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說中的大俠,為什麼讓人覺得噁心? | 短史記

2021-02-19 短史記-騰訊新聞

文 | 楊津濤

對於中國文化中的「俠」,古人在不同時期,有著大相逕庭的闡釋。韓非、司馬遷筆下的遊俠「以武犯禁」、「不軌於正義」,是一股體制外的力量。到了清代,俠義小說中的展昭、黃天霸這類俠客,卻變為「以武護法」協助朝廷消滅綠林的體制中人,完全喪失了桀驁不馴的遊俠本性。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俠客在清代小說中的淪為「朝廷鷹犬」,乃至面目可憎呢?

清代小說中的「俠」,往往也是奴才

傳統的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在清代合流,成為「俠義公案小說」。代表作品有《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等。

它們的特點,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雖意在敘勇俠之士,遊行村市,安良除暴,為國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為中樞。以總領一切豪俊。」這些小說中的俠客,通過追隨某一位清官,為朝廷辦案立功,獲封官職。

以下幾個例子,頗能看出俠義精神在清代小說中的失落:

1、黃天霸給人當奴才

在《施公案》中,豪俠黃天霸為給江湖朋友報仇,刺殺江都知縣施仕綸,失手被擒後,表示希望「投到老爺臺下,少效犬馬微勞,以報饒命之恩」,並同意改名「施忠」。

一次,黃天霸、關小西捉拿匪徒喬三失敗,他們:

「霎時下馬來到,急忙至公案下跪,稱:『恩主大人在上,我二人身該萬死。』忙將走脫喬三之故,細細回稟。言罷,二人叩頭在地。施公聞聽,座上著忙,心內暗暗自語:好兩個該打的奴才!有心歸罪,內有天霸奉旨朝見升官,因此不肯定罪。遲疑多會兒,叫聲天霸、小西:『本院不看你二人素日勤勞有功,立刻歸罪。仍罰你二人速去捉拿。拿住喬三恕罪,如若拿不住惡奴,決不輕恕。」二人答應,叩首爬起,回身出棚上馬,到各處訪拿。」

黃天霸曾多次救施仕綸脫險,甚至打死自己的結義兄弟武天虯,但在這位施公眼中,他也只是一個奴才罷了。

後來,康熙封黃天霸為漕運副將,情節是:

「單說當今皇上在寶座上往下觀看,見黃天霸跪在亭下……望下叫道:『黃天霸,朕見你武藝精通,本領不弱……並非朕偏袒於你,寡人愛你武藝高強,少時朕加封於你。第一要野性收起,不比江湖中任意胡行。第二食朕之祿,須當報效盡忠,莫負雨露之恩。』囑咐天霸已畢,天霸叩頭謝恩。」

圖:黃天霸故事改編的連環畫

2、徐勝立功沒能封官,怒盜皇帝寶物

在《彭公案》中,「粉面金剛」徐勝幫助欽差彭朋剿滅宋家堡,立下大功。事後,彭朋將一幹有功俠客保舉了守備、參將等職,單單忘了徐勝。徐勝一怒之下,盜走康熙皇帝的珍珠手串,並留下字條:「民子餘雙人,叩見聖明君;河南曾效力,未得沾皇恩。」康熙皇帝知道後,不僅要召見徐勝,還下旨:「徐勝賞賜千總之職,留京補用。」

徐勝這才罷休,復見彭朋,要繼續為朝廷立功。書中寫道:

「劉芳出去不多時,與徐勝進來給大人請安。彭公說:『你往哪裡去的?皇上要汝見駕,汝為何不見駕呢?』徐勝說:『我在店中病了,不能起床。』彭公說:『你好好給我當差,不須他往,我還要提拔你呢。』」

3、皇帝說展昭像「朕的御貓」,展昭當即跪倒叩頭

展昭號稱「南俠」,是《三俠五義》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受包拯舉薦,在宮中為宋仁宗表演輕功,並接受有侮辱性的「御貓」綽號。書中寫道:

「單說展爺到了閣下,轉身又向耀武樓上叩拜……展爺顯弄本領,走到高閣柱下,雙手將柱一摟,身體一飄,兩腿一飛,嗤、嗤、嗤、嗤順柱倒爬而上……天子看至此,不由失聲道:「奇哉!奇哉!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誰知展爺在高處業已聽見,便在房上與聖上叩頭……

「當下仁宗天子……立刻傳旨:「展昭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就在開封府供職。」包公帶領展昭望闕叩頭謝恩。諸事已畢,迴轉開封。包公進了書房,立刻叫包興備了四品武職服色送與展爺。展爺連忙穿起,隨著包興來到書房,與包公行禮。」

