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電視劇《大俠霍元甲》
1983年香港電視劇《霍元甲》風靡內地,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更是廣為傳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自此之後,各類有關霍元甲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近日趙文卓、釋小龍等人主演的《大俠霍元甲》正在央視八套熱播,再次掀起了一陣「愛國旋風」......
霍元甲
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七(1869年1月19日)霍元甲出生在直隸靜海縣小南河村,在這個名喚「靜海老東鄉」的小村落,曾流傳著一段民謠:「有女不嫁老東鄉,喝苦水,吃菜糠,賣兒賣女餓死娘。」可見這個村子是比較貧窮的。而霍元甲的家境也不像影視作品中所展示的那般殷實。霍家沒開過鏢局,也不是大藥材商。霍元甲的父親霍恩第曾做過鏢師,而霍元甲也只是給藥棧幫過忙僅此而已。
霍元甲在家族中排行老四,故人稱霍老四。他心地善良、膽大心雄、性格耿直,只是身體並不是很強壯,所以父親霍恩第起初並沒有把家傳的迷蹤拳傳授給他。父親不教自己,霍元甲只得從旁觀察私下苦練。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霍恩第就發現了兒子「偷師」的事,霍元甲隨即向父親保證練拳只為強身健體,絕不逞兇鬥狠,做出有辱家門之事。父親見兒子執意練武便準許霍元甲與哥哥們一同練習拳術。霍元甲天資聰穎領悟力強再加上勤學苦練,體力與技藝很快便超過兩個哥哥,並在24歲那年在一次比武中為兩位兄長「報仇雪恨」。
少年英雄習武刻苦固然是完成了霍元甲心中的理想,但身體偏弱的他練習氣功乃至「走火入魔」卻也為他日後去世埋下了禍根......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霍元甲背井離鄉來到天津一家腳行打工,天長日久發現這個行當黑幕重重,正當他萌生退意時又被老闆陷害身陷囹圄,此時霍元甲一生的貴人出現了......
上海虹口農勁蓀銅像
農勁蓀,官宦子弟出身,曾留學日本並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加入了同盟會。後來,他受孫中山指派來到天津開設懷慶藥棧,以採購藥材為名,暗中結交武林英豪與愛國志士,為革命積蓄力量。
農勁蓀對霍元甲早有耳聞,此刻見他處境艱難便運用自己的人脈與資金為霍元甲解圍。二人促膝長談志趣相投遂結為好友。霍元甲也告別腳行來到懷慶藥棧,此間他結識了革命領袖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人。受到新思想影響的他決定打破「不收外姓徒弟」的傳統門派觀念,招收了一批徒弟。
1972年李小龍主演電影《精武門》中的經典鏡頭
說到霍元甲的徒弟,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陳真。陳真的影視形象最早出現在1972年國際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影片中李小龍塑造了一個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英雄形象。遺憾的是陳真只不過是編劇倪匡虛構的人物形象,不過在陳真的身上卻能找到四個歷史原型的影子:
1、得意弟子劉振聲,霍元甲的第一個外姓徒弟,綽號「閃電手飛燕子劉」「鐵胳膊劉」
2、革命領袖陳其美,蔣介石的結拜兄弟,辛亥革命元勳
3、同盟會員陳公哲
4、同盟會員陳鐵生
可以說熒幕上的陳真是集「劉振聲的徒弟身份、陳其美的擔當精神、陳公哲與陳鐵生的高超武藝」於一身而創作出的經典形象。
要說在眾多影視作品中最令人熱血沸騰的莫過於霍元甲在擂臺上連挫各國大力士揚我國威的畫面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霍元甲僅有過兩次打擂經歷,且都是不戰而勝。
第一次發生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個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人在天津戲院張貼廣告揚言「打遍中國無敵手」。得知消息的霍元甲請農勁蓀當翻譯,二人直奔戲院,準備與俄國人一較高下。但滑稽的是,不知是因為霍元甲氣勢逼人還是由於農勁蓀巧舌如簧,這場對壘還沒有開始那個俄國人便灰溜溜的認輸登報致歉了。
革命先驅陳其美
如果說第一次打擂只是小試牛刀,那發生在宣統元年(1909年)的第二次打擂就堪稱是大陣仗了。一個叫奧皮音的英國大力士,在上海四川北路亞波羅影戲院炒作「東亞病夫無人敢來嘗試」的新聞,妄圖藉此大賺一筆。革命領袖陳其美得知消息發電報邀約霍元甲和農勁蓀來上海應戰。緊接著陳其美開始大造輿論。他在上海張園擺下擂臺,渲染霍奧兩人交手的重大意義,在報紙上刊登愛國廣告,廣告中的霍元甲說:「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就在輿論紛紛關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奧皮音宣布退出,霍元甲再度不戰而勝。不戰而屈人之兵,霍元甲無疑是最大的贏家,由於奧皮音退賽,主辦方便安排觀眾與霍元甲以武會友,原本的民族榮譽之戰也變成了集體大聯歡。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奧皮音退賽了呢?
