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日內瓦鐘錶大賞/GPHG 2015
最佳工藝腕錶獎
寶珀Villeret系列赤銅工藝腕錶(象頭神款)
瑞士時間10月29日,一年一度的「腕錶界奧斯卡」,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GPHG)頒獎典禮如期舉行。當晚,寶珀Villeret系列象頭神格涅什款赤銅工藝腕錶脫穎而出,在決選中最終徵服評審團,一舉拿下年度最佳工藝腕錶獎。
究竟這款腕錶工藝有何過人之處?接下來我們就為您一一揭曉。
赤銅
寶珀的獨立大複雜制表工坊,向來以金雕、琺瑯彩繪、大馬士革鑲金等技藝聞名於世。
藝無止境,寶珀工坊今年再進一步,將「赤銅雕繪」這一制表界鮮見的傳統藝術形式引入方寸腕間。該款獲獎腕錶錶盤使用的赤銅(Shakudō)工藝源於日本,是一種主要由銅和金兩種材質構成的合金,因原料比例及混溶程度而呈現出介於藍黑與墨綠之間的深色光澤,變幻莫測。
赤銅的獨特光澤來自於叫做「鈍化處理」的工序,工匠們將一種在日本傳統工藝中被稱為rokushō(綠青,主要成分為乙酸銅)的溶液反覆塗刷在合金原料表面,通過特殊的化學反應使其表面顏色逐漸變深並呈現出獨特的光澤。
在歷史上,赤銅一直和其他材料一起被用於製作如長劍、裝飾品和珠寶等器物。熟練掌握赤銅鍛造技術的工匠,往往會在其作品上進行雕刻創作和裝飾工藝。
金雕
象頭神格涅什(Ganesh)是印度教神祗,它是遮破一切障礙之神,也是智慧、才識和審慎之神,同時也是教育學術方面的領袖。
寶珀運用金雕技藝悉心打造出錶盤中心的象頭神格涅什(Ganesh)神像,製作時金雕師首先在錶盤上將神像及其的黃金寶座以24K黃金手工鐫刻而成,再將各部分基座小孔嵌入赤銅錶盤,周邊的金屬則通過輕輕錘擊恢復原位,以固定整個金雕圖案。
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如此巧奪天工的雕刻作品,全得益於寶珀大複雜制表工坊擁有的業內罕見的兼具男性與女性金雕師的精英金雕團隊。其中的佼佼者瑪麗洛瑞女士,更是在2011年被授予象徵雕刻行業最高榮譽的紋章雕刻類「法蘭西手工技藝最高獎」。團隊一直以來堅持為品牌多種表款賦予個性鮮明且絕不雷同的藝術雕飾,以延續寶珀280年來不隨時移世易的製造傳統。
大馬士革鑲金工藝
歷史上,許多赤銅作品都以大馬士革鑲金工藝進行裝飾。這是一種起源於中國、興旺於敘利亞,之後又遷移至西班牙託萊多的古老藝術形式。
寶珀不僅是鮮有的、將大馬士革鑲金工藝用於制表的腕錶品牌,更是能在制表工坊裡嫻熟運用這項工藝的腕錶品牌。寶珀的諸多出品都在背景中運用了大馬士革鑲金技法,打造出繁複精美、光彩奪目的視覺美感。
在該枚獲獎腕錶錶盤外圍的三重環形裝飾部分,亦精益求精地運用了大馬士革鑲金技藝:先在厚度僅為1 - 2毫米的赤銅盤面上依照圖案紋路設計,雕刻出深度僅為0.2 – 0.4毫米的凹槽,然後將純金絲嵌入凹槽中,捶打壓實,再對錶盤進行拋光打磨,以使其光滑平整,最後飾以細牙螺紋雕刻。
這一過程最關鍵之處,在於使純金裝飾完全吻合赤銅盤面,並通過恰如其分的錘擊將其嵌入凹槽,不能使用任何膠水、粘合劑或類似替代物品。
從成竹在胸的構造布局,精密細緻的雕刻描繪,再到畫龍點睛的打磨修飾,寶珀大複雜制表工坊繼承了作為高級制表傳統的匠人匠心,將自身與客人的奇思妙想化作優雅具象,憑藉藝術靈感和深厚技藝,為每件作品打上個性鮮明的情感烙印,呈現著獨屬於寶珀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傾向。此番Villeret系列赤銅工藝腕錶被GPHG評為「最佳工藝腕錶」,正可謂實至名歸。
Blancpain寶珀Villeret系列赤銅工藝腕錶,Cal.15B手動上鏈機芯,5N紅金表殼,每一枚皆為孤品
腔棘魚(Gombessa):一種早先被認為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史前魚類,直到著名生物學家兼海洋攝影師勞倫•巴列斯塔(Laurent Ballesta)在寶珀的鼎力支持下,開啟了「腔棘魚探險研究項目」,發現它的蹤跡。以這種古老的生物為依據,科學家們如今可以勾勒出魚類進化至第一批陸生四肢脊椎動物的進程,它是水生動物在三億七千萬年前第一次走出水面的佐證。
獅鷲獸(Griffin):獅鷲獸最早出現在古阿卡得(巴比倫-亞述)神話,在馬爾都克斬殺妖獸因而封神的傳說裡,獅鷲獸是被他殺死的第三隻巨獸。希臘神話中一種鷹頭獅身有翅的神獸。有人則認為它是基督的標誌,因為在《語源學》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解釋:「基督是一隻獅子,因為他有著統御的才能和巨大的力量;基督也是一隻老鷹,因為他在復活後可以升入天堂。」
五針松:松科常綠喬木,姿態蒼勁秀麗,松葉蔥鬱纖秀,富有詩情畫意,集松類樹種氣、骨色、神之大成。是名貴的觀賞樹種。孤植配奇峰怪石,在公園、庭院、賓館作點景樹,適宜與各種古典或現代的建築配植。這枚孤品腕錶上的五針松採用黃金、白金、鉑金以及1N到5N的紅金打造, 工藝複雜,令赤銅盤面豐富多變,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