圖:《三俠五義》連環畫中,展昭獲封「御貓」

不依附體制,本是俠客的處世之道

1、古書中的俠,乃是扶危濟困、違法亂紀之徒

有關「俠」的定義,最早見於韓非的名篇《五蠹》,他將俠和儒並列,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在韓非看來,俠的特徵是:

「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遊俠們帶著武器,聚集人手,通過扶危濟困、重信守諾等行為,樹立名聲,蔑視政府法度。顯然,遊俠在戰國時代處於政府的對立面,遊走在體制外。

到漢代,遊俠的處世之道,仍與戰國時代相仿。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寫到的朱家、劇孟、郭解都是「布衣之俠」,他們的特點是: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上面這段話的大意就是,遊俠行事雖然不守法度,但信守承諾,為解救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功成之後,遊俠也恥於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德性。

美國學者劉若愚在《中國之俠》中,總結俠應有的信念是:助人為樂;公正;自由;忠於知己;勇敢;誠實,足以信賴;愛惜名譽;慷慨輕財。其中,「自由」指的是:

「他們反對任何嚴格的管束,是一群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藐視國家制定的法律,鄙薄公認的行為規範,只承認他們自己認可的道德準則。」②

2、清代以前小說中的俠,也多與體制保持距離

現實世界中的遊俠、豪俠經過漢武帝的殘酷鎮壓後,生存空間愈來愈小,幾乎絕跡。但後世小說所塑造的俠,依舊遵循著原有的行為準則。如唐代傳奇《虯髯客傳》,主人公虯髯客慷慨大度,不肯依附他人,最終自立一國;又如《蘭陵老人》中,老人身懷絕技,戲耍京兆尹黎幹。即使是為節度使效命的紅線女、聶隱娘,也保持有相當的獨立性。

宋代的俠義小說大都脫胎於唐代傳奇,多是行俠仗義和展示劍術的故事。涉及官府的為數不多,《秀州刺客》中,南宋大將張浚欣賞刺客,希望留他當差,刺客回答:「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湯某》中,王小官人幫官府找到失竊的金銀後,飄然而去。

明人小說《張二郎》的主人公是一名乞丐,善於泅水,他應募參軍,在平定倭寇的戰爭中多次立功,但不要賞賜,也拒絕受官,表示「惟願乞食」。長篇小說《水滸傳》中的出彩人物,如魯智深、武松等,都是蔑視法度、快意恩仇之輩。③

圖:戲耍高官的「蘭陵老人」,圖片引自《三十三劍客圖》

清代小說中,「俠客」們變了

俠義小說發展到清代,發生一大變化。即前文所說,產生了《彭公案》《施公案》《三俠五義》等一批所謂「俠義公案小說」。這類小說中的主人公,雖名為俠客,實已淪為體制中人。

這種變化,與清代控制思想言論、厲行禁書的國策有直接關係。

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朝,曾多次大規模禁毀各類含有「違礙字句」的書籍、淫詞小說、邪說傳奇等。違反者會被判杖責一百,及流放三千裡等重刑。僅就被禁毀小說的種類而言,其中既有《燈草和尚》《肉蒲團》《品花寶鑑》等豔情小說,也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龍圖公案》(《三俠五義》前身)等其他世情、演義、俠義、公案小說,可謂是包羅萬象。④

禁書的主要目的是維護清廷的統治。如《水滸傳》曾多次遭頒詔查禁,理由是該書被定性為「教誘犯法之書」——乾隆十九年(1754年),有官員上奏說:

「閱坊刻《水滸傳》,以兇猛為好漢,以悖逆為奇能,跳梁漏網,懲創蔑如……市井無賴見之,輒慕好漢之名,啟效尤之志,爰以聚黨逞兇為美事,則《水滸》實為教誘犯法之書也。」⑤

乾隆遂在奏章上批示,要求各地將《水滸傳》「一體嚴禁」。

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廷禁演「好勇鬥狠之雜劇」,理由也是擔憂民眾「目染耳濡」:

「至民間演劇,原所不禁,然每喜扮演好勇鬥狠各雜劇,無知小民,多誤以盜劫為英雄,以悖逆為義氣,目染耳濡,為害尤甚。前已有旨查禁,該管地方官,務認真禁止……」⑥

同治七年(1868年),為了打擊民間「任俠」之風,江蘇巡撫丁日昌掀起一場波及全國的禁書活動。丁說:

