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從易
繼《大明風華》之後,又一部以明朝為背景的古裝劇《錦衣之下》開播。《錦衣之下》改編自網絡小說家藍色獅的同名小說,由尹濤執導,任嘉倫、譚松韻領銜主演。
《錦衣之下》海報
雖然明朝的皇室劇不多,但以明朝為背景的臣子戲或民間傳奇戲數量不少,而其中,以錦衣衛為主人公的影視劇最為觀眾熟識。比如1984年邵氏兄弟出品的影片《錦衣衛》,2010年李仁港執導的《錦衣衛》,2010年霍建華、劉詩詩主演的電視劇《怪俠一枝梅》等。而近幾年最負盛名的作品是路陽執導的《繡春刀》(2014)、《繡春刀:修羅道場》(2017),動畫片《少年錦衣衛》第一、二季(2017)也口碑頗佳。《錦衣之下》同樣是一部講述錦衣衛故事的電視劇。
「錦衣衛」緣何成為一種熱門創作題材?
錦衣衛是有明一代獨有的一個政治機構,並幾乎貫穿整個明代始終。明朝為加強封建集權,設置專門的廠衛制度。「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錦衣衛設置伊始,僅為皇城內典儀仗和充雜役的專門機構,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就是《大明風華》中朱高熾、朱瞻基分別當皇帝的時候),錦衣衛偵查職能得到強化,逐漸變成皇帝的秘密警察和「欽差」。
錦衣衛辦案凌駕於三法司之上
影視劇熱衷於以錦衣衛為主角,大抵有以下三個原因。一個是錦衣衛是明代獨有,特色鮮明。二,錦衣衛的領導者往往為皇帝心腹,錦衣衛權力很大,有負責偵查、緝捕、收集情報、詔獄等職能,這些元素可以與懸疑相結合。再則,明朝不同階段,錦衣衛的權力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錦衣衛與東廠關係複雜,錦衣衛也一度淪為宦官的走狗、爪牙和鷹犬,這些可以在權謀上做文章。
《繡春刀》以天啟崇禎年間為背景,此時錦衣衛淪為東廠附庸
小說《錦衣之下》是以明世宗嘉靖時期為背景的。在歷史上,這是錦衣衛權力最盛的時期。由陸炳(1510年—1560年)執掌錦衣衛,錦衣衛的權力超過東廠的權力,就連東廠都要對錦衣衛低頭。在真實歷史上,陸炳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他擅長權謀,左右逢源,官運亨通,深受嘉靖帝的信任,獨攬大權。一方面他廣交善緣,禮待士大夫,庇護忠良,比如他與沈煉、俞大猷等均關係交好;另一方面史書上記載,他精於權謀,打壓異己,貪汙腐化,比如他勾結嚴嵩,致使夏言含冤而死,這是他政治生涯與人格上的大汙點。
《錦衣之下》以明世宗嘉靖年間為背景
劉威(左)飾演陸廷(小說中的陸炳)
《錦衣之下》中,陸炳正是主人公陸繹的父親,小說講述錦衣衛經歷(明代官職,七品)陸繹和六扇門女捕快袁今夏攜手查案並結為甜蜜冤家的故事。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陸繹、袁今夏查案,扳倒大奸臣嚴嵩,協助俞大猷等良將抗擊倭寇。這也構成小說的家國情懷。另一條主線是,陸繹和袁今夏這對歡喜冤家日久生情的兒女情長。
《錦衣之下》在晉江文學城連載時收穫不少死忠粉,跟其他網文相比,《錦衣之下》有較強的歷史感,其人物與故事基本與嘉靖年間的史實相對應。其次,人物形象鮮明,無論是腹黑又體貼、冷麵又溫柔的陸繹,還是鬼靈精怪、逗比可愛的袁今夏,都頗為圈粉。小說也有遭讀者詬病的地方,一方面是小說中的探案故事比較平,另一方面是陸繹與袁今夏的感情線一開始鋪陳得慢,之後又進展得過快。
縱然如此,在《錦衣之下》官宣為任嘉倫、譚松韻主演後,八卦論壇上期盼該劇開播的呼聲便不少,因為選角與小說人設還是相對貼切的。劇集開播後,網絡熱度也不錯。
很早之前,網絡論壇上期待《錦衣之下》播出的呼聲不小
就目前播出的劇集來看,《錦衣之下》大方向與小說一致,但細節上的改動頗大。小說伊始的一個案件,兵部官員曹昆攜一有夫之婦準備出逃,六扇門捕快袁今夏與她的師哥、同為六扇門捕快的楊嶽,費了好大的勁才逮到曹昆。結果錦衣衛直接要人,因為曹昆涉及另外一宗通敵謀逆案,兵部司務廳丟了布防圖,曹昆有大嫌疑。曹昆被抓入詔獄,半日就被折磨死了。布防圖為一偽裝成算命先生的雙面細作所藏,陸繹在街頭逮到算命先生,問他布防圖藏在何處,算命先生說不知道,並自殺而亡。恰巧袁今夏在一旁擺豆腐攤,她通過算命先生的衣袖上有青苔的痕跡、鞋子半溼,猜測他之前剛剛去過距離河水很近的地方,比如橋洞之類的。根據袁今夏的推測,陸繹很快在一處橋墩凹處被找到。這個案子也就結了。
