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才:守島衛國,三十二年向海生

2021-01-12 環球網

自1986年起,他與妻子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守衛孤島整整32年。他們每天護衛國旗,莊嚴敬禮。那輪朝陽,早已習慣與孤島上的這面旗幟牽手。

7月27日,他在執勤期間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8歲。

作為一個普通人,他的離去,沒有帶走一片朝霞一朵浪花;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為國守島人,他的事跡和精神感動了中華大地。

他,就是全國時代楷模、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王繼才。

迎著朝陽,五星紅旗在開山島升起。海風呼嘯,國旗獵獵飄揚。

新來的哨兵對著徐徐升起的國旗立正、敬禮。32年來,這面國旗第一次沒有由王繼才升起。哨兵說,王繼才一定也在遠遠凝望著國旗,「他沒有走遠,不會走遠。」

開山島。資料圖片

把時間向前數32年,不論風雨雷電,王繼才都和妻子王仕花一起,護送國旗走過208級臺階,迎著東方的魚肚白,揮舞手臂、徐徐升旗,立正肅穆、莊嚴敬禮。那輪朝陽,早已習慣與小小孤島上的這面旗幟牽手。

漁民遠行回家,也習慣性地抬起頭,看見島上的國旗,就知道家已不遠,漁民們說,「心裡有了依靠,踏實了。」

可這樣的時間走過32年後,王繼才,卻無法再撫摸這面五星紅旗。

7月27日,全國「時代楷模」、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王繼才在執勤期間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8歲。32年未換崗的哨所,進行了第一次換崗。

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作為一個普通人,老王的離去,沒有帶走一片朝霞一朵浪花;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為國守島人,他的離去感動了中華大地。

來到連雲港,聽說去開山島,漁民拋下家裡事就往海邊趕;聽說要採訪王仕花,人們七嘴八舌有誇不完的話……到目前為止,在當地媒體製作悼念和學習王繼才的新媒體產品上,「接替老王升旗的人」已經有36萬多,還有36萬多網友「爭做新時代奮鬥者」。大家留言,「每個人都會老去,但精神和榜樣是永遠存在的」「有些人我們從未聽說過,但是在聽聞他逝世的時候會不由得充滿敬意,他們才是真正的時代明星」……

王繼才是個再平凡不過的人,但他並不平庸,他將孤獨、枯燥、清苦的日子,過出了價值。他忠於信仰、不忘初心,譜就了壯麗的人生篇章。

王繼才在開山島上眺望遠方。韓瑜慶 攝

(一)

長期與世隔絕,孤獨煎熬卻不忘播撒希望

「樹木、花朵都代表希望,後來人再上島,就不會這麼孤單了」

石多泥土少,颱風時常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

北緯3431′,東經11952′,距離連雲港灌雲縣燕尾港12海裡,海面突兀地聳立著一座灰色小島——開山島。這個僅有0.013平方公裡的孤島,是黃海前哨,不能無人值守,1985年部隊撤編後設立民兵哨所。1986年7月,王繼才夫婦成為開山島的第五批守島人。前四批人員,都因環境惡劣、生活寂寞而相繼離開,其中守島時間最長的也只有13天。

俯瞰開山島。韓瑜慶 攝

原來,島上只有幾排空蕩蕩的營房、滿山的怪石、陡峭的懸崖、呼嘯的海風。

夏天,太陽曬得人能脫層皮;冬天,海風吹得人難以忍受。

「登島前,我曾設想了一萬種島上的惡劣情況,可真的待在這裡1天,就受不了了。」這陣子在島上待過一個晝夜的工作人員搖搖頭說,「溼熱、風大、水少、蚊蟲多……」

1986年,王繼才瞞著家人獨自上了島。第一晚,王繼才害怕,一宿沒敢合眼,煤油燈也亮了一夜。「就盼著天亮,第二天只要有船來,我就走。」從那天起,王繼才害怕就喝酒,感到孤獨就抽菸。很快,他抽完了帶上島的30盒煙、喝完了30瓶白酒,甚至「看到老鼠都感到親切」。

王繼才獨自守島48天後,王仕花決定辭職上島。回憶起島上第一晚,王仕花仍微微有些顫抖,「海風扯著嗓子往屋裡鑽,屋外似乎滿是老鼠、蛇發出的聲音……我特別害怕,讓老王睡在靠門的地方,把門擋著,我蜷縮在最裡頭……那一夜,太黑太黑,太漫長太漫長了。」