「《水滸》《西廂》等書,幾於家置一編,人懷一篋。原其著述之始,大率少年浮薄,以綺膩為風流,鄉曲武豪,借放縱為任俠,遂以犯上作亂之事,視為尋常。」⑦

略言之,那些蔑視法度、快意恩仇的傳統「俠客」,在清代已喪失了生存空間。俠義小說要想繼續存在,就必須另闢蹊徑。

圖:丁日昌下令禁毀的部分小說,取自《清代禁毀戲曲史料編》

「蹊徑」就是將「俠客」們統統收編,讓他們進入體制,成為體制的一部分。

清代的俠義公案小說,往往起源於說書,或直接由說書人整理而成。與上流文化界的「自覺」(如清代書商們在長達一百二十年的光陰裡,從未刊印過文天祥的文集)相比,以說書人為代表的底層文化市場,在規避「文字獄」方面做得更加到位——如王汎森所言,「在乾隆朝,最常見的受害者是下層的識字人。在社會各地遊走的識字人,算命的術士或走方的醫生,受禍的頻率較高,他們經常遊走各地,社會關係比較複雜,比較容易在語言文詞中惹下麻煩。」——說書是一種公開的商業行為,說書人面對的是流動頻繁的陌生人,惟有將書中的「俠客」統統收編,使之與官府成為一體,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

曾在禮王府「供奉」、常到各王公府上表演的石玉昆,之所以要改訂《三俠五義》,編出一堆俠客為朝廷鎮壓反賊的故事,正是這個原因。⑧

乾、嘉年間出現的「俠義公案小說」,其敘事無不遵循上述生存邏輯。《龍圖公案》被改編為《忠烈俠義傳》(即《三俠五義》),問竹主人在序言中說:

「茲將書翻舊出新,添長補短,刪去邪說之事,改出正大之文,極贊忠烈之臣,俠義之事。」

其續書《小五義》前,有文光樓主人序言:

「此書雖系小說,所言皆忠烈俠義之事,最易感發人之正氣。非若淫辭豔曲,有害綱常;志怪傳奇,無關名教。」

至於《施公案》、《彭公案》,更是直接歌頌清代帝王、賢臣。如《彭公案》一書作者自稱:

「餘著此《彭公案》一書,乃國朝之實事也,並非古詞小說之流,無端平空捏造,並無可稽考。此書中如彭公、黃三太、李七侯諸人,忠臣義士也。」

於是,清代流傳至今的俠義公案小說,就成了開篇舉例中的那樣,書中「俠客」面對皇帝、官員時卑躬屈膝,口稱奴才,全無獨立人格,嚴重背離了「俠」的原有精神,讀來讓人覺得頗為噁心。

圖:《三俠五義》連環畫插圖

清亡後,民眾期望的俠客形象再現

兩千多年來,民眾對俠客的期望,大多數時候,都緣於對官府的失望。在民眾的想像中,當官府不能維持正義時,還有俠客能來幫助他們。

明人陳子龍認為,如果世道太平,就不會有俠出現,所謂:

「人心平,雷不鳴;吏得職,俠不出。」

近人江子厚亦有相同總結:

「世何以重遊俠?世無公道,民抑無所告也,乃歸之俠也。俠者以其抑強扶弱之風,傾動天下。」⑨

梁啓超著有《中國之武士道》,他認為民眾在不能得到政府及士大夫保護的情況下,就只能求助於俠,從而使俠的勢力坐大:

「上焉既無尚武之政府以主持獎厲之,中焉復無強有力之賢士大夫以左右調護之,而社會不平之事且日接於耳目,於是乎鄉曲豪舉之雄乃出而代其權……故遊俠者,必其與現政府常立於反對之地位者也。其始也所有行動皆起於不得已,及其習焉,養成一種沉鬱恣睢之特質,而勢力復足以盾於其後,則可已而不已者有焉矣。」

但在《三俠五義》等俠義公案小說中,俠客成了體制的一部分,民眾原有的期望也無處安放了。

好在清朝滅亡後,俠義公案小說隨之壽終正寢,新興的武俠小說,又尋回了「俠」原有的獨立人格。尤其是梁羽生、金庸、古龍為代表的新派小說,「重新高揚遊俠狂放不羈的獨立個性和自由精神」,可謂幸事。⑩

圖:清末,梁啓超著《中國之武士道》,重新發掘「俠客」精神

注釋

①馮媛媛:《俠文化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嬗變》,陝西師範大學2009年;②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年,第4—7頁;③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5—108頁;④孫文杰:《中國圖書發行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25—448頁;⑤⑥⑦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編年史》,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88、441、539頁;⑧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341頁;⑨汪湧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19頁;⑩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第114、115頁。