小說中開篇這個案件佔據3章篇幅,1萬餘字。在劇集中,這個簡短的案件用了2集半才講清楚。劇中的曹昆案,私奔者變成了李旦與曹昆的女兒曹靈兒(小說中並不存在這兩個人物),曹昆的身份成了兵部侍郎。在女兒私奔後,他家失火,曹昆疑被火燒死。袁今夏(譚松韻 飾)到曹家驗屍,認為死者就是曹昆。三法司下了文書,查到兇手有賞,而袁今夏正是一個財迷,她要定這個案子。就在這時,陸繹(任嘉倫 飾)也出現在曹府。他從袁今夏手中搶走文書,還搶走袁今夏的手銃,說這個案子由錦衣衛來辦。
陸繹與袁今夏第一次見面鬧得很不愉快
劇中,被火燒死的不是曹昆,而是一個僕人,女兒私奔也是曹昆一手策劃的,他想帶著女兒逃離。之後曹昆在青樓裡找人做了一張人皮面具,陸繹率先拿到曹昆的人皮畫像。為了從陸繹那拿走畫像,袁今夏扮成青樓頭牌紅豆,彈了一曲箜篌,迷住了陸繹——因為陸繹的母親也擅長箜篌,陸繹在袁今夏身上恍然回憶起與母親的幸福時光。袁今夏作勢倒在陸繹懷中,竊走畫像,並通過曹靈兒,在郊外找到曹昆。曹昆被暗箭射殺,袁今夏通過曹昆衣物上的青苔,推測出布防圖的藏地。
袁今夏扮成青樓女子,從陸繹身上竊走畫像。這是小說中沒有的情節
編劇豐富了大量案件細節,將案件複雜化了。這一策略的一大作用是,以探案為媒介,增加男女主角互動。比如袁今夏與陸繹的第一次見面提前了,兩人不打不相識,欲揚先抑為感情升溫做鋪墊,也能開篇就抓住觀眾眼球;再比如青樓一場戲,讓陸繹對袁今夏多出好奇。另一個作用是,鋪開敘事線索,讓幾個主要人物一一登場。比如通過曹昆的典當行,揭示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韓棟 飾)的橫行霸道、肆意掠奪。
但這一編劇策略同樣是有風險的。如果編劇能否賦予案件更多的轉折、更縝密的邏輯,那麼既可規避小說中案件「平」的缺點,也可增強懸疑性和可看性。相反,如果編劇能力不濟,寫得越繁複就越自曝其短,增加的情節只是給案件注水,或者畫蛇添足,讓案件又平淡又冗長。
陸繹在青樓上遇到嚴世蕃,這也是小說中沒有的情節。此處「分憂」用詞不當,多寫多錯
就當前看來,《錦衣之下》針對案件所做的諸多調整,並沒有多少加分的地方。曹昆案的邏輯著實太離譜了,人皮面具都編出來了。袁今夏所有關於曹昆的線索,無論是曹昆還在京內,曹昆找人做了人皮面具,還是陸繹已經拿到曹昆的人皮畫像,全靠兩個耳朵聽說,推理就靠一張嘴說。無論編劇怎麼胡編亂造,主人公一個「聽說」便找到突破口,這樣的探案哪裡叫探案。
案件的所有關鍵線索,全靠臺詞「聽」「說」「查」
從第3集開始,劇情正式進入小說的主要案件,袁今夏跟隨陸繹下江南,調查十萬兩修河款貪汙案。在官船上,又發生生辰綱被盜案,由這個案件引出江湖門派烏安幫;由烏安幫又關聯到周顯也命案……與曹昆案一樣,劇集大幅增加小說中所沒有的案件細節,比如第9-12集提到的戲班命案;與此同時,經由案件給男一女一的情感加戲。案件依舊缺乏現實根基、破綻重重、巧合不斷,但陸繹和袁今夏的感情戲並不難看。
可以說,《錦衣之下》雖然有歷史+懸疑+言情等多個元素,但它的核心還是古代言情。跟《大明風華》相較,它的歷史權謀浮光掠影;與《繡春刀》相較,它的懸疑探案過於弱雞。可如果不在意它披著錦衣衛探案的外衣談戀愛,《錦衣之下》的感情戲還是很好嗑的。
《錦衣之下》可稱道的是,它相對精準地還原小說中兩個主角的魅力,而任嘉倫、譚松韻的詮釋高度契合角色。娃娃臉的譚松韻,很好地表現出袁今夏的活潑、可愛、靈氣、話癆、貪吃又愛財等人格特徵,讓這個小人物親民、接地氣、活靈活現,她之後迸發出來的大情懷,也更具感召力。
袁今夏鬼靈精怪
任嘉倫憑藉《大唐榮耀》走紅,他是新生代男小生裡,長相具有英氣、演技比較紮實、表現力較強的一位。陸繹出身名門,文武雙全,見識超群,在遇到袁今夏之前,他不苟言笑,冷酷腹黑,任嘉倫通過幾個冷峻狠厲、具有穿透力的眼神,讓人物立住。陸繹對袁今夏起初是無感、冷漠、嫌棄,互動一多,漸漸喜歡上袁今夏後,不自主的關心、不經意的偷笑、口是心非的悸動,又有一種蘇感。陸繹情感變化的幾個層次,任嘉倫還是抓得準的。
陸繹從冷漠到嫌棄到不自禁的竊喜的變化
因此,如果是明粉、古裝正劇以及懸疑劇愛好者,可以避開《錦衣之下》,如果是錦衣衛題材、古代言情與甜寵劇的愛好者,《錦衣之下》也許能對你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