32年來,夫婦倆每天都在重複「那一晚」。他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留在了這座孤絕的小島。王繼才說,「祖國的海島,你不守,我不守,誰來守?」

「前20年,伴著我們的只有煤油燈、煤炭爐、收音機……其中的滋味,別人沒法知道,我也沒法描述。」王仕花說。光收音機,他們就聽壞了20臺,煤油燈用壞了10多盞。

與孤獨做伴,他們並沒有消沉。日復一日,夫妻倆以島為家,升旗、巡島、觀天象、護航標、寫日誌,從未間斷,出色完成戰備值勤任務。島上至今留存著多面被風雨撕扯過的國旗、40多本海防日誌。

開山島上的每一塊礁石,都留下了王繼才和王仕花難忘的足跡。資料圖片

老王總琢磨:如何讓後來人不再像他們這樣孤獨?

在滿是石頭的島上種樹、種花,讓這個「家」變綠、變溫馨、變熱鬧,是老王想出的辦法:「樹木、花朵都代表希望,後來人再上島,就不會這麼孤單了。」

他託漁民從岸上一點點捎來泥土,用石頭壘砌一個個小園子。第一年,栽下100多棵白楊,全死了;第二年,種下50多棵槐樹,沒有一棵活下來。

人能活下來,樹咋就不能!

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樹種子撒下去,夫婦倆從喝的水中擠出淡水,悉心澆灌下,終於長出一棵小苗……

幾十年過去。「你看,島上現在生長著數十株苦楝樹、3棵桃樹、2棵梨樹、3棵葡萄,還有柿子、草莓、菊花、牽牛花……有陰涼,有花香,還有果子招待客人。」細數著一花一木,王仕花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樹大如蓋,果實纍纍。

這座孤島,不再孤單。

王繼才和王仕花親手栽種的蔬菜豐收了。資料圖片

(二)

嘗盡窮困苦澀,面對各種誘惑仍不為所動

「別人有車有房,我守島衛國,別人傳萬貫家財,我傳精神財富」

老王臨終前的一些日子,島上的油桃熟了。

有人來到開山島,他就樂此不疲地洗上一盆。「真甜」「好吃」,聽到這,老王滿足地笑了。

「他多有成就感啊,開山島終於也能滋潤出甜味來了!」王仕花說。

開山島上沒有淡水、沒有食物。此前,斷糧斷水的日子每年都會遇到一兩回,而斷糧時間最長的一次將近20天。

那年,颱風連續颳了17天,島上糧食吃完了。無奈之下,王繼才就帶著王仕花在礁石上撿海螺充飢。那些半死不活的牡蠣,腥臭的味道實在難以下咽。等救援人員上島時,兩個人已經3天沒吃一口飯。

「度日如年,差點兒送命。」王仕花這麼描述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那些日子,語氣已然不急不慌。她的內心,不知埋藏了多少苦楚。

風雕雨塑。王冠軍 攝

「此前連隊駐守開山島時,生活物資有保障,照明、通信設施也比較健全。」馬書華曾是1978年在島上駐守的老兵,近年,他和曾經的守島老兵們一起上島,島上惡劣的基礎條件和新吐的片片生機,讓他們又心酸又驚喜。「比起我們的守島生活,王繼才夫婦要艱苦太多了。何況這樣的苦,他們吃了那麼多年!」這些退伍老兵、七尺男兒,抱著王繼才就痛哭起來。

考驗,遠不只這些。

孤懸海中的開山島,常人不願來,但卻是走私、偷渡等違法犯罪分子覬覦的「寶地」。

1999年,孫某把厚厚一沓百元大鈔放在王繼才面前,想在島上開辦賭博、色情場所。

當時,王繼才每月工資只有150元,大女兒因為家庭拮据輟學,兒子上學、蓋房子還欠了10多萬元的債務……貧窮,幾乎要擊垮這個家庭。

「打住,錢你拿走。」老王斬釘截鐵,「我不會為錢出賣良心、突破底線。」

眼見王繼才不為所動,利慾薰心的各路人用上各種手段威逼利誘,而王繼才軟硬不吃,即便被狠狠鞭打、兒子被死亡威脅,也不為所動。

苦,他已經嘗夠了。但在原則面前,他似乎又特別容易忘記苦。

「他真能忘掉這苦嗎?」記者問。

「肯定忘不掉。」王仕花不假思索,「老王渾身是病,從來捨不得看。我們吃穿都是節省又節省,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八瓣花……但窮,也要窮得有志氣啊!守國,可不能為國丟臉啊!」

