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傳來一個好消息:
導演趙婷憑藉執導的《無依之地》,摘得威尼斯金獅獎。
趙婷的這次獲獎可以說意義非凡——
她不僅是第一個獲得金獅獎的中國女導演;
是繼張藝謀、賈樟柯之後,第三位獲得金獅獎的內地導演;
還是威尼斯電影節88年歷史中,第五位獲得最高獎項的女性導演,從此與李安一併成為紐約大學的知名華人校友……
目前,《無依之地》的爛番茄新鮮度100%,MTC評分98,人氣和口碑雙爆。
影片計劃於12月4日在北美地區上映,有望衝擊明年的奧斯卡。
對經常關注國際電影節的影迷來說,趙婷的成功其實來得並不唐突。
她十幾歲就離家去英國寄宿學校上學,之後進入美國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學習。
在投資方突然爽約、重要資料意外被盜的艱難處境下,趙婷頂著壓力拍出長片處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聚焦美國保留地居民的底層生活。
這部影片入圍美國獨立精神獎、聖丹斯電影節、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獲得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女導演獎。
也就是在拍攝處女作期間,趙婷結識了牛仔布雷迪,被他與馬匹打交道的方式所觸動,於是想要以他為主角創作一部電影,只不過當時故事梗概一直沒有敲定。
之後,趙婷得知布雷迪在一次競技比賽中遭遇意外,頭部被野馬踩踏,昏迷三天並接受了手術,植入一塊金屬板,理論上不應繼續從事牛仔競技比賽了。
但沒多久,康復後的布雷迪竟然迅速回到了馴馬場。
趙婷驚訝於他的「瘋狂」行為,也頓時有了創作的靈感。
這部電影,就是今天要和大家聊的《騎士》。
影片成本只有8萬美金,卻在當年的獨立電影圈大放異彩:
斬獲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平遙國際電影展羅伯託·羅西裡尼榮譽最佳導演,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BBC2018年度十佳影片……
《騎士》以布雷迪比賽受傷的真實經歷為靈感,講述了一個牛仔傷後重返生活的故事,片中的絕大多數演員,以自己的真實姓名出演,影片因此帶上了某種紀實色彩。
片中的布雷迪,是牛仔競技圈裡冉冉升起的新星,可惜在一次比賽中意外墜馬受傷,暫時告別了賽場。
然而,隨著傷口慢慢癒合,布雷迪發現自己離競技賽場越來越遠。
頭部損傷造成的後遺症,讓他的右手時常突然僵直,無法自如掌控韁繩,偶發的癲癇還會讓他突然嘔吐,體力也大不如前。
儘管朋友們都說,受傷對於牛仔是家常便飯,但布雷迪還是感到了這次意外對生活的衝擊。
因為沒了比賽收入,家裡瞬間入不敷出,他不得不去超市打工,家裡的馬匹也因此成為吃白食的累贅,被老爸賣掉。
布雷迪原本想要拾起本行,給馬場主馴養野馬,但試了沒幾次就因為癲癇發作暈倒在野外。
可以說,在這樣一個人人皆牛仔、處處是比賽的環境中,因傷不能騎馬的布雷迪,瞬間成為被生活拋棄的異類。
影片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去展現布雷迪的這種心理狀態。
導演最精妙的設計在於,片中讓男主逐漸情緒崩潰、迷失自我的事情,就發生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有天他在超市整理貨架,有兩個粉絲認出了他,立刻驚喜地要求跟他合影。
布雷迪習以為常地像個明星一樣,跟粉絲攀談起來。
然而,身上的超市工裝讓他感到微妙的尷尬。
粉絲問他怎麼在這裡打工,他只能硬著頭皮故作輕鬆,強調這只是臨時的工作。
實際上,這句話布雷迪已經說過不下四五遍。
但每次口頭東山再起後,他都會遭遇傷痛後遺症的打擊。
每一次看似漫不經心的回答,都是布雷迪內心對於自我認同的掙扎——牛仔就應該回到馬背上,沒有馬的牛仔,怎麼能算是騎士?
