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婚姻故事》看現代人婚姻觀的轉變與女性視角

2020-08-27 劇扯兩言

從精神層面分析離婚原因


電影《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2019),講述的是一對夫妻的離婚過程全記錄。


有人評價它是一份婚姻勸退指南。但在筆者看來,透過觀察影像中男女雙方冷漠、焦慮、攻擊、和解歷程,及一系列寫實細節的敘事,對我們處理自己的親密關係具有參考價值。


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殘酷事實:


沒有人奔著離婚而結婚,但結婚之後,未必對對都能白頭偕老。


女主人公妮可是紐約一家劇院的女演員,她的老公查理是劇目的導演,集劇作一體,是掌控全局的類型。


在舞臺上,查理指導妮可,在婚姻中,查也扮演主導角色。


妮可出生成長在加州,早前因出演先鋒青春電影小有名氣,認識查理後,妮可放棄了故鄉,更放棄了影視表演。一切如查理所願,讓他們得以成婚。


電影中並沒有出現妮可、查理甜蜜相戀時的鏡頭,從第一個鏡頭開始,他們已經打算離婚。


離婚原因是什麼?


在這裡問題等同於,妮可一定要在回加州重返影視表演時態度堅決地聘請律師離婚,這代表了什麼?


如果說婚前二人算勢均力敵,婚後各自的發展卻並不平衡。


查理的事業一路上升,從默默無聞到拿獎,他是優秀本人,而妮可身上的光芒越來越暗。


一段不能實現彼此共同成長的婚姻對個體是有損傷的,這種矛盾並不新鮮。


如美劇《致命女人》中六十年代婚姻代表貝斯與羅伯特,丈夫有體面職業,而貝斯雖然曾有做音樂家的夢,卻在婚後束之高閣。一個有夢想的人活成了擺在家裡的花瓶。


很多影視劇中都把幸福婚姻的配置都被描述為男性能賺錢,女性入得廚房,上得廳堂。


人們普通接受一種觀點,事業成功是男性專屬榮耀,而女性大都遵循輔助職能,以當個賢內助為己任。


而妮可則代表了現代人在處理婚姻生活觀念上的轉變—我愛你,我同時也愛自己。如果和你在一起長期扼制自我發展,那麼我選擇離開。


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認為人一生都離不開「需要」二字。


「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個欲望滿足後,另一個迅速出現並取代它的位置;當這個被滿足了,又會出現一個新的。人幾乎總是在希望著什麼,這是貫穿他整個一生的特點。」


基於此,馬斯諾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



由下到上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低於自我實現需要,一個人終其一生最高的價值是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妮可和查理的婚姻關係中,他們已經一年沒有夫妻生活,除了孩子的事,沒有其他話題可分享,這意味著親密關係河床袒露,愛情幾盡枯竭。


既然情感需要已不能獲得,妮可勢必會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而從婚姻中抽身。


妮可再也不願作為老公的附屬物而存在,她是演員,她需要適合自己的表演空間,她是妻子,但她也有實現自身價值的渴望。


自我實現與家庭關係的衝突是導致他們婚姻破裂的根本因素。而影片最可貴的價值也在此,從精神世界層面討論夫妻訴求,而不是把問題簡單歸結為生理上的遠離—出軌。


查理和劇院同事有染,但這不是導致他們婚姻解體的病根,就如查理的「辯解」,「你應該生氣的不是我和她發生關係,而是和她在一起笑了」。這就說明,這段親密關係早就病了,雙方都不快樂。


自我實現與家庭之間的矛盾也並非不能調和,可惜他們錯過了最佳溝通時間。在整個離婚過程中,查理一直無法理解妻子為什麼非要從紐約搬回加州。


在兩人情緒最激烈的一段長鏡頭中,妮可舊事重提說起在結婚初期查理曾承諾住在加州一段時間,而查理認為那只是隨便說說,就像曾經說起買個碗櫃卻沒買,沒有放在心上。他把妮可的需求當成了抱怨。



對妮可而言,紐約是查理的主場,加州卻是能實現自我價值讓她人生發光的地方。果然,離婚一年後,妮可獲得了知名的艾美獎。


而更有意思的是,當固執的查理離婚後終於放棄了紐約,來到加州任職時,方才讀到妮可先前為應付婚姻調解員而寫的長文,「我愛查理的那些事」,雖被打動甚至有愧疚,但已時過境遷,唯留遺憾。


假如查理能早一點認真考慮妮可的需要,承認妻子也有實現個體發展的潛能,那麼他們的婚姻故事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嗎?


