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紀實類」四川非遺滎經砂器

2021-01-07 順哥攝影

滎經砂器是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六合鄉的傳統制陶工藝,滎經是砂器的主產地,砂器的製作方式分為採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曬、焙燒、上釉、出爐等幾道程序。滎經砂器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燒制好的滎經砂器出爐。

經過60至70分鐘的高溫燒制,滎經砂器開爐了。

滎經砂器的器皿一般都不是很大,窯工們用長長的鋼釺把它們挑出爐膛。

出爐時兩名窯工要配合默契。

取器皿時相互交叉。

燒制溫度近1000度,出窯時窯工要克服高溫輻射。

開爐的一瞬間,熱浪撲面而來。

手工作坊,夜以繼日。

這是比較大的器皿。

餘火保溫。

早晨4點鐘就開始工作。

天剛亮,工人們又在為下一爐燒製做準備。

備燒器皿。

滎經砂器製作。

擺放整齊的毛坯。

又一爐滎經砂器出爐了。

裝車外運。

清理工作現場,保持好的環境。

兩爐之間,小歇片刻。

相關焦點

  • 探訪千年傳統工藝 四川滎經砂器製作
    12月10日,記者來到四川省滎經縣探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的出生地。如今滎經砂器的製作基本沿用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手工作坊生產方式,製作分為採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曬、焙燒、上釉、出爐、入庫等幾道程序。其工藝要求環環緊扣,一絲不苟,其中尤以制胚造型是砂器工藝的重要環節。
  • 「天府四川 '雲'享非遺」線上展 ——看四川非遺之美 (上)
    每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靈魂,在四川,人們用安逸為這座城市的靈魂命名。今天,中國文化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推出的「天府四川 『雲』享非遺」線上展覽與大家見面啦!該線上展分上、下兩期共十個版塊,讓您在「雲」上體驗中國四川的非遺之美。敲黑板:第二期展覽將於6月15日推出。
  • 四川滎經縣奇遇,數十株鴿子花開,驚現古城砂器煙雲
    在2014年經雅西高速的川西之行,途徑四川雅安滎經,聽車上的大哥說滎經過去的牛背山值得一去,頓然醒悟,牛背山在這個位置?之後也在一個瘋狂的五月徒步山巔一探究竟。在四川美食,美景,美人其實是星羅棋布的分布,數十個名揚天下的熱門景點已成外地遊客的打卡是聖地,愛玩的四川人則更傾向於人少景美的秘境。
  • 四川滎經古城村曾慶紅潛心黑砂製作三十餘年——
    曾氏砂器世家第九代傳承人曾慶紅,自幼學習砂器製作手藝,深耕滎經黑砂製作30餘年,在他手下,無數精品砂器恰到好處,應運而生。曾慶紅沉著地持一根兩米長的鐵釺,將紅通通的砂器挑入坑中,燃燒的火焰隨即躥入空中,發出「嗞嗞」響聲。曾慶紅出生於四川滎經縣古城村的一個砂器世家,自幼隨祖輩學習砂器製作手藝,2015年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上個世紀,滎經砂器的製作還僅限於砂鍋、花盆、藥罐等日用品,如今,在他的努力推動之下,這門傳統製作工藝的文化和美學內涵被逐漸拓寬。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安勇‖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一)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編者按4月4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期推出《探秘滎經黑砂的前世今生》,歡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砂器製作背後的故事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砂器,滎經砂器的歷史遠在宜興紫砂之前。僅從秦惠文王建築嚴道算起,就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滎經砂器燒制一直沿用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手工作坊生產方式。全部採用純天然原料,其製作古樸,做工精細,燒制考究。
  • 來滎經,我「氧」你啊!
    「我養你」啊《喜劇之王》裡周星馳的這句經典臺詞打動了無數人的少女心今天,報姐也想對你說來滎經,我「氧」你啊這並非說說而已接下來就讓報姐來證明怎麼「氧」你王維富 攝滎經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全縣森林覆蓋率達滎經還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的原產地,是古代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自古商旅繁盛。
  • 【非遺故事】陝西澄城縣:砂器燒制技藝
    澄城砂器主要產於堯頭鎮白家城、紅科兩個自然村,因這裡礦產資源豐富,為砂器燒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澄城砂器(本文圖片由白宏春拍攝)據《澄城縣誌》記載:坩土礦分布於堯頭鎮溝澗石崖中,開採歷史悠久、夾生白、紫兩色,是燒制陶瓷、砂器的原料。
  • 【方志四川•美食】馮淑芳 ‖ 滎經棒棒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外地人到滎經,不吃上一回棒棒雞,算是白來一趟了。 在滎經,無論進到哪家中餐館,棒棒雞必定是保留菜目。雞肉本是常見之物,滎經棒棒雞卻自有不同凡響之處。
  • 【方志四川•新刊預覽】《巴蜀史志》2020年第6期出刊
    刊發《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公報》,宣傳四川「十三五」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解讀四川「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目標任務和前進方向。《從「修志」到「修志為用」——四川地方志機構組建60年發展歷程及主要成果》一文作者系四川省地方志辦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鄧瑜,文章全面系統反映四川地方志機構組建60年來全省地方志事業發展概況,重點介紹近年來四川地方志工作轉變發展理念及取得的豐碩成果,深入分析成績取得原因,明確指出當前存在問題,內容豐富、見解深刻,對推進新時期四川地方志事業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現實啟示。
  • 非遺保護的四川經驗——讓非遺「動」起來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嚴芳)2月28日,羌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應邀前往巴黎,參加當地「中國年」活動。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林彤認為,楊華珍的忙碌就是羌繡的「動態」。 對外交流頻繁 四川非遺大步走向世界 小鎮錦門位於南絲綢之路起點,這裡的非遺館正在加緊裝修。為了迎接5月1日錦門街區正式開街,入駐非遺館的蜀繡、竹編、漆器負責人親自過問著每一個細節。「這裡將成為對外展示四川非遺的重要窗口,我們都很重視。」蜀繡省級非遺傳承人孟德芝說。
  • 郫縣豆瓣、北川羌繡、富順豆花……四川省首批農村生產生活遺產...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2日訊(記者 戴璐嶺)記者從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為落實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決定》「加強農村傳統手工藝和生產技藝的挖掘、傳承和保護」的精神,農業農村廳2020年部署開展了農村生產生活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出臺了《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方案》。
  • 山西陽泉市隆重舉行琺華·砂器傳承與創新展覽「開幕儀式」
    7月11日,由省文化和旅遊廳、陽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山西琺華·砂器傳承與創新展覽暨學術研討會在市展覽館開幕。省政協原副主席、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姜新文,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愛琴,第五屆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李榮鋼,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朱樂耕,清華大學教授李硯祖等應邀參加開幕式或致辭。國內琺華器、砂器領域專家學者和民間藝術家出席。市委書記姜四清宣布開幕。
  • 從年輕有為到身陷囹圄,四川滎經一幹部套取國家財政90餘萬
    27歲提拔為副科級,32歲成為滎經縣當時最年輕的鄉鎮黨委書記……四川雅安市滎經縣牛背山鎮原黨委書記熊峻,早年曾頭頂「光環」。然而,此時他卻已身陷囹圄。2020年3月,熊峻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7月24日,熊峻被「雙開」。8月11日,熊峻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