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曝光是我們在風光攝影中經常會用到的一種技法,可以拍出絲滑的水面浮雲,車燈拖拽的軌跡等,但它也有弊端,過長的曝光時間會讓畫面中過亮的局部曝光過度,對拍攝環境和器材要求也很高,不能有大風,三腳架得好。而且有時急急忙忙的也沒時間做長曝。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上延時+堆棧的方法了。
▼夜景降噪8張堆棧合成
▼星軌200張堆棧合成
▼車流8張堆棧合成
什麼是堆棧?
堆棧是攝影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堆棧」就是將同一機位拍攝的同一場景的多張照片,按照一定的算法堆疊在一起合成一張照片,從而獲得降噪、去除雜物、模擬慢門以及不同時段景色的融合等效果。
堆棧的優勢
堆棧在攝影中的應用是對照相器材的擴展,它大大突破了相機硬體使用的局限,可以說是許多風光攝影和星空攝影達人的「殺手鐧」。堆棧的方法是通過延時拍攝和後期計算實現的,這一方式打破了拍攝時光線、環境、器材的諸多限制,而且獲得的結果也大大優於甚至超過傳統單張畫面的拍攝結果。
如何做堆棧?
器材準備
相機、手機、無人機等都可以做堆棧,要做堆棧首先需要在固定位置拍攝多張照片,相機和手機拍攝的話,就需要三腳架或雲臺。無人機的話最好是無風的天氣下拍攝。
延時攝影
因為要拍攝多張照片,後期進行堆棧,所以最好是固定在一個位置,進行延時攝影。現在的相機、手機、無人機都可以輕鬆實現機內自動定時拍攝。定時拍攝間隔時間根據不同的場景,可以設置不同。
▼夜景航拍降噪4張堆棧合成
間隔拍攝時需要確定幾個參數,分別是拍攝間隔、拍攝次數、每次拍攝張數和開始拍攝時間。
如拍攝常見的車流、水流、海浪,這種變化速度很快,要表現連續性,間隔時間不能太長,2s-3s為宜;
拍攝日出日落,變化比較緩慢的,以5-10s為宜;
拍攝晴朗天空的雲湧,這裡變化緩慢的,可以選擇15s-30s一次;
拍攝降噪的話,正常拍攝5-10張即可,間隔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夜晚車流6張堆棧合成
後期處理
堆棧模式裡面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有平均值、中間值、最大值。
平均值:所有非透明像素的平均通道值渲染,簡單來說就是模擬長曝光,例如下圖所用的就是平均值堆棧,堆棧後可以有效降低噪點,提升畫質,另外還能帶來長爆的效果,多用於拍攝有水面、流動的雲彩這樣的照片。
▼晚霞雲彩16張平均值堆棧合成
中間值:所有非透明像素的中間通道值,對減少雜色和從圖像中移去不需要的內容很有效果。多用來降噪,或者「廣場去人」這種照片。
▼夜景16張中間值堆棧合成
最大值:所有非透明像素的最大通道值。一般用於星空、星軌、車流軌跡、夏日螢火蟲的後期,將最亮的點進行疊加。
▼夜晚車流8張最大值堆棧合成
堆棧是獲得清晰、高畫質照片的主要途徑,同時堆棧很親民,不會消耗大量的金錢,被攝影師應用在星空、雲霧、流水、車流等不同場景。
PS後期技巧
準備好前期拍攝的多張照片,這裡我們用大疆的入門無人機mavic mini拍攝的一組夜晚照片為例。
打開PS,點擊文件——腳本——將文件載入堆棧
因為是無人機拍攝的,難免會受環境影響有抖動,所以這裡要勾上"嘗試自動對齊源圖像"和「載入圖層後創建智能對象」。(如果是相機用腳架穩定無抖動,就不用勾選,節省時間而且效果還好。)
堆棧的過程非常吃機器配置,如果選擇了嘗試自動對齊源圖像,圖片數量又多的話,往往需要幾個小時,不要著急關閉或取消,耐心等待一會兒。
堆棧完成後會得到這個邊角有損的圖像(這就是載入的素材的抖動量)
將不需要的白邊拆切掉,注意比例尺寸,這個時候其實還看不出堆棧的效果,下面一步就是最神奇的地方了。
點擊圖層—智能對象—堆棧模式,還記得我們之前說的堆棧模式最常用的平均值、中間值和最大值嗎?堆棧車流用的就是最大值。
堆棧完成的圖片還可以進行再次後期處理,堆棧後的圖片後期調整空間要大很多,特別是暗部噪點也小很多,調色和修改後完成最終車流圖片。
對高光和陰影再次進行調整,最後做一次銳化就大功告成了。
不同張數的堆棧得到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
當然堆棧的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有時太多張數的堆棧得到的畫面反而會比較雜亂。
▼夜晚降噪8張平均值堆棧合成
▼夜晚流雲8張平均值堆棧合成
▼星軌12張最大值堆棧合成
▼夜晚流雲8張平均值堆棧合成
▼夜晚航拍6張最大值堆棧合成
▼夜晚車流16張最大值堆棧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