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為「鐵達尼號」的巨輪上,讓人感慨的只有傑克與露絲的愛情嗎?不,同名音樂劇的故事就更為豐富。11月12日,託尼獎史詩英文原版音樂劇《鐵達尼號》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這也是該劇在誕生多年後首次來到中國,來自倫敦西區的原班人馬帶來一場令人震撼的演唱。
提起鐵達尼號,卡梅隆導演的同名電影已經深深印刻在中國觀眾心中,而英文音樂劇《鐵達尼號》也是一部享譽全球的作品。它誕生於1997年,曾一舉獲得五項託尼獎大獎,並被改編為8種語言。2016年,該劇從倫敦西區重啟世界巡演並首次來到中國,北京則是中國巡演的首站。
「我特別喜歡電影版的《鐵達尼號》,看哭很多次。」演出開始前,觀眾楊雪說她特別想知道音樂劇會如何演繹這個故事。不少觀眾都像她一樣,抱著和電影做對比的心態前來觀看。音樂劇的開篇與電影相似,船上的工作人員和陸續登船的乘客們不停地表達著對巨輪的讚美。但看著看著,音樂劇呈現出更多人的人生故事,有去美國尋找新生活的三等艙乘客,有在輪船底層工作的司爐工,還有內心浪漫、樂於助人的電報員,幾乎每一個唱段都能唱出一段新的故事。
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們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充滿驚喜的「新戲」。哪怕所有人都知道災難一定會來、鐵達尼號一定會沉,情節的變化依舊充滿懸念。導演託姆·薩瑟蘭也在演出前表示,「我們想做的事和電影不一樣,相比於電影中表現的愛情故事,音樂劇最大的特點是真實。」在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25位演員扮演了126個人物,每一個人物都來自真實的人物原型和事件背景,多條故事線並行發展。
音樂劇《鐵達尼號》最打動人的是恢宏的音樂。詞曲創作者莫裡·耶斯頓的音樂大氣抒情,由於劇中角色眾多,他還創作了大量的大合唱,磅礴的氣勢不禁讓人聯想到《悲慘世界》。巨輪啟航時,演員們登臺合唱「再見再見」,舞臺上的他們精神飽滿、興致勃勃,但臺下的觀眾們知道,這是一次沒有歸途的旅程。當瞭望員發現冰山時,船上的乘客們正浪漫地演唱「無月、無風」。等到全劇終了,熟悉的主題旋律再次響起,悲情的氣氛瀰漫劇場。
《鐵達尼號》最早在倫敦亮相時,也曾以布景吸引觀眾,舞臺上有水,也有一艘巨輪,但現在的舞臺精簡為船艙或甲板上的場景,一位演員說:「即便沒有特效,音樂劇靠我們的演和唱,也能帶給大家感動。」事實證明這些演員們確實做到了。這些在倫敦西區都算是「老戲骨」的演員們狀態極佳,演唱和表演都相當入戲,他們的聲音可塑性極強,即使一人先後飾演好幾個角色也毫無單調感,飽滿地撐起了一臺大戲,讓觀眾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在劇中飾演三等艙乘客的演員維多利亞·塞拉自信滿滿地表示:「音樂劇中的旋律和同名電影毫無關聯,但我們相信,觀眾們看了音樂劇會暫時忘掉《我心永恆》。」
本劇將在天橋藝術中心持續上演至11月24日。
來源:北京晚報 王潤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