首先,當然要歸功於陳其美的一系列宣傳鼓動,大造輿論使得奧皮音心生畏懼。更重要的是,據當時為這場打擂擔任翻譯的陳公哲後來回憶:「奧皮音初來中國,不曉國人拳術比賽方法,只取西洋拳術比賽規則,手戴皮套,只擊腰圍上部,不許足踢。霍元甲則以中國擂臺打鬥方法,手足並用,無所限制,如有死傷,各安天命。彼此協商,未能獲得協議」。也就是說奧皮音是個拳擊手,而霍元甲是散打王,如果比試起來在規則上雙發無法協調一致,況且中國比武講究「生死各安天命」,奧皮音來到中國原本就是一個走穴演出打把勢賣藝的,怎會豁出性命,籤下「生死狀」呢?
緊接著,同盟會趁熱打鐵在上海閘北成立了「精武體操會」,孫中山任名譽會長,農勁蓀任會長,霍元甲為技擊部主任。這家機構標榜尚武精神,招收年齡在12到35歲的健康男子,學費為兩塊銀元。第二年,即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批准這家機構正式成立。精武會首批招收了73名學員,這些人經過訓練成為了後來辛亥革命的骨幹力量。
位於天津小南河的霍元甲墓
就在精武會成立七十多天後,年僅42歲的霍元甲突然去世。長期以來,對於霍元甲的死因無論是小說影視還是歷史檔案都將矛頭直指日本人。其中李小龍所主演的電影《精武門》整個故事就是圍繞陳真為師父霍元甲報仇展開的。
據上海精武體操會檔案史料《精武本記》記載:「力士歿之翌晨,秋醫(秋野)鼠竄歸窟,力士門弟子大疑,檢力士日服之餘藥,付公立醫院查之,醫院曰 此慢性爛肺藥也......自應邀抵滬至被日本人所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直到霍元甲死去的第二天,給他治病的秋野不見蹤影,弟子們心生疑惑,把霍元甲吃剩下的藥拿到公立醫院化驗,醫生說這是慢性爛肺藥,判斷是日本人下毒。至於殺人動機則是,霍元甲與徒弟劉振聲到日本武館切磋武藝,霍元甲一招制敵,不但將這個日本人推倒還把他的右手弄骨折了。由此日本人心生怨恨,以幫助霍元甲治療咳嗽為由介紹他前往日本醫院......
由於近代史上中日糾葛不斷,這種「毒死說」被廣泛認可。但質疑者們則認為,這是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描寫傳奇英雄死亡的「慣用套路」,簡單而又悲情。因此這個說法看似合理,其實很容易以訛傳訛,不足為信。
持「病死說」的人認為,霍元甲並非是日本人害死,而是因病而死。曾參與操辦精武會的陳公哲在其書《精武會50年》寫道:
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時,時發時愈。日人有賣仁丹藥物者,時到旅邸,出藥示霍,謂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購服之後,病轉加劇。霍先生得病之由,謂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曾因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自遷之王家宅後,霍先生病轉加劇,由眾人送至新閘路中國紅十字會醫院醫治兩星期,即行病逝。眾人為之辦殮,移厝於河北會館。越一年運柩北返。
這段材料肯定了霍元甲服用日本藥物後病情加重,但沒有說是日本人下毒,最多算是用藥不當。陳公哲同時指出,霍元甲自小身體羸弱加之幼年練習氣功不得其法損傷了肺部,最終因肺病不治身亡。陳公哲是邀請霍元甲來上海打擂的主要發起人和翻譯,二人私交甚篤,因而陳公哲的敘述應該是十分可信的。
不論是被毒殺或是病死,可以確認的一點是雖然身為萬人敬仰的一代大俠,但霍元甲的身體並不好,需要長期服藥。這樣一來就給了別有用心者可乘之機。
霍元甲英年早逝,但他所創辦的精武會為辛亥革命培育了力量,他所提倡的「精武精神」時至今日仍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自立自強......
從霍元甲到李小龍,他們刻苦習武成為各自時代國人的精神支柱。但凡事不可「過分」,我們應該學會善待自己,人不是機器,物極必反,處事切莫執迷......
參考書目:
唐博《清案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