推薦閱讀

如此油膩且喪的「國學經典」在清代流行,並非偶然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電影《我的戰爭》的宣傳片,為何如此讓人噁心? 短史記
    抗美援朝電影《我的戰爭》宣傳片,因缺失人性關懷,讓很多網友覺得尷尬、丟人、噁心近日,電影《我的戰爭》發布了一段2分鐘的宣傳片,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在這部宣傳片裡,20多位中國老藝術家出鏡,組成了一支前往韓國首爾的老年旅遊團。
  • 在清代,想做「奴才」不容易 | 短史記
    多數觀眾看到此類情節,會覺得和珅在諂媚皇帝,自輕自賤;紀曉嵐則很在意自己的尊嚴。事實上,紀曉嵐不是不想當「奴才」,而是他沒有資格當。清代學者趙翼在《奴才》一文裡舉過幾個例子,如北魏權臣爾朱榮對人說:「葛榮之徒,本是奴才,乘時作亂。」——造反的葛榮等人,被爾朱榮輕蔑地罵作「奴才」。①在清代之前,幾乎沒有人會以「奴才」自稱。清軍入關前,有所謂「包衣」,即滿洲人的家奴。
  •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健美比賽的肌肉男,都很噁心?
    健身和健美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如果非要說的,健美是健身的進化版和強化版,每個人都可以去健身,通過健身可以減肥、增肌,塑造出自己喜歡的身材,而健美而是更專業一些,對於很多人來說,印象中的健美運動員都是像施瓦辛格那樣的肌肉大塊頭,雖然說是健美比賽,但是很多卻覺得一點都沒有美感,甚至會覺得有點噁心,這是為什麼呢
  • 韋小寶,為什麼有趣又讓人覺得不安?
    《鹿鼎記》幫我們敘述了清代康熙一朝重要的史事,而且它就像是帶著你去到了歷史現場,看到康熙做了什麼事,鰲拜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跟吳三桂又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這些人都在小說裡一一登場。可是也就因為這樣,這個小說格外難寫。最難的地方就在於歷史的結果已經奠定下來了、是不能改變的。
  • 日本小蘿莉稱輕小說封面噁心,網友吐槽: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些輕小說會在全年齡區進行販售,這樣一些小孩子也能看到這些封面,近日一位父親就在推特上表示這些過激的畫面讓他8歲的小女兒表示「十分噁心」,他也是痛批這些畫面不該出現在公共區中。這位網友說的很有道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蘿莉覺得噁心,放在我這種肥宅這邊就是瘋狂射爆體液耗盡。哦對了,照片中最為不雅的書叫《境界線上的地平線》,就是我加了兩個「滑稽」的那個。
  • 黃易先生去世:回顧武俠小說在大陸被禁的坎坷往事 | 短史記
    短史記微信號:tengxun_lishi圖:左,武俠小說名家黃易;右,由黃易著作改編的電視劇
  • 中國人的「酒量」為什麼越來越差?| 短史記
    魏晉時期,劉伶一個人能喝10鬥(1斛=1石=10鬥);南北朝結束時,陳叔寶帶著一幫人飲10鬥;到了唐朝,李白一頓才喝1鬥罷了。所以,問題就來了,中國古人的酒量真有那麼大嗎?從劉伶到李白,又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酒量直線變小?劉伶、李白飲的是什麼酒人類有著漫長的飲酒史。
  • 中國人不應該再自稱「黃種人」,這種定性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短史記
    短史記微信號:tengxun_lishi圖註:在「黃禍」之說流行時
  • 《史記》造假30篇以上,怎樣證明是假的?像不像明清小說?
    甲******: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啊「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古籍中有目的的進行選擇、篡改和移花接木」,並沒有說整本《史記》所有文章都是明朝人原創的,我如果要寫一本假史書,我會笨到全部自己寫嗎?真古籍那麼多文章我為什麼不選一些?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當代小說家伴野朗則說:「這一生能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遇,是莫大的幸運與快事。」  《史記》大約在8世紀傳入日本。到了平安時代,《史記》已成為日本宮廷講書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當時的天皇還常在宮廷中舉辦宴會研讀《史記》。宴會上,天皇令文人墨客以《史記》人物為題賦詩,以助雅興。當時的貴族詩人島田忠臣,曾以《史記》中「毛遂自薦」的故事為題作詩:「趙勝知士早,毛遂出群遲。
