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崇尚禮儀、重視人情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勤儉節約、反對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今年以來,海東市民和縣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行動,引導全縣各族人民摒棄陋習陋規,樹立新風正氣,「移出」了新時代新農村的文明新鄉風。
節儉紅白事簡辦成新風
近日,記者來到民和縣峽門鎮峽門村羅開社白才旦家,一家4口人圍坐在烤箱旁,喝著熬茶拉家常、聊閒話。就在幾天前,白才旦的兒子白才秀剛舉行完婚禮。
白才旦是峽門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果來一次大操大辦的結婚宴,毫無疑問,一時風光之後將給家庭帶來的是債臺高築。
在村裡倡導的文明新鄉風感染下,白才旦一家人摒棄人情陋習,不請婚慶司儀,節儉辦婚宴,駐村「第一書記」親自主持婚禮,既保持了藏族婚禮傳統習俗,又摒棄了鋪張攀比的大操大辦,整個婚宴顯得節儉而新穎。
白才旦說,兒子的婚宴酒席,平均下來五六百元,要是在攀比之風下,一桌酒席不會低於800元,如果再為了要面子邀請婚慶公司,那這個婚宴開支遠不止於8000元這樣一個數字。
在移風易俗行動中,黨員、村幹部充分發揮帶頭作用,率先做文明新鄉風的倡導者、實踐者。峽門村村主任田子明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據田子明介紹,今年6月份,村裡正籌備成立紅白理事會的事兒,6月24日恰逢其次子的滿月時間,按照幾年前的習俗,這個滿月宴還得紅紅火火的操辦。但今年村裡正在大力倡導推行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鄉風行動,田子明作為村幹部、支部黨員、村紅白理事會成員,他和家人商量後就沒操辦孩子的滿月宴。一家人在自己家裡做了幾個菜,簡單地慶賀了一下。
峽門村的紅白事節儉辦並非個例,這樣的文明新鄉風已經在青海東部門戶這片土地上悄然興起,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當日,記者在川口鎮採訪時,與南莊子村73歲的杜蘭英老人聊起如何過壽宴的話題,老人家說,她拒絕兒女們為她操辦73歲的壽宴,杜蘭英老人給出的拒絕理由也很簡單,反對大操大辦,鋪張攀比,到時候一家人圍坐家裡拉拉家常,簡單吃頓團圓飯就好了。
為樹立文明新鄉風,今年4月份,民和縣印發了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提出到2019年全縣所有村普遍建立紅白理事會,完善村規民約,遏制農村陳規陋習蔓延勢頭,到2020年實現農村移風易俗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協調發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事的社會新風尚基本形成,並逐漸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目前,民和各鄉村紅白理事會相繼成立或正在籌備成立,新時代下的文明新鄉風正在全縣悄然興起。
扶志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民和縣是國定貧困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2015年確定125個貧困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06萬戶4.22萬人。
面對如此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民和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要求,加強貧困群眾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提振精神,轉變觀念,摒棄「等靠要」陋習,樹立「窮而不畏、窮而不等、窮而不靠」的脫貧攻堅新風氣,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摘去貧困帽子,過上幸福生活。
當記者來到峽門鎮峽門村時,村民張文祥老人穿著高腰雨靴,披著棉襖,在雪後泥濘的路邊放牛,據老人介紹,他的老伴兒也沒閒著,和村上的幾個人一起結伴到新民鄉公巴臺栽樹掙錢去了。
作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以來,張文祥一家享受了低保政策、實施了危舊房改造,還在產業扶貧政策扶持下,修建了家庭牧場,餵養的一頭牛已經產下1頭犢牛,再過幾個月就出欄了。
按理說,在國家扶貧政策下,老兩口的基本生活已經有了保障。但勤勞了一輩子的老兩口從未清閒過,他們勤勤懇懇耕耘著家裡的幾畝土地,農閒時節張文祥的老伴兒還走出家門就近找些活做,為家裡添補一些收入。
張文祥老人說:「現在國家政策對老百姓這麼好,蓋房、修路、建羊棚、發低保……啥都替我們想到了,現在雖然我們年齡大了,但身體還硬朗著,還能做一些體力活兒,過上好日子,單憑國家政策還不夠,還要自身多努力。」
隆治鄉橋頭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英枝家是一個殘疾家庭,丈夫多年前患有嚴重的類風溼關節炎,已經喪失勞動能力,一個女兒上高中,一家人的生活有多困難,不言而喻。
儘管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下,李英枝一家人被全部納入了低保兜底政策範疇,但李英枝夫婦從未摒棄勤勞之風,在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她幹起了護林員和保潔員,患病的丈夫也到該村的向日葵基地做看護工,一年下來,勞務費加上低保金也有幾萬餘元的收入,經濟困難也迎刃而解。而今,李英枝一家已經住上了封閉式新房,女兒也考進了大學,這個貧困殘疾家庭的生活正發生著新的變化。
暖心的扶貧政策,勤勞的打拼奮進,凝聚起全縣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截至2017年底,民和縣共有66個貧困村退出、5345戶2.28萬人脫貧。今年還將有35個貧困村退出、2677戶1.16萬人實現脫貧。
講習為文明鄉風建設再發力
正當民和縣移風易俗樹文明鄉風活動如火如荼推進之際,該縣於10月12日啟動實施的新時代農(居)民講習所創建活動,再度成為建設文明鄉風、激發「我要脫貧」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的助推劑。
「好日子是用勤勞換來的,現在國家扶貧政策這麼好,我們要拋棄等、靠、要思想,提起精神,靠勤勞雙手打拼出我們紅紅火火的新生活。」
「天價彩禮、惡風陋習、攀比歪風等,讓很多低收入家庭不堪負重,我們要破除這些陳規陋習,大力弘揚新風正氣,既充分體現傳統文化、家風傳承和感恩教育,又要勤儉節約,文明消費,樹立起文明新鄉風,做新時代的新農民。」
在每一次的講習現場,講習組成員都講得有聲有色,在場村民聽得有滋有味。
自10月12日以來,全縣這樣的講習活動已經在30個試點村(社區)全面開展,組建的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基層黨建、科普技能、文明道德、民族團結、脫貧攻堅7支講習隊伍,分赴已經揭牌開班的各個農(居)民講習所開展講習活動100餘場次,受教育人數達6000多人次,從12月份開始將在312個村15個社區全面鋪開。
這種接地氣的講習活動,贏得了群眾積極反響。川口鎮東大街社區居民鄧長花在聽完道德模範宣講後表示,學習榜樣,做一個有孝心、有愛心、有道德的人。北山鄉莊子溝村村民李生國聽完講習課堂後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為年輕人,思想上更要跟得上時代,不等不靠,在黨的好政策下走上勤勞脫貧、勤勞致富的路子。
為確保講習活動更接地氣、富有成效,講習活動中,民和縣各鄉鎮講習組針對農民所需,直擊農民所盼,聚焦「扶智扶志」,用大白話宣講好黨的政策、傳播好黨的聲音、弘揚好新風正氣,使廣大貧困群眾真正從思想上振興、從精神上脫貧,為推動十九大精神、精準扶貧政策、鄉村振興戰略、 「一優兩高」戰略部署在民和大地深耕開花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