可以肯定的是,在現代婚姻生活中,「勢均力敵」應該是由戀愛到婚姻一以貫之的原則,夫妻不比強弱,但雙方的發展需求都值得被重視。


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是一生終極目標,如果愛TA,應該支持TA去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女性視角


片中飾演妮可的演員是斯嘉麗.詹森,儘管她在早期出演過《迷失東京》這樣的文藝電影,但大眾近年來對她的認知更多來源於男性荷爾蒙爆發的超級英雄群像中的「黑寡婦」,一個比男人還猛的女性角色。



而這一次,斯嘉麗脫下「戰衣」,扮演的是一個自我意識鮮明的普通女性,由外表不可輕視到內心堅持自我,這種角色上的轉變本身也可以理解為對新世紀女性形象的回歸。



電影採用雙視角敘事,出現了男女雙方記憶閃回,也給予個人視角下對婚姻生活的解讀。


傳統概念裡,男性擁有婚姻關係裡的話語權,這也是影片中查理的無意識狀態,他理所當然地決定一家人住在哪裡,自己進軍百老匯就是業績,雖然得獎後說了一句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但那是出於客氣罷了,他沒有真正意識到和他結婚的女人是可以和他同樣優秀的藝術家。


從查理視角出發,是妮可把和平分手搞成了各請律師助攻的揭短大戰,是妮可帶偏了兒子的認知覺得加州比紐約好,當初自己沒著急結婚,如今是妮可有意拖累他正在上升期的事業。


講述完男性的怨言後,導演由諾亞·鮑姆巴赫給了男性角色默默的同情。有一個情節是,查理在觀察員面前不慎割傷自己,而後像個孩子一樣縮在地上。


鏡頭對著查理蜷縮的身體,無助感不言則明。


那麼導演的意圖是在說明男性是離婚戰爭中的受害者,或者是變相指責女性嗎?


筆者認為這大概出於導演本身為男性,情不自禁「心疼」同為男性的查理。


美國作家瑪麗蓮.弗蘭岑在小說《醒來的女性》中講過類似的故事並做出總結,一些有教養的男性並非不尊重女性,但他們受男權觀念影響長大,在遇到個體發展問題時,不由自主踐行男性優先的觀念,因此對一個自我意識強烈女性的成長需求感到不解困惑。


影片中的查理也是如此,他的疲憊、受傷來自於男權教養下的習慣,或許他此前不是故意忽略妻子的感受,他就是一時不明白妻子為什麼爭奪發言權。


當然,導演諾亞在以妮可視角講述故事時已經表現出一定女性意識,比如借女律師之口諷刺社會上的完美媽媽論,承認女性形象在男權語境下被刻板化,女性未被完全公平對待。


因此,這部讓男女雙方輪番發言的電影,既沒有冒犯男性,也沒有輕視女性,足以讓男性觀眾與女性觀眾同時欣然買帳。


而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今年另一部講述婚姻生活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時,情況卻大為不同。


原作者是女性,原著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也更為強烈,電影版本雖然對內容有一定改寫,但對女性受困於男權語境失去個體發展的身心痛苦予以不加掩飾地展現,從而「激怒」了很多男性,卻被女性觀眾視為女權先鋒。


其實,不管是雙視角敘事的《婚姻故事》,還是為女性權利代言《82年生的金智英》,我們不難發現兩者相同之處:


2019年的影視創作在涉及婚姻生活矛盾討論時,都不再像過去那樣局限於對個體缺點的批判,而是融入社會環境共性的思考,查理與妮可的爭論可以擺上在任何一對要求共同成長的夫妻飯桌上,非查理一人自私;而金智英的遭遇也並非是丈夫造成的,是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逼瘋了她。