人生價值,在於精神的豐富、信仰的堅定。

1987年7月,王仕花眼看就要臨產,大風突然來了,無法下島。十萬火急,老王抓起步話機聯繫鎮武裝部部長的家屬,在醫生的指導下,老王給妻子接了生。收起差點「母子不保」的悲傷,老王給兒子取名「志國」,老王說:「志字上面一個『士』,下面一個『心』,就是希望他當一名戰士,心中有祖國,立志要報國!」

其實,這些年也有不少人看中王繼才的勤勞踏實,想帶他下島「幹事業」。老王起初看著別人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也很羨慕。後來他說,「人各有志,別人有車有房,是他們的活法,我守島衛國,做一名合格的黨員、民兵,教會孩子忠誠,是我的活法。別人傳萬貫家財,我傳精神財富。」王仕花有一陣不太理解,「後來我和孩子們也慢慢認可他了。」

王繼才,就像這島上傲然生長的苦楝樹,不怕貧瘠,不懼海風,還硬是在苦澀的果子裡,生出了甘甜。

(三)

收起離合悲歡,把忠誠擔當獻給祖國海防

「守島不僅守的是我們一個家,守的是身後千家萬戶」

「要是老王在,島上來這麼多客人,他會很高興嗎?」記者問。

「肯定會。」王仕花的眼淚止不住地就來了,往事像放電影一樣,「他是最愛處朋友的熱心人,對來島上的人,他都會拿出一切招待……」

老王每次上岸,會撥通朋友們的電話,一起聊聊天。老王多年的好友、船老大包正富說,「他喜歡熱鬧,人緣好得很。」

老王還有點「小浪漫」。「夏天熱得睡不著,我們就睡在房頂上,對著天空,他教我數星星,看牛郎,說織女……偶爾老王也讓我唱歌,我就哼哼幾句《大海啊故鄉》《最浪漫的事》。唱得不好,他卻高興地鼓掌,說好聽……」沒說幾句,王仕花已經泣不成聲。

然而就是這樣的老王,離島過春節的次數屈指可數,老父、老母去世時都不在身邊,岸上孩子們的房間著火差點喪命,大女兒結婚沒能到現場……

「無論在島上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他總是樂呵呵的。」先後登島幾十次的灌雲縣電視臺記者徐雲邦回憶,「但每次提到父母和子女,他總會沉默不語,有時還背過身去,偷偷抹一把眼淚。」

「老王他面上不疼,心裡疼啊!」王仕花說。

32年間,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的人生選擇。而王繼才的選擇是,收起自己的離合悲歡,把溫情留給他人,把忠誠和擔當交給祖國。

開山島海域,礁石林立,海況複雜。過去衛星導航不發達,王繼才夫婦會在島上點上燈火,讓過往的漁船看清航道;遇到霧天,他們就用盆敲,發出響聲,讓漁船避開小島。而有漁船斷糧、斷水、發出疾病求助,他們也總是盡全力幫助。

「看到這些漂泊在外的漁民,我們總會想起自己,想起親人。幫助他們,覺得就像在為親人做事,為自己解難。」王仕花說。

在遠離大陸的島上生病,那可真是叫天天不應。22年前的一天,在島附近打海貨的潘弗榮突然腹部絞痛,疼痛難忍。王繼才見狀,邊聯繫漁船,邊跑上跑下找藥。很快,老王找來船隻把她送到衛生所。「一路上王大哥的胳膊都被抓破了,卻一直沒哼一聲。後來,我沒打麻藥就做了闌尾炎手術。手術做完,家裡人還沒趕到。」潘弗榮感慨地說,「王大哥是給我第二次生命的人。」

老王也是給這座島美麗顏色的人。「每次升起國旗,才覺得這座島是有顏色的。」老王常說,「島雖小,也是國家的領土,我要讓國旗永遠在島上高高飄揚。」可是在島上升旗,經常要面對惡劣的天氣。

王繼才夫婦在開山島舉行向國旗敬禮儀式。李響 攝

一次遇到颱風,老王怕國旗被刮跑,頂風跑到山頂將國旗抱在懷中。返回途中一腳踩空,從半山腰滾下來,摔斷兩根肋骨。王仕花趕緊衝過去,王繼才對疼痛輕描淡寫,卻咬緊牙關說:「旗幟就是陣地,人在旗幟在,旗在陣地在。」

