影個體放映隊也承擔了大量的公益電影放映任務。
2020年,廣東城市影院票房連續19年奪得全國各省份冠軍,無論是電影市場三大指標(電影票房、放映場次、觀眾人數),還是影院、銀幕總數均居全國第一。除深圳、廣州兩個一線城市全國主力票倉外,珠三角城市影院群的票房貢獻也功不可沒。
深圳、廣州兩大票倉分別收7.02億元和6.84億元;合計票房13.86億元,佔全省票房的58.58%。全國年票房收入18強地級市,廣東佔有5席。其中東莞、佛山分別以2.5億元、2.12億元位居第二、三名,惠州1.06億元排第13名,中山、珠海分別收9681萬元和珠海9198萬元;合計票房7.56億元,佔全省電影票房的31.95%。同時珠海還以人均票房45.45元,位居全國城市榜首。全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票房收均超過1000萬元,其中茂名、清遠、揭陽、肇慶等14個城市超過3000萬元,陽江、河源、梅州、韶關4市在2600萬-2000萬元之間,潮州、汕尾、雲浮3市在1800萬-1200萬元之間。
全省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城市均超過5000萬元,合計票房23.21億元,分別佔全省、全國總票房的98.1%和11.37%。其中珠海等7個城市進入全國城市票房收入前50榜單,深圳、廣州分別以7.02億元和6.84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第三、四名,僅次於上海、北京,比直轄市重慶的5.02億元高出兩億元左右。雖然與上年同期的26.73億元和26.51億元分別下降七成多,但在疫情肆虐停業半年,復工艱難復甦的大環境下,取得這樣成績實屬不易。東莞收2.5億元,高於合肥、濟南、南寧、福州和東三省等19個省會城市的票房。
2020年廣東票房收入前十城市,合計票房23.21億元,佔全省98.1%的市場份額(見表1)。
2020年,廣東全省票房之所以能保持19年連冠,珠三角城市影院群功不可沒。全省城市影院共1513家,銀幕9414塊,多集中在珠三角城市,同比分別增漲7.46%和8.17%。其中超兩億票房的有深廣和莞佛4個一、二線城市,深圳、廣州分別為298家和264家,東莞、佛山各為159家。4個城市的影院合計880家,佔全省影院總數的58.16%;共產出票房19.53億元,佔全省總票房的75.32%。全年票房收入前20強鄉鎮,均集中在珠江口兩岸城市。其中東莞9個,佛山5個,廣州、中山各3個。票房收前10鄉鎮,合計票房1.4億元,佔全省總票房的5.4%。其中票房前三甲均歸屬東莞市,合計票房5617萬元,超過潮州、汕尾、雲浮3個市總票房4215萬元,同比多出1402萬元(見表2)。
2020年,廣東城市影院遭遇疫情肆虐得以快速復甦,除得益於珠三角城市優質影院群,以及大多數影院從業人員堅守陣地,切實做好防控措施外,同時省電影局及時出臺了《中央和省級電影專資扶持受疫情影響影院資金分配方案》,向全省1337家受疫情影響影院分配電影專項資金4888萬元,助推城市影院市場快速復甦也是一大因素。雖然扶持資金補貼範圍涵蓋了全省大中小城市及鄉鎮影院,但並非平均分配。具體到每家影院數額在一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其中廣州天河區的飛揚影城正佳店獲得最多31萬元,成為廣州飛揚影城正佳店、深圳百老匯中心IMAX萬象天地店快速復甦,進入全國影院票房前十榜單的助推器。
2020年,相比城市影院在7月底才開始有序復工,廣東鄉鎮社區校園公益放映因不受上座率限制則早於城市影院,到了第三、四季度全省各地各類公益放映全面鋪開,且持續升溫。因疫情影響不少電影企業和影院消失,但大多數基層放映人仍堅守放映陣地……甚至還有退休十幾年的電影發行人,因對放映事業的熱愛而考取數字電影放映證,進社區、進校園為公益電影放映做義工。
全省各級放映單位,以各種形式競標承包公益電影放映工程任務,熱情十分高漲。早在3月初,中共化州市委宣傳部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公開招標,採購數量為4008場,金額140.28萬元。同月中旬,中共信宜市委宣傳部對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進行公開招標,採購數量為4224場,金額147.84萬元。4月,高州市高盛農村數字電影院線中標,承包全市439個村委會的5268場公益放映任務,中標金額為184.38萬元。10月,惠州市惠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標,成交金額為116.3萬元,承包博羅一年的電影公益放映任務……