家庭是社會的微型單位,一段婚姻中反映出來的衝突也往往具有普遍意義,換言之,當社會環境中對女性個體發展價值認同態度越多,精神層面和諧的婚姻也會越多。

相關焦點

  • 淺談《知否》中女性的婚姻觀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下面簡稱「知否」)是2018年和2019年交匯時熱播的一部劇了,演員全部演技在線,劇情緊湊,沒有注水現象,是部值得多看多刷,細細琢磨的劇。這劇的背景雖是宋代,但是劇中主要人物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卻都是現代的理念。從劇中,我們可以發現劇中主要角色的思想都極為先進,包括婚姻觀,生活觀和社會觀,這也是它可以大火的原因。
  •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現代人的婚姻觀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1994年上映由「英國情人」休·格蘭特主演的《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90年代初期的英國將開放,自由,婚姻展現的淋漓至盡,該部電影即是一部喜劇電影,也是一部反映婚姻現實的電影。來源電影《四個婚姻和一個葬禮》截圖第四場:第四場是一場葬禮,沒想到葬禮在第四場上演,好友蓋瑞夫,馬修的「好朋友」,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以為蓋瑞夫和馬修是父子,看了兩遍才理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
  • 《婚姻故事》|個人價值對婚姻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婚姻觀的消滅
    豆瓣評分8.6的電影《婚姻故事》講述的是一對結婚多年且育有一子的中年夫妻離婚過程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刻意煽情的臺詞、狗血離奇的故事,為何這部平淡如水的電影會獲得第77屆金球獎、6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且廣受觀眾讚譽呢?我認為影片對婚姻中個人的價值、中年夫妻對情感的需求、夫妻間缺乏溝通交流等這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的探求正是這部電影倍受歡迎的原因。
  • 【大戲熱播】《軍師聯盟》用現代人的視角看歷史
    相對於觀眾熟悉的《三國演義》的故事視角,《軍師聯盟》以司馬懿的人生曲線為主線,講述司馬家族的和曹氏家族之間的恩怨故事,進而影射整個三國政治局勢的波瀾詭譎。導演張永新對於劇中故事情節和人物設置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從現代視角看《軍師聯盟》,司馬懿像是『三國時代職場人』,我們要以新的視角展現現代人投射自我的生命歷程。」
  • 兩次婚姻一地雞毛,黃奕:婚姻觀決定你的幸福,給未婚女性提個醒
    是什麼讓貌美如花,事業指日可待的黃奕接連兩次在婚姻裡栽了大跟頭,事業盡毀,幾乎要退出演藝市場。究其緣由,其實跟她錯誤的婚姻觀是分不開的。第二段婚姻黃奕稱是為了孩子而結婚。說完這兩個原因後,黃奕自己也感嘆說:「這是多麼糟糕的婚姻觀啊!」
  • 馬伊琍首談婚姻觀,引人深思:該為孩子將就的婚姻到底對嗎?
    對於睿智成熟的女性來說,愛情和婚姻只是生命中的組成部分或者一種經歷獨立的女人是自帶光環的,無論感情或者婚姻遇到什麼挫折,都要學會做一個優雅,體面的女性,華麗轉身背後是無盡的重生!遭遇婚姻背叛後,沒有業務能力,在職場上也註定得不到一點同情分。職場就是這樣現實,你行你就上,你不行就得家裡有礦!職場能力,是99%女性立足的底氣!
  • 《水滸求生記》試讀報告:現代人視角下的水滸故事
    恰好前幾天又蒙吾友zephyr05推薦去看了《水滸求生記》,我一口氣看下去200來章,感覺這書的作者跟我思考的是同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水滸》裡講的那些故事以及那些人。 可能是習慣使然,也可能真是被我黨的宣傳洗了腦。
  • 中國基督教新教的婚姻觀初探
    摘要本文是研究中國基督教新教的婚姻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介紹。首先是初代教會的婚姻觀,初代教會距離耶穌最近,也可能更接近於耶穌的教導,我們需要回到那個時代,看他們的婚姻觀的形成,以及帶給我們今天基督徒的啟發。
  • 胡適的婚姻觀:丈夫就應該對太太「三從四德」
    胡適一生不僅致力於提倡文學革命,還提倡自由主義,主張婚姻自由,批判舊式婚姻。當然,這一切也與他的留學經歷密切相關。1910年,19歲的胡適考取庚子賠款的官費生,留學美國,入康奈爾大學讀農科。1915年,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 《三十而已》和《歡樂頌》以女性視角講述故事,的確有相似之處
    《三十而已》和《歡樂頌》以女性視角講述故事,的確有相通之處《三十而已》開播以來,廣受好評。電視劇以三位女性的視角,講述著她們身上發生的故事。王漫妮,未婚,一直在上海飄著,無論多難,多辛苦,只為遇見那個對的人,也是為了更好的自己。顧佳,已婚女人,情商高,智商高,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然而,仍舊避免不了老公出軌,理由是她要求太過於完美。
