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幾乎每年都是3月份辦頒獎禮,今年或許是因為疫情的緣故吧,5月17號才舉行。看《感動中國》已經成為習慣了,她辦了十八年,我守候了十八年。其一,走上這個舞臺的,一定是中國最頂尖的一群人,或吃過最多的辛苦、或做出過最大的貢獻、或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或站在了最耀眼的巔峰.我是一介俗人,做不來這樣的事情,不妨看一下、欽佩一番。其二,生活的柴米油鹽裡,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看看這些人,心態就會更平和。有人比你吃苦吃的多,但未必有你抱怨多;有人貢獻比你大,但未必有你要求多;有人持之以恆一輩子,但未必有你質疑多.我是一介俗人,以這群人為楷模,時常自省是應該的。這幾年,每次看完《感動中國》,都會寫一篇短評論,在我周六的節目裡跟聽眾分享。今年情況特殊,連續兩周或者是三周上不了班。好在,我還是可以寫出來,留到上班兒以後,讀給大家聽的!18年來入選《感動中國》的人,都不是我有資格評論、評價的。所以,接下來只是觀後感!!!!!!!!「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裡借郭靖的口說的。「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這是李白在《俠客行》裡留下的名句。這兩句話如果需要註解,以集體入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在四川涼山木裡森林火災中犧牲的31名撲火英雄可以作為註解;在槍林彈雨中為新中國立下赫赫戰功,卻六十多年塵封功名的老英雄張富清可以作為註解。我去過消防隊採訪,我們的消防員枕頭底下都有一封信,那是一封「遺書」。這是為了確保一旦在出任務的過程中回不來,給他們父母的最後「念想兒」.明知可能會有危險,卻還是能衝上去,這就是「俠」吧!要想幹成點兒事兒,不光是私心雜念要少,更要守得住淨土,耐得住寂寞。樊錦詩先生已經80多歲了,從先生年輕時的照片看,江南女孩兒的靈秀是顯而易見的。就是這樣一個江南女孩兒,卻從1963年起到了敦煌,與黃沙為伍、與古建為鄰、與枯燥相伴,用一輩子為保護和利用敦煌莫高窟執著的工作。給子孫後代留下文化傳承,樊錦詩先生用一生,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顧方舟先生2019年一月就去世了。或許絕大多數人對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60後、70後、80後的中國人都該「感恩」。因為先生是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我們小時候吃的一顆「糖豆」避免了小兒麻痺症,幾十萬的中國孩子因此有了健康的人生。白巖松說的對,作為第一批吃「糖豆」的中國人,五十多歲的他還能踢足球、奔跑,都是因為顧方舟先生的探索。別忘了,為了讓我們安心吃上「糖豆」,顧方舟先生和醫療組成員在人體試驗階段,都是拿自家孩子當實驗對象的!2000年,世衛組織宣布,中國為無脊髓灰質炎狀態!顧方舟先生,萬古流芳。杜嵐女士和伍淑清女士。一位是澳門的中學校長,一位是香港的企業家。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始終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並且把這三個字看的比生命都重要。七十年前新中國成立當天,杜嵐女士就開始在澳門的中學裡升起五星紅旗,七十年從未間斷。老人已經不在,兒孫們還在堅持這份堅持;伍淑清女士一輩子就在做一件事兒,告訴香港每一個人,我們是中國人。就像《感動中國》頒獎詞說的:愛青年,更愛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生而為國人,就活成國人的樣子!劉德華演過一部賭片兒《嚦咕嚦咕新年財》,雖然電影挺爛,但裡邊有一句臺詞挺好:賭牌就像人生,有的人拿到的是好牌,有的人拿到的是壞牌,拿到好牌亂拆張兒未必能贏,拿到壞牌放鬆打,未必會輸。即便輸定了,認真打完這一把,少輸,也是成功。朱麗華女士就是拿到爛牌的人,43年前因傷失明,也曾經想過一了百了,不過很快重新振作。如今她是一位盲人中醫師(極難),100多個盲人徒弟跟他學習推拿按摩分文不取,每年她的診所裡幾乎所有的利潤都拿來捐資助學,截至目前,她捐助貧困學生480多人次,捐款總額373萬元。目亡為盲,但目亡依然可以璀璨。黃文秀,一個年輕女孩兒,駐村第一書記,犧牲在脫貧的路上我們考大學的時候,家裡都說「考出去」。是的,考出去,就幾乎都不願意回到自己那個或貧困或一隅的家鄉了,黃文秀不但回去了,還長眠在了扶貧路上。對於想死在床上的人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但對於戰士來說,馬革裹屍,才是最好的歸宿。黃文秀,香魂雖遠,英靈永在。潘維廉是個可愛的老外,在中國一呆就是31年。說實話,對中國或許我們不如老潘更了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老潘都做到了,這也是為什麼說他或許比我們更了解中國這幾十年來的發展變遷的原因。這些年他遊歷中國數萬公裡,走城市、看鄉村,把自己看到的寫成書,傳遞給世界,讓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更客觀準確。這樣的老外多一點兒,是好事兒。眾人拾柴,講好中國故事,不能光靠老潘,還需要我們每個人。中國女排不用說了,四十多年,八九代運動員,十個世界冠軍,女排精神。女排是怎麼始終輝煌的?我看過一個紀錄片,說的是誰忘了,反正她的手指,可以反向掰,一直與手背貼在一起,因為那根手指早就斷了。不用渲染傷痛,這是職業體育的一部分,但可以說,中國女排的璀璨,是因為他們經歷了更多的傷痛。
生活很忙碌,這是每個現代都市人的感受。因為忙,很難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活著,我們想要活成個什麼樣子。
近些年,多數人都很物質,但是物質絕不應該是終極目標。
樊錦詩先生的堅守、張富清老人的淡然、朱麗華女士的寧靜、黃文秀小妹妹的執著、潘維廉的從容、女排的頑強,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
但無一例外的是,從他們的眼裡,你能看到火一樣的熱情和對生命的尊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得有詩和遠方。
在自己的心底裡種下一顆堅韌、向善、向上的種子吧,我們還不夠好,我們還能更好!
謝謝這些,帶給我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