一身鐵骨,熱血滿腔。

外面的世界飛速發展、多姿多彩,老王都看在眼裡。再回頭看看年邁的父母、年輕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他不掩飾「自己也曾動搖過」。

1995年,老王的兒子到了入學的年紀,他鼓起勇氣去辭職。彼時縣武裝部的老政委生病臥床,沒等老王開口,政委就拉住他的手說:「繼才啊,你要答應我,一定要把那個島守下去,你下島就真的找不到守島人了。」老王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後來不久,老政委就去世了。「老政委對我說的話是他的臨終遺願,他到死都不放心開山島,我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守下去,再苦再累也要守下去!」老王曾這樣回憶。

老父、老母、二舅都明白忠孝、家國的道理,支持他守島。二舅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很多戰友相比,二舅幸運地活了下來。王繼才覺得,「島上再艱難,也沒有槍林彈雨的危險,我怎麼能守不好?」

近些年,有人對他說,和平年代,守島已經「沒多大意義」,近60歲的人,也可以治治病、歇息下了。老王卻不以為然,「現在海洋安全形勢很嚴峻,居安要思危啊!」

他,深明大義。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理所應當的和平,沒有坐享其成的繁榮。正是像王繼才這樣的人默默負重前行,才讓祖國人民歲月靜好。「我慢慢明白,守島不僅守的是我們一個家,守的是身後千家萬戶。」王仕花手指前方。岸邊燈火跳動,生活寧靜安詳。

祖國、人民,將永遠銘記這些忠於祖國、奉獻祖國的人。

(四)

平凡但不平庸,普通人也能書寫壯麗篇章

「做了應該做的事,得到這麼多榮譽,以後只能再踏踏實實多做點事情」

人們說,「王繼才夫婦都是平凡的人,卻做出了崇高的事業。」

王仕花說,「小小的島上,做的每件事都是普通的事、分內的事。」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給人最多感動。

島上有78間舊營房,在烈日、海風、海浪侵蝕中,牆壁和門窗經常損壞。這時,王繼才夫婦就會尋找材料,一點點地補、一點點地修,「戰士們隨時都有可能回來,我王繼才隨時準備著向他們移交一個漂亮、完整的軍營。」

夫妻倆巡島,用一根背包帶互相栓住,防止風把人刮跑。郭丁虎 攝

2006年,開山島舊碼頭的磚石出現大面積脫落。為了節省國家經費,王繼才決定自己動手。兩個人,兩年時間,每天10多個小時。他們下海淘沙、搬石頭、和水泥、抹砂漿,很多地方修了被衝、衝了再修,碼頭被一點點重建起來。

去年,島上建了新碼頭,王繼才生怕好好的欄杆在海風侵蝕中生鏽,默默地將欄杆漆好,到現在,欄杆依舊嶄新。

……

老王沒有豐功偉績,但事業的崇高,不僅僅在於本身是否宏大壯麗,更在於不懈的堅守、付出和可貴的赤子之心。

2015年2月11日,在全國軍民迎新春茶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了王繼才,王繼才深受鼓舞。這些年來,王繼才夫婦光榮地入了黨,獲得了100多項榮譽,他們初心依舊,「做了應該做的事,得到這麼多榮譽,以後只能再踏踏實實多做點事情。」

平凡的事業、崇高的精神,總不乏後繼者。就好像那棵好不容易活過來的苦楝樹,已經撒播了無數的種子,孕育了數十棵生命。如今,在王繼才精神的感召下,9名民兵組成的隊伍上島駐守,他們分成3組,每組一周輪流執勤……兒子王志國也進入了邊防檢查站,「我一定要像父母守護開山島那樣,站好崗、守好國。」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甘於寂寞、甘於清貧、愛國奉獻、公而忘私,正是一個個像王繼才這樣的人在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大業添磚加瓦、開創未來。

「小小開山島,

黃海最前哨。

……

我為祖國守海島,

萬裏海疆春光好。

我為人民放好哨,

錦繡河山更富饒。

……」

老王,你看——朝陽又升起,國旗在飄揚。

開山島。資料圖片

守好「開山島」 成就大格局

正巖

近段時間,學習王繼才先進事跡的人們紛紛登上開山島,體悟守島不易,接受精神洗禮。網絡上,「接替老王升旗」「爭做新時代奮鬥者」的熱潮一波接一波,上百萬人接力點讚。

大家在無限緬懷王繼才的時候,也是在致敬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王繼才」,也渴望守好自己心中的「開山島」。

