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世代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的純樸善良的藏族人民用他們的智慧譜寫了燦爛輝煌的文化歷史。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德格成為躋身於藏區三大文化中心之列。德格藏民寬廣的胸懷使更是讓這裡成為齊聚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的文化名城。有「康巴文化中心、格薩爾王故裡、南派藏醫發祥地」之稱。
德格縣內各教派寺廟大都為有數百年,甚至逾千年歷史的古建築,尤其以八幫、更慶、竹慶、更沙、丁青等大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從寺廟外裝到內飾,都不失為集文物古蹟於一體的名勝。各教派寺廟均收藏有各類歷史文物,有保存數百年、近千年的各類雕像、塑像、唐卡、壁畫,有各教派引以自豪的傳統秘籍經典,有歷代皇帝的詔書賜品,也有各種奇珍珠寶。
德格縣有康巴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創建於1179年的藏區噶舉派祖寺八邦寺,為德格土司第一家廟;創建於1448年的康區薩迦派祖寺更慶寺;創建於1685年的康區寧瑪派祖寺竹慶寺;創建於1654年,康區格魯派祖寺更沙寺;以及建於618年的康區苯波派祖寺丁青寺。
一、更慶寺
康區薩迦派(花教)祖寺更慶寺,更慶,藏語意為「宏大」。創於1448年,轄7座分寺,清初至民國時期,更慶寺匯聚了大批國內外宗教學者,推動了更慶寺在藏畫、音樂、藏戲、雕塑、木刻、建築、印刷、藏醫藥等方面的發展,對促進德格地區藏族文化的發展,形成德格地區宗教文化的風格特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藏戲鼻祖唐東傑波的影響,以更慶寺藏戲為代表的德格藏戲在明末清初便正式形成,經不斷的演變、發展,更慶寺每年藏曆七月初上演的傳統藏戲,形成了具有德格特色的傳統藏戲劇目。
更慶寺的房屋外牆都是灰底、紅白道,是薩迦派的典型特色。每天都會有虔誠的信徒來此誦經,站在更慶寺高聳的門牆之外,聆聽低沉的誦經聲,撞擊心靈。
二、八邦寺
八邦寺,全稱八蚌聖教法輪寺。該寺是1727年在德格土司的大力資助下,由廣定大司徒巴卻吉迥乃開始創建。八邦寺建成後,歷代廣定大司徒巴便成為德格土司的根本上師。第九世廣定大司徒巴貝瑪寧傑(1774-1853)與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於八邦寺分別新建及整修上、下部閉關禪修院,八邦寺從而成為噶瑪噶舉和香巴噶舉兩個傳承的中心,西藏東部文化、宗教、教育中心。
在整個西康地區八邦寺的分支共有近200座寺廟。而位於德格的八邦寺主廟,是目前世上第二大西藏傳統建築,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八邦寺又是「唐卡之鄉」,集康巴寺院建築特色與民俗建築特色於一體,融藏族繪畫與雕塑於一身,看上去古樸莊重,高大雄偉。殿堂裝飾富麗堂皇,泥塑和壁畫刀筆細膩,姿態豐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稱為康區寺廟建築之最佳者。
三、竹慶寺
竹慶寺,藏語意為「大圓滿」,舊時記作「佐箐」、「佐青」,由五世達賴民派他的弟子,寧瑪名僧白馬仁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寧瑪祖師連花生大師曾蒞臨竹慶,竹慶有紅教聖地」為由,得林蔥、德格土司護持,調拔差民,賜大量錢物 主持修建。寺廟建成後,白馬仁真任竹慶寺第一任第一在位活佛,欲稱「竹慶益協羅布」。寺廟於清代擴建,新添協日孫佛學院,覺悟普佛學院、扎巴學校等建築,形成了前有遼闊草壩,後有奇山異峰,寺廟周圍地勢開闊,風景獨好,殿堂、僧房坐落有致。竹慶寺是《嶺·格薩爾王傳》藏戲發祥地,該寺的雕塑、繪畫藝術等在整個藏區獨有影響。
四、丁青寺
丁青寺屬原始苯波教派,坐落在德格縣中扎科鄉一個三山合圍的開闊地上,建築面積1966平方米。它始建於公元587年,是康區苯波教寺院的中心,又是成為康區苯波教派最高學府和苯波教祖寺。公元7世紀,苯波教在德格地區仍屬唯一的宗教,當時縣境內便已有了丁青寺、絨戈寺、仲薩寺等苯波寺廟。8世紀初逃難至康北地區的德格家族前9代均為苯波信徒,世代在鄧柯、德格一帶傳演苯教。歷代德格土司均奉行較靈活的、不分教派一律給予挾持的宗教政策,其他地方備受打擊的苯波教,在德格境內卻在生存與發展中與各藏傳教派相互吸收融合,逐漸演變為藏傳佛教一派系。
五、更沙寺
更沙寺位於德格縣中扎科鄉同鳩村。格魯派傳入德格時間較晚,清初,為擴大格魯派的勢力和影響,五世達賴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遣其弟子曲吉·昂翁彭措赴康區創建霍爾十三寺,1655年昂翁彭錯到德格。他在德格土司根嘎彭錯的支持下,在德格中扎柯同鳩村主持修建了到康區後的第一座寺廟——更沙寺,並擔任了寺廟主持,成為該寺的第一代曲吉活佛,更沙寺建成後,清代後有一定發展,先後在土司轄區建起10餘座規模不大、名義上屬更沙寺的格魯寺廟。
德格是藏文化的發祥地之首,是康巴的敦煌,民族文化的走廊,其藏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內涵極其豐富而深刻,使德格成為與西藏的拉薩、甘肅的夏河齊名,躋身於藏區三大古文化中心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