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一直自嘲是"吃貨的民族"。在中國,人們看到不熟悉的生物,第一反應不是要離遠點或者請教別人這個東西危不危險,而是"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麼吃"這靈魂三連問。在前段時間,大家固守家中百無聊賴的同時,還人人都變身為"中華小當家",不斷的鑽研廚藝、研究新菜式。
如果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屬性的話,那我們華夏民族與生俱來的天賦技能莫過於種菜、吃貨這兩項了!可以說,在地球範圍內,連中國人都沒有辦法變美味的東西,別的民族對那些東西肯定也是沒有辦法的。不過雖然中國人以"吃"聞名,但有一樣東西卻是連中國人都不吃的,那就是貓肉。
中國人的"吃"名遠播
我國的飲食文化自古以來就十分的博大精深,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特點,我國的美食也是風貌各異。總的來說,我國分為八大菜系,這八大菜系之中有粗有細,既有濃湯厚醬的衝擊,也有精工慢燉的細緻,大致是"北鹹南甜西辣東酸"的基本格局。很多原本其貌不揚的食材,一旦經過了中餐大廚的加工,立馬就會煥發出不一樣的可能性。更為難得的是,中餐之中對於食材的講究不是那麼嚴格,品質優良的食材固然會令美食更添風味,但即便是最家常的食材,在中餐的體系之下,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我國人民對於"吃"的講究是毋須贅言的,但真正讓中國人"吃"名遠播的卻是現在宵夜攤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小龍蝦。原本中國的河湖之中是沒有小龍蝦這一品種的,小龍蝦的故鄉遠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洲。在北美洲,小龍蝦是河湖一霸,侵佔了無數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是令北美諸國十分頭疼的一個難題。
在小龍蝦初初登陸我國的時候,很多人都擔心它會不會破壞現有的生態平衡,造成新一輪的物種入侵,但這種擔憂很快就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原來,在北美興風作浪的小龍蝦,因為太過於好吃,而被我國人民吃到了靠著養殖為生的地步,中國人的"吃貨之名"也就此一戰成名,威震海內外。
由此可見,我國人民真的十分擅長變廢為寶,將各種不可能變為美味!
不吃貓肉的最大原因
貓不是我國的本土生物,關於貓是何時出現在我國的,流傳最為普遍的一種說法是:"貓咪是隨著西漢時的絲綢之路,在我國落戶的"。根據《禮記》中"貓,食田鼠也"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最開始的時候,貓被人們所飼養的目的在於保護農田、捕食老鼠。雖然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但僅憑著一條理由就不吃貓肉,那未免太過牽強。
事實上,我們的祖先以及今人們之所以不喜歡吃貓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貓肉真的不好吃!我們都知道,古代做飯時用的調料並不像今天這麼多,所以一些食物如果具有很強烈的味道,那人們大多會放棄食用它。根據《本草綱目》中的記載,我們能得出"貓肉很酸"的結論,而《本草綱目》對於這一點的表達更是毫不含蓄,直言說到"貓肉不佳,故用者稀"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貓肉不被人們食用,主要原因在於其過酸、難吃。這一點事實上,也是眾所周知的。
內裡玄機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從古至今,貓在我國一直都具有神秘色彩,民間還一直有"貓有五福"的傳說,再加之貓可以守護農田,所以其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具有神靈的色彩。有了這一層緣故之後,人們自然不再喜食貓肉了。
除此之外,貓是雜食性動物,多以老鼠為食。老鼠生活在幽暗骯髒的地方,那麼以鼠為食的貓身上自然也帶有很多病菌,在古代消毒技術不發達的時候,那些病菌可能是會致命的!這也是貓肉為什麼不被大眾所喜歡的原因之一。
從不吃貓肉這一點其實可以看出,我國人民自稱為"吃貨",其實大多是自我玩梗,而不是真的認同自己就是"吃貨"。不過話說回來,貓貓那麼可愛,不吃貓貓當然最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