王繼才,代表了我們身邊千千萬萬愛國奉獻的普通人,他們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默默無聞書寫人生篇章,是國家真正的英雄。他們是忙碌在生產一線的工人,辛勤勞動,認真鑽研,保質保量完成手中的每個零件;他們是勤耕不輟的廣大農民,紮根田間地頭,用滴滴汗水換來粒粒豐收;他們是孜孜求索的科研工作者,甘於寂寞,甘坐冷板凳,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他們是無怨無悔的軍人,把自己交給國家,構築國家鋼鐵長城;他們是拼搏奮進的當代青年,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把理想和追求書寫在廣闊大地上……

追求決定境界,選擇決定人生。作為普通人生活、成長和發展的一面旗幟、一個標杆,王繼才先進事跡激勵大家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當無數人都做好手中事、守好責任田、匯聚精氣神,就能迸發出推動國家和民族進步的蓬勃力量。而國家,不會忘記這些「長期在艱苦崗位甘於奉獻的同志」。

王繼才32年堅守開山島,展示了信仰信念的偉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開山島」要去堅守。守住信仰,才不會立足不定、迷失前行方向;守住信念,才不會左右徘徊、懼怕艱難險阻。

當然,堅守的過程,難免會有「孤獨」之感、「艱辛」之苦,就如孤島上的王繼才,一生清貧、飽嘗辛酸。但他不讓精神滑坡,始終恪守忠誠、甘於奉獻,其生命雖然短暫,卻格外厚實飽滿。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這樣的人生,值得讚美,也值得追隨。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王繼才不僅是開山島的堅守者,更是在荒蕪裡播撒希望的建設者,是與各種困難作頑強鬥爭的奮鬥者。他迎難而上、擔當作為,鞏固了國土海防的安全,也收穫了精神的豐滿與充實,贏得高度認同和讚譽。奮鬥的足跡綻放出生命的光芒,為前行的人們帶來信心和力量。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開山島上的點點綠意,凝聚了王繼才三十餘載的艱苦創業、篳路藍縷。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需要更多的人以責任、堅韌、擔當去奮力開創。

茫茫大海上鮮豔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王冠軍 攝

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獨家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號「人民日報政文」(ID:rmrbzhw)

