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讀了《皮囊》,晚上的時候輾轉反側。在讀了這本書後,我對人的一生有了新的認識。
直到今天上午,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寫的是每個人的一生。
《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說過: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通過《皮囊》這本書,我再一次重新審視了自己。
曾經以為,一本書最少要面世五年,再版五年,被讀者評價五年,被市場檢驗五年,才有資格定義其中的思想內涵。
又以為,一本書存世時間越長,就越有價值。就像一瓶白酒,存放時間越長,存得越久,香味越濃。
如此才能影響更多的人。
我認為,喜歡同代人的作品就好比是喝一瓶昨天才剛加工完成的可口可樂,很痛快,卻沒有營養可言。
我們應該往回看,看看過去的人都寫了什麼。那些年齡較大的作家,能通過自身經歷,為我們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
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和錘鍊,就寫不出"走心""悲愴"的文字。
但是《皮囊》改變了我的閱讀觀,讓我明白,世界其實就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
而同齡人寫的文章,也可以那樣深刻。
這本書雖然像是一部散文集,但是按照其中的脈絡來讀,卻像是一部小說。
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部小說來讀,書中的主人公有時候是自己,有時候又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
作者筆風清奇,極少蘊含感情,只是在講述一樁樁故事。有感情的文筆仿佛烈酒,讓人沉醉。《皮囊》的文筆卻仿佛一杯清茶,讓人回味。
正是這樣真實的筆法,讓很多讀者都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曾經的家庭,曾經的朋友。
隨著書本的翻動,很多回憶都湧上心頭,關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朋友、戀人,這些人有的只能在回憶中相見,有的是再也不見。
直到這時,大家才發現,我們是怎樣的人,就擁有了怎樣的世界。
《皮囊》,這個感動了百萬讀者的國民級讀本,由韓寒監製,劉德華做序,白巖松、劉同、蔣方舟、阿來傾情推薦。
獻給那些身在異鄉,心在家鄉的遊子們。希望無依無靠的你,能像書中主人公一樣,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下面跟大家分享《皮囊》中的幾句話,我們一起感悟人生,感悟世界。
1.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而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
2.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3.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某種味道。只是任它悄悄的堆積著,滋長著,會覺得心裡沉沉的,悶悶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悲傷。
4.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5.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像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6.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
7.我真想和你好好聊聊,關於我們要怎麼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
8.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仿佛職業表演者的卸妝儀式。
9.我始終接受不了,活得這麼輕盈,輕盈到似乎沒活過。其實我並不願意旅行,其實我更願意待在一個地方,守著我愛著的人,生根發芽。
10.生活就是一張問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的下一個問題。
11.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讀蔡崇達的《皮囊》,有種意猶未盡、不想讀完的感覺。
正如韓寒說的:"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達到更快。"
劉德華也說:"因為當下,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在我看來,這本書名為《皮囊》,實則在寫每個人的內心。
我們如何看待所處的世界,我們就會收穫怎樣的世界。
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閱讀的好書,現在的作者大都喜歡傳遞一些自認為深刻的思考。但蔡崇達卻反其道而行之,只是通過簡單的故事,便將自己撕裂開來,毫無掩飾地將自己展示給讀者。
這不是一本很難懂的作品,或者說它本身就很80後,容易讓人共鳴。
當理想被戒除,成熟修煉到了骨髓,見慣了別人的跳脫放蕩,也經歷了生活的風雨飄搖。
不斷前行,不斷努力,直到有了一點自信,回頭望去,那些最想要的東西卻仍然停留在了出發的地方。
只有經歷過這些,人們才會明白:身體皮囊只不過是我們靈魂的附屬品罷了。
恰逢出版社活動,精裝全書只要39.8元,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頓午飯的錢,卻可以點亮一盞心燈,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人生。
如果你也想品讀這本書,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