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湖》(Swan Lake/俄語: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原為柴科夫斯基於1875年-1876年間為莫斯科帝國歌劇院所作的芭蕾舞劇,於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之後作曲家將原作改編成了在音樂會上演奏的《天鵝湖》組曲,組曲出版於1900年11月。而整部芭蕾的作品編號為OP.20。天鵝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劇,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舞劇腳本取材於俄羅斯民間故事《天鵝公主》和德國作家姆宙斯的童話《天鵝湖》,美麗的公主奧傑塔及其女友們在天鵝湖畔採摘鮮花,被惡魔羅特巴爾德施用魔法變成天鵝,她們只有在夜晚才能恢復人形。一日,王子齊格弗裡德打獵在湖邊與奧傑塔相遇,他們互相傾慕,並產生了愛情,奧傑塔向王子敘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並告訴他,唯有真誠的愛情才能破除魔法。王子發誓始終不渝,永遠愛她,王子決定在次日挑選新娘的舞會上詭計把女兒奧吉莉婭裝成奧傑塔的模樣,欺騙了王子。王子發覺受騙後,立即奔向天鵝湖畔,他用堅定、忠貞的愛情終於戰勝了魔法。隨著一聲巨響,惡魔殞滅,奧傑塔及其女友恢復了人形。奧傑塔與王子終於贏得了幸福。舞劇音樂共二十九分曲。
本來有兩個差別很大的天鵝湖版本。但通常它們會被混合著上演。它們的不同在於對結局的處理。在第一個版本裡,王子齊格弗裡德(Зигфрид)被幻象所惑,結局是悲劇式的。但在著名的聖彼得堡版本裡儘管結尾音樂是那麼悲悲愁愁的,最後的結局卻是大團圓。
劇本的原作者已不可考。其靈感可能來自一部1786年出版的童話集《德國民間童話》裡面的一個叫《被施魔法的面紗》的故事,作者是卡爾·奧古斯都·姆賽斯。裡面提到了離德國城市茲維考不遠處有一個天鵝池塘,那有著一個關於天鵝少女的傳說。當法師施法於天鵝的羽毛時,天鵝就會變成一位少女。而且這樣的主題在許多其他童話裡也出現過。特別是那位可憐的公主,只有一位王子的愛情才能救她。但是悲劇式的結局卻是姆賽斯的首創,以前從沒在別的童話中出現過。
除了技術上的要求外,天鵝湖對演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別是主角奧傑塔,除了舞蹈技術要高超外,還要一方面能柔情地演繹奧傑塔,另一方面要賦予邪惡的奧吉莉亞妖豔的氣息。在義大利舞蹈家萊尼亞尼(Pierina Legnani,1863年-1923年)之後,還有 安娜·帕夫洛娃(Анна Матвеевна Павлова),阿歷珊達拉·達妮洛娃(Александра Данилова)和瑪格·芳登(Margot Fonteyn)成功出演過這個角色。
而扮演齊格弗裡德的演員,應該能在發現騙局的剎那,那種從無憂無慮的戀人到憤怒激動的受害者的心理展現出來。約翰·克蘭科在講述劇本的戲劇張力時說道:王子是位受人喜愛的天之驕子,但他落入到了悲劇,他是人,不是起重機,但他要獨力把女芭蕾演員託起。
舞蹈與音樂奧傑塔和奧吉莉亞通常是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員扮演的。這是古典芭蕾舞角色裡面難度最高,而且強度最大的挑戰之一。不但是因為兩個角色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動作要求也非常嚴格。其中之一是第三幕裡一場景裡黑天鵝的32圈名為「揮鞭轉」的軸轉。這32圈揮鞭轉要求連續完成,整個過程腳尖的移動範圍不能超過一條皮帶圍成的圈才為優秀的表演,這十分考驗女演員的腿部力量。這32圈揮鞭轉是馬林斯基劇院第一位首席女芭蕾舞演員萊尼亞尼的絕技。而這一高難度動作後來也作為天鵝湖裡的一段重頭戲。
音樂 柴可夫斯基發表天鵝湖的同時還帶上了他的第一部芭蕾,其實早前還有兩部作品,柴可夫斯基還沒完成就放棄了,而這兩部作品的音樂也沒有流傳下來。其中之一是兒童芭蕾舞劇《天鵝湖》,柴可夫斯基可能從中提取了主導動機,除此之外人們對這部作品就一無所知了。當柴可夫斯基寫《天鵝湖》的時候,已是一位職業作曲家了:那時他已寫有三部交響曲和三部歌劇,其中之一是《尤金·奧涅金》。
