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錄片 牧者.The Shepherds.2017 當同志和基督教徒身份重合會怎樣? 一部關於同志教徒故事的紀錄片

2021-01-19 我愛紀錄片

1996 年五月,一位異性戀女牧師不顧廣大社會的譴責與撻伐,創立了臺灣第一間同志教會,讓長久以來,不見容於教會之中的同志基督徒,有了安身立命之處;如今,開創者已辭世,他們依舊在信仰的衝突中掙扎,然而傳統基督教派也因臺灣同志婚姻平權法案的推動,反同聲浪日趨激烈外顯;因此, 他們決定發出自己的聲音,即使付出代價,還是努力的想用生命影響生命,期盼有一天⋯⋯能讓愛化消對立與誤解。



《牧者》的敘事手段是屢次出現的臺灣前牧師楊雅惠的獨白(從她的自傳節錄),配合她(由替身扮演)穿著牧師袍在鄉間的小路上鬱郁獨行的黑白畫面,安插在段落與段落之間,作為點睛。本身不是同志的楊雅惠在1996年創辦臺灣第一個包容LGBT教徒的同光教會,卻不見容於主流教會,備受壓力。2008年,她自殺明志。


與這寧靜而孤獨的寫意畫面交替出現的,是去年5月臺灣同志團體在司法院前集結,宣示立場並等待政府針對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釋憲結果的紀實視頻,以此喧囂激情來串連全片追蹤的三名楊雅惠的後繼者──他們在不同時期加入同光教會,如今有各自的生活,工作軌跡,鮮少交集,可就在這場集結裡同框。


香港牧師黃國堯跟楊雅惠有著類似的遭遇,2014年偕妻到臺灣接掌同光教會。紀錄片導演盧盈良跟著他倆回港探視應還在念中學的一對兒子,發現離港半年,孩子幾乎不做家務,家裡一團亂。一家四口開飯,畫外音黃國堯心疼憶述兩個個性不同的兒子在自己當年遭香港保守教會排擠時,對他們的情緒產生的不同影響。他們本有一個符合傳統觀念的家庭,卻為堅持信念而令「美滿度」打折。對家縱有萬般留戀,兩夫妻還是重新背起包袱,再赴臺灣繼續為理想奮鬥。



臺灣第一個出櫃牧師曾恕敏,因為性取向而不被教會聘任,窮困潦倒,身體狀況糟糕。紀錄片跟拍他的一次「零工」──主持女同志婚禮,全場哭得稀裡譁啦,不單為見證「終成眷屬」,更感念這對「新人」一路走來的艱辛,尤其其中一方的家人始終無法接受,沒人參與;另一方親友對之寬容,踴躍出席,母親親自牽著穿雪白婚紗的女兒的手交給「女」婿。


串連曾恕敏與第三個人物小恩的場面,是小恩帶著吃的找上門給賦閒宅居的曾恕敏送暖。小恩在美國學了神學歸來,卻同樣無法在教會工作,只能做散工餬口。她的母親當了一輩子的教會工作者,卻在女兒開始到處演講為同志教徒發聲之後,也開始遭到教友排擠,卻始終無怨無悔地支持女兒。


-THE END-


防失聯、交流群、合作推廣 可掃碼或加 lovedoc2000 


前次推送(2019/4/7)