相關焦點

  • 學習雷鋒好榜樣丨「守島英雄」 王繼才
    這是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這一守就是32年妻子王仕花則陪他守了一輩子……▽點擊觀看視頻《孤島32年》2018年7月,王繼才在開山島上因突發疾病去世,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無私奉獻給國防和海防事業
  • 海島為家,孤獨為伴,他32年守島衛國感動無數國人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迎接他的將是一片廣闊的海域和枯燥單調的守島生活。最長的13天,最短的3天。這是王繼才前四任「島主」的任期,很多人抱著懷疑態度想看他到底能堅持多久,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呆就是32年。
  • 電影《守島人》再現「時代楷模」王繼才風採!
    近日,電影《守島人》演職團隊一行,在幸福藍海製片人孟慶豐與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陳力帶領下,到連雲港開山島採風。當天,影片演職人員首先到王繼才烈士墓地敬獻了鮮花,隨後乘船抵達開山島,與王仕花深入交流。他們沿著王繼才巡島的足跡,深入體驗守島生活。
  • 陳力執導電影《守島人》劉燁將再現「時代楷模」王繼才風採
    荔枝新聞訊1月5日和6日,由江蘇廣電總臺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的電影《守島人》演職團隊一行,在幸福藍海製片人孟慶豐與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陳力帶領下,到連雲港開山島採風。
  • 「人民楷模」王繼才——一輩子守著這面旗
    這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島上值守的民兵升起了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 海面很平靜。陽光穿過薄薄的海霧,照在鮮豔的國旗上,灑向守島英雄王繼才(見上圖,新華社發)的銅像——他手指著太陽升起的方向,眺望著波光粼粼的大海。 英雄,仿佛從未曾離開過。 這座面積僅有0.013平方公裡的國防戰略島,長期沒水、沒電、缺衣少食,王繼才卻整整堅守了32年。
  • 話劇《守島英雄》導演袁俊平:我就覺得這個戲不能排油膩了
    拒絕油膩,將主旋律青春化譚飛:歡迎《守島英雄》的導演袁俊平來到《四味毒叔》。袁俊平:你好,譚飛老師。譚飛:所以今天就聊聊《守島英雄》,《守島英雄》這件事聽起來很孤獨,是我們眼裡日復一日的平常生活。那麼故事性很弱,你在創作的時候就是怎麼樣去克服這一點來實現戲劇化?
  • 春秋時一小國,和魯國是兄弟之國,最終被衛國消滅!
    西周周成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於邢國,是周朝的53個姬姓封國之一,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西周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征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不過,對於周王室鎮守北疆的邢國,卻被同姓諸侯國消滅,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周王室地位在春秋時期下降的局面。
  • 電影《守島人》將在平潭開拍!
    王繼才夫婦32年無私奉獻、堅守海防前哨1985年部隊撤編後,島上設立民兵哨所,但因條件艱苦,先後上島的10多位民兵都不願長期值守。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從此與妻子以海島為家。據了解,電影《守島人》劇組集結了不少國內影視界大咖。
  • 海生-中國內地著名創作型歌手
    >海生頒獎現場海生,中國內地著名創作型歌手,歌迷公認的情歌小天王,集詞曲唱於一身,05年參加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的「亞洲藝術盛典」「獲得中國區特別獎!演藝經歷2004年 十月份參加江蘇電視臺"震撼一條龍"欄目獲"人氣之王"稱號2005年 再次參加江蘇電視臺"震撼一條龍"懷舊金曲大賽榮獲"金唱片"獎2005年 參加"亞洲青少年藝術盛典聲樂大賽
  • 電影《守島人》眾星雲集
    王繼才夫婦32年無私奉獻、堅守海防前哨1985年部隊撤編後,島上設立民兵哨所,但因條件艱苦,先後上島的10多位民兵都不願長期值守。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從此與妻子以海島為家。據了解,電影《守島人》劇組集結了不少國內影視界大咖。
  • 《守島人》音樂電視發布張紀中等創作為英雄王繼才點讚吧!
    「家就是島,島就是國,守島就是衛國」  這是王繼才從上島那一刻  從接受組織任命那一刻  鐫刻在心間的信念  為宣傳王繼才的先進事跡,展現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心繫國防、獻身國家的赤子情懷,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
  • 太行詩苑/會員作品•我為衛國戍邊英雄唱讚歌作品專輯
    王豔茹致敬英雄萬裡山河萬裡川,國門臥雪守雄關。千年華夏洪福地,豈讓蠻夷染指間。關文軍致喀喇崑崙犧牲勇士才向家中互問安,一瞥邊地起狼煙。初心守疆土,赤膽為人民。無懼阿三犯,敢教宵小淪。英靈在天上,碧血化星辰。張雲英踏莎行·歌戍邊四烈士壯美崑崙,深情國土,神州疆域由來古。兒郎熱血戍邊陲,挺身皆在巍然處。淚雨沾衣,東風染樹,鮮花撒滿歸來路。從茲爾作草青青,向春搖曳無窮數。
  • 電影《守島人》將在平潭開拍!
    王繼才夫婦32年無私奉獻、堅守海防前哨1985年部隊撤編後,島上設立民兵哨所,但因條件艱苦,先後上島的10多位民兵都不願長期值守。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從此與妻子以海島為家。據了解,電影《守島人》劇組集結了不少國內影視界大咖。
  • 《故事裡的中國》溫暖再現守島人的相伴相守
    在長山列島上,隨著一聲汽笛的轟鳴,一位守島軍人和他的未婚妻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三對相守半個多世紀的守島夫妻,通過大屏幕向兩個年輕的新人送上美好祝福。多年以前,這三對夫妻也曾帶著家人踏上這片散落在海岸線上的島嶼,鋪展開屬於他們的生活長卷,用一生相伴在上面綴著炊煙嫋嫋、細水長情。
  • 阿善和王好 V.S 海生和水晶! 大家喜歡哪一對呢?快來猜猜看,到底是哪一對會終成眷屬!
    海生的身世雖然可憐,但是在天來爸爸跟王好哥哥的照顧下,總算有個快樂的家庭!不過有一好沒兩好,王好為了弟弟處處忍讓,常常心痛到要內傷啦!王好為了讓天來爸爸開心,努力要讓海生娶到水晶,王好到底還要為海生付出多少呢?蹦蹦跳的阿善四處找龍子,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跟我們真龍子海生相遇啊?阿善和王好 V.S 海生和水晶!大家喜歡哪一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