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不是同學提醒我,我都忘記自己以前還做影評,一年中電影看了一大票影評反而是一篇沒有,想起來自己也覺得慚愧,簡直墮落到極點,不務正業到了極點。。。好吧,自我反省就到這裡啦,多說無益,不過我保證借著今年暑期檔大片雲集的機會重返影評老本行(真的不騙你,持續更新)。
先來說說今天我們要聊的電影吧。異星覺醒,聽上去俗到姥姥家了對不對,對!異星加覺醒,是不是有《異星戰場》加《原力覺醒》的感覺,是不是仿佛一部借用好萊塢大片名字雜糅起來的高端B級片?其實還真的不是。名字奇葩不是製作方的錯,這鍋還得咱們國內引進部門背,其實本片的英文名叫LIFE——生命,是不是這麼就感覺高端多了呢。科幻背景下隱藏哲學思考,這不就好多了。然而咱們國內的引進部門從來就不是吃乾飯的,名字起的難聽也是有道理的,這還跟今天這部電影自身有關,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我給大家細細分析。
首先咱們來聊聊這部電影的製作方Sony Pictures——索尼影業,也就是大法。近年來Sony的標誌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電影的片頭,大片有《超凡蜘蛛俠》系列,《007》,去年的《太空旅客》,小眾電影也有《全面回憶》《生化危機:詛咒》《極樂世界》。往往,大法影業的標誌後面還會跟上一個哥倫比亞影業的經典logo,這是因為大法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收購了哥倫比亞影業的母公司,因此才會擁有《超凡蜘蛛俠》的製作權,除此之外,大法還收購了米高梅,一度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公司,這裡就不再贅述。說這些跟今天的電影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不知道有沒有善於總結的小夥伴仔細研究過大法的電影風格,尤其是近兩年掛上Sony logo的電影。大法通常不會去製作那種超級龐大的大片系列,而是時不時推出一些精緻清新的小眾科幻電影,特別是近年來,喜歡在電影中融入一些人文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去年「大表姐」主演的《Passengers》。大法的電影在敘事結構和畫面效果上都十分的有特點。索尼影業的科幻電影通常不會著手宏偉的世界觀而是仔細雕琢一個小故事,這樣的好處是演員們可以盡情發揮演技,豐富表演,然而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精緻有餘氣勢不足。畫面效果上,大法的科幻片不是科幻朋克風格就是反烏託邦亦或者「小清新科幻」。如果說工業光魔擅長《變形金剛》《星球大戰》這樣的大場面重金屬科幻,維塔工作室擅長《指環王》這種厚重魔幻片,那麼SonyPictures就是科幻片行業一股清流。當你看見電影中充斥著藍色的電流,銀色或是白色的美麗金屬,明顯冷色調的畫面,那這電影八成是大法做的。從特效上看,今天的《異星覺醒》就是這樣一部典型的大法電影。藍色的全息影像,深藍色的地球,空間站裡幽藍幽藍的環境,明顯的大法風格。然而有一點不同的是,同樣是發生在寂靜的宇宙,有限空間的宇宙飛船裡,《異星覺醒》相比《太空旅客》顯得更加穩重,除了強加的全息影像顯示技術,整部電影十分還原現實的空間站,更加現實。脫離了大法以往那種把電影畫面設計得像遊戲的風格。剛開片電影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畢竟,《異星覺醒》是打著外星生命旗號上映的電影,那麼對於特效黨而言片中的外星人設計就是亮點了。然而本片對外星人形象的塑造卻有那麼一點的讓人小失望。大法的CG技術不用說,夠逼真了已經,然而後期電影中外星人的奇葩造型真的有點俗套,《獨立日》加《異形》的設計風格讓人提不起精神,缺乏想像力。總結一下《異星覺醒》的畫面呢其實沒啥好說的,特效泛濫的今天已經沒有特效好不好可言了,整體來說這部電影的畫面水準是達標的,冷色調,小清新,典型的大法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並沒有發行3D IMAX版本,這是明智的,因為不是所有科幻片都得畫蛇添足一般玩個3D。