日本紀錄片 前進,神軍!.ゆきゆきて、神軍.1987 這是一部是有關記憶與戰爭罪行探究的記錄片

俄羅斯紀錄片 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2010

日本這個小男孩出生後,家裡的柴犬就像大哥一樣開始對他無限寵溺


歷史推送

十二月推送合集 十一月推送匯總  十月推送匯總  

九月推送匯總    八月推送匯總     七月推送匯總

六月推送匯總     五月推送匯總     四月推送匯總





相關焦點

  • 2019臺灣同志遊行同志驕傲月系列活動
    今年第十七屆的臺灣同志遊行主題是「同志好厝邊」,邀請大家當同志的好鄰居,10月開始會有一系列橫跨教育、宗教、家庭、愛滋、同志運動、性傾向和性別認同、身心障礙等不同議題的活動,透過講座、座談、工作坊、導讀、遊行、展覽等不同方式,增進社會大眾對多元的同志社群有更深入的了解。
  • 【友情推廣】愛酷電影周丨4 位紀錄片導演齊聚成都,探討同志影像背後的故事
    2012年,我拍攝了紀錄片《彩虹伴我心》,這是一部關於中國的媽媽和她們的同志子女的作品。當時因為沒有找到合適拍攝的爸爸,所以選擇了這樣的題材。而其實我心存僥倖,與女性一起工作讓我覺得更加輕鬆自如,影片也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應。2014年製片人找到我想做關於爸爸的片子,開始我還有些抗拒。一來我還沒有克服自己的「直男恐懼症」,二來也不像重複自己的風格。
  • 臺灣同志紀錄片 日常對話.Small Talk.2016 臺灣首部以同志孩子的視角拍攝的同志親情紀錄片
    母女關係的冷漠、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狀態、家庭的時代變動和關於父親的灰暗記憶,都在女兒的詰問中一一舒展在母女親情面前。無論是難以應答的沉默,還是坦然訴說的釋懷,在這之下都鬱結著長久不曾吐露一絲心聲的苦澀。紀錄片取名《日常對話》,卻是一次打破華人精神邊界的推心置腹,坦誠得令人髮指。該片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並最終摘取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
  • 一部來自臺灣的超短紀錄片 卻震撼了整個華人世界
    蔡依林在2015年11月5日的臺北演唱會上,演唱《不一樣又怎樣》時,播放了一部不到5分鐘的短紀錄片。葉永鋕之死引起性別平等教育人士、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的高度關注,事件之後兩年,臺灣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與葉永鋕有關的影音作品和書籍也成為教材或參考資料。2010年,葉媽媽參加了臺灣高雄同志大遊行,並在演講時高呼:「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一個人,一定有一道曙光讓你們去爭取人權。要做自己,不要怕,我們沒有錯,我們要向著陽光去爭取我們的權利。」
  • 2019臺灣同志遊行同志驕傲月活動一覽表
    2019第十七屆臺灣同志遊行將於10月26日盛大登場,期望透過「同志好厝邊」的主題讓大家可以了解同志就在你我左右,不分異同都是彼此的盟友,所以今年力邀眾多同志友善商家一同參與和響應。】雙性戀、泛性戀:愛她也愛他之外10/6主辦單位:真光福音教會活動名稱:「基督徒參與婚權運動之回顧與展望」分享會10/6主辦單位:手天使活動名稱:摸摸性10/9主辦單位:婚姻平權大平臺、女書店
  • 盤點2017年全球同志電影節
    >2017年的只剩下不到三十天了2017年騎士發生了很多很多事情2017年全球同志大遊行小編盤點過2017年的今天2017年的小編帶你一起回顧)舊金山也會舉辦「舊金山國際同志電影節」這是目前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盛大的同志影展起源於1977年兩位住在舊金山的同志Danny Nicoletta和Marc Hugstis他們公開播放自己拍攝的記錄片開始舊金山國際同志電影節所有參展的影片將會分別在全全著名的同志聚落卡斯楚區的卡斯楚戲院
  • 紀錄片導演和同性戀媽媽的《日常對話》
    臺灣導演黃惠偵推出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我和我的T媽媽》的長片版本《日常對話》,講述她與同志母親的人生故事,探討家庭的意義和母親的角色。這是臺灣首部以同志孩子視角發聲的電影,曾獲得本年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兩項提名。黃惠偵說,在她10歲的時候,她的媽媽為了逃離爸爸的長期家暴,帶著她和妹妹離家出走。
  • 2017年同志電影年度報告:同志電影的「至暴之年」
    釜山亮相的四部同志電影中,被炒得轟轟烈烈的《方法派》更像是耽美作品,本質上是韓國演藝界愛豆對演員發起的一場逆襲;《可能的臉》講述三個主角的平行日常生活,同性情愫若有若無;《黑色夏天》描繪大學同窗的愛慕,用極簡風格留出大片想像空間;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新人導演南嚴宇自編自導自演的變性題材《化妝》。
  • ​關錦鵬:我很清楚自己是一個同志
    我是老大,弟妹都沒有我的福分,能被安排到很好的學校讀書,僅有幾個香港的中學裡有德育,一周兩節課,這跟它是基督教的學校有關,我在中學的時候也曾經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現在我覺得我自己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我相信跟我自己的成長和方方面面,包括性取向都有關。為什麼我到1996年很坦然面對(同性戀身份),我覺得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不是單一受了許鞍華的影響,可能有她的影響,但是她可能只是其中之一。