  • 男性視角下的「完美婚姻」
    男性視角下的「完美婚姻」民國時期,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不少男性文化名人的婚姻大多經歷了這樣一個歷程:少年時先是媒妁之言父母包辦,後來在自己求新學的路上受到「戀愛自由」與「婚姻自由」的影響,遂立意與舊式傳統家庭決裂,要麼反抗父母的包辦,要麼寫休書給鄉下未過門的妻子,然後在校園裡追求新式知識女子,以滿足自己對自身婚姻做主的訴求。
  • 從《三十而已》到《摩天大樓》,劇集中的女性視角與覺醒
    12集的體量成為了一種新的講故事方式,「婚姻中的第三者」這一併不算新的主題直接成為了「懸疑內容」的承載點。短劇集中火力對圍繞第三者的懸疑點進行了集中講述,但一些女性在婚姻和工作中的狀態同樣得以展現,這是同一個議題切入點的多樣化體現。
  •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魷魚與鯨》,一部從兒子的視角出發,去看父母離婚的一部電影《婚姻故事》被網友們提及最多的一個評論是:這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而《婚姻故事》,男女主人都是紐約上層的高知文藝青年,男主Charlie是一個擁有獨立劇團的導演,女主Nicole則是順便支持丈夫事業小有名氣的女演員。表面上,兩部劇呈現的都是一場普通的離婚事件,但核心都是關於女性個體價值追求的話題。兩部劇的離婚導火索相當一致,女性在家庭角色中所承擔不平等的犧牲,讓她們不願意因為家庭的束縛,而錯過個人發展的機會。
  • 文學鑑賞:《傲慢與偏見》反映的女性婚姻問題,看完長見識了!
    摘 要:本文從小說《傲慢與偏見》所反映的英國18至19世紀的婚姻問題入手,分析了小說反應的幾段不同婚姻關係的實質,體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婚姻的悲哀和對理想婚姻的嚮往,並道出了小說對現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 《幸福三重奏3》構築當代婚姻故事圖鑑 謝楠曝高甜日常與吳京每日吻別
    10月28 日,由騰訊視頻推出的當代婚姻故事圖鑑《幸福三重奏》第3季在北京舉行看片會。該節目記錄了三組夫妻在無幹擾的環境中,呈現出的真實二人世界的相處狀態和純粹的生活模樣,以煙火氣和治癒感帶領年輕人提前感知婚姻的幸福。
  • 思文爆媽媽離婚5次影響其婚姻觀,父母的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隨後自曝家裡人幾乎都離過婚,從姥姥開始便離過兩次、媽媽離了五次、小姨也離過,所以思文從心底覺得「婚姻不幸才是常態」。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覺得父母、周圍親朋的婚姻狀態會對子女有所影響,所以戀愛時會首選非單身家庭。父母的婚姻狀態對孩子的婚姻觀會有所影響嗎?如果有,影響會有多大?
  • 馬伊琍重新出發,婚姻觀引發思考
    她還是那麼年輕、美麗、知性,通過女人30+,她對人生的態度和智慧,特別是婚姻觀,引起大家的思考。在最難的時候,她選擇了維護家庭,繼續婚姻,一句「且行且珍惜」到現在都成為經典。可是她的堅持還是付出了代價。
  • 越看越香的租借女友,轉變視角看待角色,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千鶴視角的轉變對於千鶴這個女主,喜歡與不喜歡的人都有,喜歡她漂亮且身形姣好的形象,討厭她租借女友的工作身份,畢竟租借女友這個工作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不光彩的,每天對待不同的男人都會表現出女友的關懷。麻美視角的轉變相信大多數人對麻美這個角色都不太喜歡,畢竟表面表現乖巧,實則會用推特發表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且心機也很多,故意設計和也,想要將水原與和也分開,十分符合綠茶的定義。
  • 三毛的婚姻觀:幸福的婚姻就是我行我素
    (01)保持本色,婚姻幸福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寫道:我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支持者,但是我極不願在婚後失去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強調,我還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結婚。幸好是三毛,他沒有受到當時男權主義的影響,他的婚姻觀,崇尚自由。他不依附於任何人,不向男權低頭,寧願不結婚。在荷西之前,三毛曾有一個未婚夫,雖然比三毛大很多,但是三毛眼裡最懂她的人,三毛才萌生了結婚的念頭,只是可惜兩個人有緣無份。
  • 《氣球》導演:電影偏重女性視角
    相比導演上一部執導作品《撞死了一隻羊》,《氣球》的故事和主題更具有普世性。並且,導演嘗試在片中塑造了兩個重要女性角色,打破了自己常以男性視角敘事的創作慣例,算是他首部偏重女性視角的電影。記者獨家專訪了導演萬瑪才旦,聽他講述影片拍攝幕後以及與原著小說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