從7月起,以各種形式承包承辦的鄉鎮社區校園電影公益放映全面鋪開,且持續升溫。7月,佛山大來有限公司數字電影流動放映隊,承包全市3924場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已啟動,其中禪城648 場、南海804場、順德1296場、高明600場、三水576場。重點放映影片為《夢想之城》《變化中的中國》《刑場上的婚禮》等片。該放映隊共有四輛流動放映車,16套數字電影放映設備,於2005年成立,常年深入到佛山各個社區、街道、村委和工業園區為群眾放電影。從8月起,順德圖書館是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點,作為「家門口的電影院」公益電影固定放映點,每月為讀者放映一場大銀幕影片。
8月26日,由深圳市委宣傳部主辦、深圳市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承辦的「深圳市公益電影未成年人專場放映活動」在SFC上影影城(觀瀾店)等6家試點影院同時拉開帷幕,面向6-18歲未成年人展開,每人每場限領1張影票。其中6-8歲兒童需要有一名家長陪同(報名時需備註),8歲以上兒童建議獨立觀影。之後從9月5日-27日向全市各區鋪開,分別在福田區的新南國影城、羅湖區的金光華南國影城、南山區的華夏星光國際影城南山店、寶安區的嘉禾國際影城中洲店等影城共放30場。組織觀看《我和我的祖國》《五朵金花》《紅海行動》和《流浪地球》等影片。
10-12月,由廣東省文聯指導、廣東省電影家協會交流委員會、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承辦的「如花歲月·粵影風華——優秀廣東電影百場展映」活動,共精選了《港珠澳大橋》《中學時代》《爸,我一定行》《鐵拳雄心》等14部廣東優秀影片,在全省各地的大中小學校及文聯單位和鄉鎮進行展映。從10月10日廣州市天河區員村小學選取了《天籟夢想》和《照相師》開始,先後在珠海金海岸文化藝術中心、珠海三灶鎮市民藝術中心進行放映,精選了《港珠澳大橋》《柳毅奇緣》作為展映影片。肇慶市首映在廣寧縣文化館舉行,放映《你幸福我快樂》和《鷹笛雪蓮》兩部廣東優秀兒童電影。陽江市一中學則組織師生觀看了《南哥》等兩部廣東優秀影片漲……截至12月底,已圓滿完成了100場放映任務,觀電影人次約3萬。展映期間,主辦方還安排了20場現場講座和交流活動,邀請電影專家和影片主創人員到校園與學生及觀眾進行交流。
12月16日,由中央宣傳部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電影局和扶貧開發辦公室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公益電影主題放映活動啟動儀式,在韶關市新豐縣馬頭鎮大陂村舉行。本次活動將持續到2021年6月,計劃放映優秀國產影片75000多場。
其實廣東的公益電影放映活動,不僅限於黨政機關和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以各級電影公司(國企)旗下的數字電影院線和流動放映隊,還有不少以前計劃經濟時入行的膠片時代鄉村放映員的身影,也有子承父業的後起之秀。隨著數字電影技術的日益成熟,膠片電影逐漸淡出銀幕。廣東一些七八十年代的鄉村放映員和老電影收藏愛好者,他們利用自己收集的館藏老膠片電影,仍在定時不定時地為觀眾放映。有的應一些公益組織的邀約,去社區和學校放映老電影。有的在自定的固定放映點和固定的時間放映。有的編書立傳志在傳承老電影文化,為有需要的放映單位提供原始膠片拷貝。有的承包一個地區、一個市的公益放映任務,走村串戶,進社區、學校,到工礦企事業進行放映。有的父子傳承成立放映公司,承接各種各類放映任務。