電影中的演員表演是這部電影的最大亮點。人類主演就6個人,這6個演員中只有那個「死侍」瑞安·雷諾茲我眼熟。後來我才知道,其實這6個演員個個都演過大片。除「死侍」外,男主角傑克·吉倫哈爾是《波斯王子:時之刃》的主演,女主角麗貝卡·弗格森曾出演《碟中諜5》湯女郎,《金剛狼2》真田廣之……演員雖然都不是那種耳熟能詳的超級大腕,但幸運的是,他們並沒有毀了這部小眾驚悚科幻片。影片劇情簡單,無非是《異形》那種逃避恐怖外星人的流程,但是演員的表演讓這部電影更加讓人提心弔膽,成為名副其實的「驚悚電影」。「死侍」扮演的太空修理工大義凜然拯救同伴,緊張的與未知生命搏鬥那一段真真切切能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物的絕望緊張,和殊死一搏的決絕,壓抑的氣氛讓觀眾一起跟著戰戰兢兢。本片主打外星生命的智慧,但是其實這恰恰是本片的敗筆。因為電影中的外星人根本不智慧,航天員們用手就能擰開各種閥門,而聰明的外星人居然看不明白,電影中的人類設計陷阱引誘外星人,而外星人居然就這麼不爭氣的,毫無懸念的上當了,這一點甚至不如《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要說整體的感覺,這部電影不像是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思考挖掘而披著驚悚電影的外衣,而是借用「Life」,稍稍點題,引人眼球的驚悚片。所以觀眾們會發現,這部電影看上去其實就是在翻拍1979年的《異形》,或者是低配版的《普羅米修斯》。電影中的「異形」真的毫無高智商可言,但是影片確實是非常成功的渲染出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以外星人追捕人類妄圖進入大氣層這一主要劇情展開,電影非常成功的讓觀眾沉浸在一種「老鷹捉小雞」式的緊張乏味中。因此觀眾們可以跟著電影中的主角們一起提心弔膽,一起充滿絕望。由於影片那種先天的「幽閉恐懼」的狹小空間站環境,在電影院的黑暗環境下驚悚效果會比《普羅米修斯》更好,因此推薦大家去看影院版。
這部《異星覺醒》主打驚悚與對生命的思考,乍一看與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又是截然不同的。普羅米修斯雖然減少了許多驚悚戲,但是對「造物主」這個概念的思考卻是非常非常深刻的(雖然劇中比較隱晦)。然而《異星覺醒》的「智慧」「生命」這些概念卻在劇中不太清晰,只有在劇中那個垂死的科學家口中我們才能聽見一句「卡爾文(外星人)只是想活下去。」以此對電影的意向窺探一二。該片的創意來自於NASA在2015年發現火星有水的新聞,因此創作者腦洞大開創作了這一略帶悲觀色彩的科幻電影。電影的感情基調十分悲觀,結局跟我猜到的一模一樣(你們也能猜到,我不劇透),導演大概覺得若是人類繼續孜孜不倦的在外太空找尋生命,那麼一定會落得個被完虐的下場吧。因此導演所描繪的是一個無論在體質還是智商上都超越人類的完美生命體。然而就像我之前說的一樣,外星人確實很強壯,然而智商真的很一般,甚至不能稱得上狡猾。電影對「生命」這一概念的闡述顯得十分羸弱,我想這也是我之前說的,電影譯製人員決定給本片命名《異星覺醒》的原因吧,因為本片並非英文名「Life」那樣高端而充滿哲思,而是簡簡單單一部刺激觀眾感官的驚悚科幻片。
要說的其實還有很多,說不完了(確實我打字累了)總結一下就是:電影不錯,給觀眾強大的代入感,緊張刺激,但是內涵不足。或許你會很感興趣,或許你覺得一文不值,又或者,你應該走進電影院親自瞧一瞧這一部《異星覺醒》。
對了,說到驚悚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的續集《異形:契約》也要上映了(我反正被劇透了,氣得要命),記得關注,屆時我也會帶來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