  • 關於《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她眼中的同志世界 舞臺上的動人日常
    幾年前就聽過簡莉穎的名字,實際上,她編劇的《春眠》和《五鬥米靠腰》也都來過北京演出,風評不錯,可不巧我全錯過了。作為2017年度兩廳院年度駐館藝術家,簡莉穎新作《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在大牌節目林立的臺灣國際藝術節,創造了最快完售紀錄。而再之前,她的一部BL音樂劇《新社員》成為爆款風靡寶島,都不免提高了我的好奇心和期待值。
  • 和臺灣導演辜健耀一起看 2016 優秀臺灣同志短片 成都 12/23
    凱文開始陷入無止境的恐慌和焦慮中,同時他也不斷想起那些曾經出現在自己身邊的重要的人……導演自述作為一名同志導演,我拍攝這樣的題材可以說就是拍攝自己所經歷的一些故事,也用我的專長去做一點能為同志做的事情。
  • 一個偉大母親的抗爭,改變了整個華人同志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一個勇敢而令人心碎的故事,發生在臺灣。2010年,一位種植香蕉的農婦參加了臺灣高雄同志大遊行,她沒有讀過多少書,可是她所體現的博大與眼界令人刮目相看。葉永鋕之死引起性別平等教育人士、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的高度關注,事件之後兩年,臺灣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與葉永鋕有關的影音作品和書籍也成為教材或參考資料。蔡依林在2015年11月5日的臺北演唱會上,演唱《不一樣又怎樣》這首歌時,播放了一部不到5分鐘的短紀錄片,就是關於葉媽媽和她的兒子的故事。
  • 臺灣同志電影簡史
    ©️[孽子]講的是臺北二二八公園聚集的男同志社群,在家庭、欲望與社會偏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圖左為白先勇,右為王國祥大學畢業服兵役,白先勇寫了《寂寞的十七歲》,男主人公被一個男人親吻雙手,「我沒有料到會這樣,沒想到男人跟男人也可以來這一套。」隨後,他又寫了此生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孽子》,公然將同性戀情攤開在臺灣地區的大街小巷,更將與王國祥的關係大白於天下,誓要為同志發聲。
  • 2019年同志電影年度報告出爐!
    小島去年靠中國援建通了公路和網絡,而當筆者用酒店WiFi登錄網飛時,一排熟悉的推薦映入眼帘:《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上帝之國》、《沙灘鼠》...那一刻,你會真正感受到網飛對同志影視的傳播作用。這個小島大概有2500名本地人,散居在十幾個村落中。哪怕LGBT的比例只有1/2500,這個僅有的個體理論上也有了一扇能夠了解自己性取向和性身份的窗口。
  • 2017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片@UCCA
    身為女性,出生「賤民」階級,年輕的印度女孩圖拉希深知自己未來的道路將會充滿艱辛。成為拳擊手的夢想、嚮往獨立生活的渴望,這些都促使她衝破現實的枷鎖不顧一切與殘酷生活抗衡。一隻嚮往自由的鳥,來看她如何輕輕飛起。導演簡介Beathe出生於1977年,紀錄片製片人,畢業於奧斯陸Volda和NISS大學。
  • 徵片中 | 香港同志影展
    但我們給予的關注卻比其他地區更少,這種刻意的透明化和忽視並不能真正反映出當下的問題,更無助於以影片刻畫這個時代。香港同志影展作為亞洲最悠久的LGBT影展,從各個角度關注相關群體,風格大膽前衛,體現出自由和尊重的氛圍。適合與性少數群體相關的各類影片投遞。
  • 六月,來上海看同志電影吧!
    由於兇手被傳聞是一名17歲的男妓,這個悲劇被染上香豔色彩。但少為人知的是,就在命案發生幾個月前,帕索裡尼正在剪輯的《索多瑪的120天》曾發生離奇被盜事件。這部屢屢被評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電影,莫非和帕索裡尼之死有關?電影對撲朔迷離的帕索裡尼之死給出了全新版本的解釋,提名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
  • 臺灣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談同婚:同志不是聖人,也會有渣男
    臺灣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圖片來源網絡 以下文章轉載自臺灣中央社,記者吳欣紜。
  • 【同志電影推薦】2015年必看的15部同志電影 你看過哪些?
    文 | 方本縱觀2014年同志電影,《未來海岸》、《平常心》和《如此好人》等幾部比較突出外,還有很多同志類型的電影紛紛被推到大眾的視線之中。小編精挑細選了15部同志經典電影,它們承載著同志群體的喜怒哀樂,也展示同志群體和整個社會的互動,同時也是同志運動和權益爭取的一個個側影。
  • 黃鐘軍 | 臺灣私紀錄片的個體認同和公共表達
    其次,『私』是相對於『公』而言的,它指涉著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和隱私領域之前的差別與彼此的衝突或張力……而不能忽視的另一個層面在於,這種『私』是由影像『挑逗』起來的,沒有影像,這些『私』不會被暴露,不會被呈現」。而在臺灣學術界,關於「私紀錄片」、「私影像」的研究並不多見,就連著名紀錄片導演、學者李道明在其2013年出版的《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與倫理》一書裡都未提及此類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