  • 史記啟示 | 商鞅(中):徒木立信(人之所助者,信也)
    ---《史記》商君列傳 二、啟示1.人之所助者,信也:借用司馬光對「信」的論述,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反之則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在讀《史記》的時候,每當看到白起和項羽屠城的記載時,覺得項羽做得太不對了,屠城只會讓眾人不願歸附你,乃至造成以後諸城皆需靠力戰才能取得。說到屠城,我認為項羽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做,不管是什麼情形下都不要屠城。屠城後,就幾乎註定了「傳檄而千裡定之策」成為不可能。
  •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達200年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稱為「桐城派三祖」。
  • 《史記》中的呂太后:對權力充滿欲望,但卻是少見的「無惡之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皇帝的表格中,按照世襲制的規矩來,在《史記》中繼《高祖本紀》後下一篇記錄帝王的應該是《孝惠本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司馬遷並沒有寫下《孝惠本紀》,而是《呂太后本紀》。呂太后就是當時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后、呂太后等等,與千古女帝武則天並稱為「呂武」。
  • 古時的大俠不工作,他們的錢怎麼來的?看完後再也不想當大俠
    古代俠客決不能像金庸小說那樣出手闊綽。古代俠客更接近於打手與土匪,大家要理智分清書與現實。墨劍一生為墨客 幾世作劍仙古代的大俠,可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絕大多數都是富豪子弟,那個時代的「官二代、富二代」在家無所事事。唯有吟詩作賦、其樂融融。就是在家無所事事,那就出來闖蕩江湖。這是不缺錢的。
  • 在古代當大俠的真實場景,血(dou)腥(bi)慎入丨壹讀穿越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值班壹讀君丨豐山門吉少年,我聽說你想當個大俠?那麼問題來了:你想去哪個時代當大俠?讓壹讀君跟你好好聊聊。雖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如果江湖裡面人太少,就算當上武林盟主,也顯得門檻太低,沒有說服力。所以你要當大俠,壹讀君萬萬不推薦出趟遠門還要登記姓名住址的年代。你別想多了,我們說的是元代,還有後面的明代和清代。此外我們也不推薦亂世,因為性價比不高。
  • 為什麼《絕代雙驕》裡面的大俠,不論好壞,結局都悲慘!
    在看完《絕代雙驕》以後,內心還是很震撼的,深感江湖的兇險,但凡敢自稱是大俠的,結果可能都是沒有好下場。比如說,江別鶴被廢去武功,身敗名裂;南天大俠路仲雲和鐵無雙,遭人暗算,死於非命;即使是燕南天,也是十多年浸泡在藥水裡面,如同活死人。
  • 前期的《大俠霍元甲》一改往日風範,評分也沒有預想中的高
    能在央視播出的片子質量一般沒得挑,為什麼《大俠霍元甲》讓部分人不滿意打了低分呢?不願給高分的背後,是大家內心的「大俠情懷」「大俠」多源於古典小說,我們印象中的大俠,無一不是豪氣幹雲,義薄雲天,做事爽快利落,把壞人打得滿地找牙,哭爹喊娘告饒。
  • 大俠:比看小電影還刺激?書中最羞人的場景盤點
    大俠短評:郭靖雖然再愚鈍,終究是男人,看著直播造人如何不能氣血上湧?而與尹哭的「一戰」中,林仙兒事先摸透了尹哭的SM癖好,「林仙兒雖已疼出了眼淚,但水汪汪的眼睛裡卻露出了一種興奮的渴求之色,眯著眼瞧著伊哭,呻吟著喘息道:「你為什麼只敢抓我的頭髮?難道我身上有刺?」這樣的眼神,這樣的話,有哪個男人能受得了?」大俠短評:林仙兒為了徵服尹哭,不惜將自己變成M屬性,與段皇爺同樣悲慘,卻樂於奉獻,「可敬」!
  • 「大俠」為什麼總是很受傷?
    霍元甲為了幫助搶回兄弟大刀王五的頭以便後期好進行安葬不惜帶著人和朝廷的人火拼,最後給自己的大哥留的了全屍但卻因此得罪了善撲營的鷹四,這也為霍家以後慘遭滅門的命運留下了伏筆。 這鷹四曾經是武林中鷹爪門的人,過去因為作惡多端就曾經被霍元甲的父親收拾過。此時的鷹四已經成為了朝廷的鷹犬,於是便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職務四處報復霍元甲。
  • 當浮一大白,金庸小說中那些大俠喝酒從不找錢,難道不怕給少了?
    而在金庸小說中,大俠也往往喜歡飲酒作樂,可是,這些大俠喝酒歸去常常是丟下一塊銀子走人,他們不怕給少了? 江湖中人最講究臉面。事實上,武林大俠喝酒從不找錢,最簡單的理由便是為了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