1875年莫斯科劇院經理委託柴可夫斯基寫一部芭蕾舞曲,報酬是800盧布。柴可夫斯基從1875年8月開始寫作,直到1876年4月10日完稿。直到作曲家從自己的歌劇裡面拿出了兩段加進來之前,天鵝湖一直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舞臺演繹《天鵝湖》於1877年2月20日(格里高利曆則是3月4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導演是魏澤爾·尤利烏斯·萊辛格,首席女芭蕾舞演員是萊尼亞尼。評論認為,演員缺乏排練準備,技術未到火候,布景差勁。而且首演也深為當時芭蕾界流弊所害。約翰·克蘭科在斯圖加特的演出小冊子上寫到當時的情況:……歷史性事件被完完全全的抹殺了,作為國粹的芭蕾舞在不適合的地點,配著不適合的服裝上演了……之後,作曲家還被要求,寫些迎合大眾的曲子,如波爾卡,加洛舞曲,華爾茲和瑪祖卡……芭蕾舞教練為了使得舞蹈和樂隊音樂的配合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對比,特意把全曲用高音小提琴試奏。而且首席女芭蕾舞演員如果對作品裡面某一號曲子不滿意的話,隨手一划就刪,根本就沒有顧及到音樂的連續性。在這些流弊下,首演失敗是意料中事。
1880年後,柴可夫斯基在國外的名聲漸隆,但《天鵝湖》的演出還是反應平平。而且這些演出離作者原意越來越遠。音樂評論家和莫斯科音樂學院校長尼古拉·德米特裡耶維奇·喀什金在1896年他的回憶錄裡寫到: 往原作裡加插樂段的行為變本加厲,最後,原曲只剩1/3,最多也不會過半,而其它都是加插的。
而目前最權威的《天鵝湖》版本是1895年二月17日/一月15日在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演的。舞蹈編排由馬利烏斯·皮提帕和劉·伊凡諾夫負責。後來的演出大多都以此版為藍本。在彼得堡劇院經理伊萬·亞歷山大洛維奇·威瑟沃洛師斯基的委託下,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徹底修訂了原譜。但演出還是反應平平。這還不算是作者的原稿。因為沒有證據表明,柴可夫斯基本人有過修改原稿的打算。但是此版演出對後世影響至深。
皮提帕自己也沒有料想到此版以後會如此成功,也並未準備把該版本連演下去。他沒有記下排練的步驟,而其對舞編的影響並未延續到自己的身後。1934年首次越過海峽到倫敦並且取得成功。而 基洛夫版芭蕾則要到1969年才首次在西方上演。
芭蕾舞評論家克萊門·克利斯普認為,《天鵝湖》從那時開始,就不斷地被重新研究,重新思考,重新編排,重新錘鍊。演出時間首先是被拖長了,後來經過調整,再後來又普遍被縮短了。
其他演繹著名的版本有喬治·巴蘭奇 (紐約), 鮑爾邁斯特(莫斯科),奧日裡可夫斯基(巴塞爾) 和 約翰·克蘭科 (斯圖加特1972/73)。
最出名的新版本是約翰·乃奧邁爾的於2002年在漢堡首演的《天鵝湖插圖》。
還有非常成功的《馬修·博內的天鵝湖》,該版本是全男班演出。於1995年在倫敦薩德勒之泉劇院首演。該團在歐洲,美洲和日本的訪問演出也是同樣的成功。
作品賞析
1、序幕音樂:這是柴科夫斯基為舞劇開頭寫的一段序奏(它不包括在二十九首分曲之內)。優雅、抒情,略帶感傷的主題旋律(天鵝主題發展的三部曲式。優美的主題旋律先後由雙簧管,調上不斷展開,隨著速度的加快,音樂變得強烈而緊張起來,最後樂隊再次奏出開頭的主題,在震耳欲聾的持續音背景上,木管樂器和短號用極強的力度,在低音區奏出,表現了陰暗的氣氛,仿佛崖壁上伸了巨大的黑翅膀把公主攫住,此時,湖面上浮出了一隻戴金冠的白天鵝。天鵝的故事開始了。
2、第一幕的終場音樂:暮色降臨,為王子成年而舉行的舞會正在進行,忽然城堡上空掠過一群哀鳴的天鵝,這時音樂進入第九分曲,全劇中最主要的音樂形象――天鵝的主題,在豎琴輕盈的背景下,
由雙簧管哀婉地演奏出來。
3、小天鵝舞曲:這是舞劇第二幕「天鵝之舞」(第十三分曲)中的第四首舞曲。奧傑塔向王子表達自己的不幸遭遇,王子發誓要以自己的忠貞愛情營救奧傑塔和所有被魔法變為天鵝的少女們時,四隻小天鵝在滿地銀輝的天鵝湖畔翩翩起舞。
這首舞曲精巧別致,諧謔,活潑,採用升f小調,4/4拍,結構為單三部曲式。
4、匈牙利舞曲[恰爾達什]:這是舞劇第三幕中一組總稱為「性格舞曲」的第一首樂曲,排序為第二十分曲。在為王特巴爾德帶著女兒奧吉莉婭和許多隨從不期而至。他們表演了一系列各具不同風格的「性格舞」來誘惑王子。
除這首《匈牙利舞曲》外,還有《西班牙舞曲》《那不勒斯舞曲》《瑪祖卡舞曲》等。奧吉莉婭妖豔的形象不時地閃現在這些性格舞之間。恰爾達什是匈牙利的一種舞蹈,它總是以徐緩而憂鬱的「拉紹」開始,其後接以歡快熱烈的「弗裡斯」,這是它的典型特徵。這首舞曲的「拉紹」部分採用a小調,4/4拍;「弗裡斯」部分採用A大調,2/4拍。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表演的《天鵝湖》(建議在WiFi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