在新世紀初,不少電影單位因改制重組,電影廠倒閉,大量庫存膠片拷貝和舊放映機被當做廢品處理。深圳市布吉居民黃堅新聞風而動,只要看到就買回家就拆洗、修復、收藏,從35毫米到16毫米,各種類型來者不拒。前後投入了30萬元收藏了600多部國產老膠片電影和23臺老放映機。從16毫米到35毫米不等,大致可分為「二戰」、農村、科教、動畫、喜劇等不同類型題材的膠片電影。館藏有《猴子撈月》《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半夜雞叫》《阿凡提》等動畫片,《雷鋒》《阮玲玉》《南徵北戰》《渡江偵察記》《劉三姐》等故事片。同時還收藏有《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成昆鐵路》《南京長江大橋》等珍貴紀錄片,以及1983年珠江電影製片廠的《日新月異的深圳特區》《蛇口招商局在前進》《深圳風景線》等城市建設紀錄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早年的建設場景。有50年代的「烏克蘭」型16MM、70年代的「南京」牌35MM移動式放映機。老電影膠捲合生鏽了,就用廢棄的丹麥曲奇大鐵盒裝(一個合一盤,又不容易鏽)。黃堅新雖然不是電影從業者,但經過多年的收藏、研究、修復老電影膠片和器材已成為業內專家,並與30多名老膠片電影收藏愛好者,成立了「深圳老電影公社」,經常應一些公益組織的邀約,去各區放映老電影,每場都黑壓壓的,少則有一兩百人,多則三四百人觀影,與觀眾一起重回露天電影時代。
江定燎是廣州市花都區平東電影隊和平山電影文化博物館的發起人,從事農村放映事業43年,利用自己收藏的老膠片電影,不僅供電影同行和老膠片電影愛好者參觀、學習、交流和作為中小學生紅色教育基地,且一直堅持為當地觀眾放映經典膠片老電影。2020年從7月開始到12月每周三至周每天上下午各放一場紅色電影。10月又承擔了該地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舉辦紅色經典老電影放映活動年(2020年10月-2021年10月)的100場放映任務,每月(1日和15)在村固定放映點放映兩場《紅流》《鄧小平1928》《上甘嶺》《打擊侵略者》等紅色經典膠片電影。
在廣州市從化區赤草村,有一對流動電影放映「父子兵」。父親黃樹輝是從化縣第一批鄉村電影放映員,2001年成立從化市赤草流動電影放映隊,從事流動電影放映工作長達45年,用膠片放映機放過1萬多部電影。共收藏了40臺不同機型和產地的8MM、8.75MM、16MM、35MM老電影放映機和配套設備,200多部老膠片電影……自建5層民房辦起了從化赤草老電影博物館,館內既有老電影拷貝和膠片電影放映機,又有1953年的《大眾電影》等一大批與老電影相關的書報雜誌,見證了露天電影從輝煌走向衰落,又從衰落到復甦,希望老膠片電影文化代代相傳。
兒子黃嘉宏從兩歲起在父親的放映機旁長大,成年後因電影放映低潮期另行擇業。2017年父親退休,自己成立了一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間中被部分小區、學校邀請放露天公益電影。2020年為完成父親子承父業代代相傳的心願,參加廣東省數字電影流動放映課程培訓取得了從業資格證書,於10月23日批准成立廣州市輝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剛成立就承接廣州白雲區100場公益電影放映任務。10月27日晚,輝影公司開始「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下鄉放映」首場放影活動,在在廣州從化赤草村藍球場放映影了《英雄兒女》。12月20日,受中國·國際紀錄片節廣州站邀請,用兩臺1990年南京產16MM老式放映機,在金逸影城廣州維家思廣場店放映館藏美國經典紀錄片《廉價公屋》,全場觀眾座無虛席。這標誌著黃嘉宏正式接班,實現了新老放映員星火相傳,繼續為觀眾堅守農村流動電影放映陣地。
據說年邁的父親黃樹輝為說服兒子接班,接連開過好幾次「家庭會議」,最後慢慢才說服兒子同意接力。33歲的黃嘉宏說,其實走父親這條路是需要點勇氣,從最初的拒絕到接納與繼承,再到現在深陷其中,對鄉村流動電影放映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今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因為大多數原有農村流動放映員均已步入晚年,雖然熱愛電影的熱情不減當年,但畢竟已力不從心——走村串戶進社區掛銀幕放映電影熬夜都是體力活。流動電影放映不僅是文化事業的一部分,也是黨和國家實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之一,更是一種從小到大「擔櫈仔,霸頭位」看電影的情懷延續,希望自己能將流動電影放映工作做得更好,為更多年的鄉鎮流動放映員的後代做出榜樣接好父輩班。年已60多歲的黃樹輝仍老當益壯與承擔重任的兒子黃嘉宏齊心協力風雨同舟,哪裡的觀眾有需求,他們就帶著放映工具翻山越嶺,為農村的父老鄉親能看到電影帶去歡樂,為傳承鄉村流動電影文化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