因此,布雷迪才會堅持去看望因意外而殘疾的好友,幫助他復健,希望他能重新回到馬背上;
他也會不顧醫囑,固執地去馴一匹大家都無能為力的野馬,以求找回牛仔最後的尊嚴。
而打破這尊嚴的,恰恰是那匹被他馴服的野馬「阿波羅」。
布雷迪有次發現,阿波羅居然翻越尖利的鐵絲網,奔向了野外,追上它時腿部已經受傷嚴重,無法再正常行走。
按照牛仔的規矩,布雷迪只能把它打死。但他不忍心下手,只得讓父親代勞。
聽著一記槍響,馬匹悶聲倒地,布雷迪情緒低落地回了家。
這件事讓他意識到——上帝給了每個人不同的使命,馬天生要在草原上自由奔跑,而牛仔的使命就是騎上馬背,做真正的騎士。
在接受殘酷現實和堅持騎士夢想之間,布雷迪選擇了後者。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裝備,不顧父親的反對,踏上了比賽之路。
劇情到這裡,像是已經走上了傳統西部片的套路——主角在經歷種種坎坷後,以一場至關重要的戰鬥(比賽)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結局不可避免地將以主角光環收場。
然而,《騎士》最出彩的地方,恰恰是它的反高潮——
就在布雷迪做好復出的準備時,他忽然看到了場外前來為自己加油的父親和妹妹。
望著家人的身影,再看看無法自如掌握韁繩的手,他忽然釋懷,轉身與參賽的朋友告別,走到場外與父親擁抱,放棄了比賽。
影片結尾,布雷迪再次去看望了好友,兩人重溫以前的輝煌瞬間,好友用簡單的手語告訴他——不要放棄你的夢想……
整體看來,《騎士》的故事十分簡單,講的就是一個牛仔如何在逆境中找回自我認同的心路歷程。
放棄夢想,遠比追求夢想要更加艱難。
但「放棄」對於我們來說,有時也並不意味著毀滅,而是一次給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騎士》雖然成本超低,但質量並沒有因此打折,而是生動地給觀眾構建出牛仔文化風行的南達科他州風貌。
若不是事先知曉影片導演是趙婷,你可能都不會想到,通篇充滿西部風情的《騎士》,出自一個華人導演之手。
實際上,不管是這部影片還是之前的處女作,趙婷在拍攝前都在當地進行了一系列體驗和取材,影片的攝影處處向金棕櫚名導泰倫斯·馬利克致敬,利用細膩的自然光構建一個西部世界。
《騎士》雖然改編自布雷迪的真實經歷,但趙婷還是在劇本中加入了一部分演繹,讓這個真實故事帶上了她自己的創作風格,並且極力減少對白,用影像去表達主題,達成一種全世界共通的文化交融。
某種程度上說,《騎士》充分彰顯了趙婷作為電影導演的功力。
影片在獨立電影圈的成功,無疑讓她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
這次與奧斯卡影后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合作的《無依之地》,也讓影迷更加期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雖然這部金獅獎電影暫時看不到,但我們不妨先通過《騎士》,一探導演趙婷的創作風格。
目前影片已經確定引進,相信不久後,大家就能在銀幕上看到這位中國導演捕捉到的西部世界。
最後想要多說一句的是,趙婷獲得金獅獎、《騎士》即將引進的新聞一出,網上一片祝賀、期待的聲音中,也夾雜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槓精評論。
他們針對導演的國籍、留學經歷進行攻擊,手法低劣、三觀跑偏,大有煽動情緒的醜態。
對於寫出這種五毛錢酸話、蓄意引戰的人,我只能說——電影就是外國發明的,要不您一部也別看了吧。
也許是國內最認真的電影自媒體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
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