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8日報導外媒稱,在經濟危機的時代,就連歷史上最殘虐的暴君也能變成搖錢樹。例如貝尼託·墨索裡尼:義大利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會膽戰心驚,更別提他的遺產了。但這就像是原罪一般:我們知道這不好,但我們無法抑制衝動。因此義大利的多個景點(所有曾經關押過墨索裡尼的監獄)都在以這個暴君的名號吸引遊客。
據美國「智謀者」網站6月28日報導稱,在亞平寧山脈間有一座大酒店,它酷似一座營房,讓人覺得迎接你的不是門房客服,而是穿著制服的士兵。帝王臺賓館是墨索裡尼1943年被迫下臺後的幽禁之地。這座賓館建在海拔2200米處,正位於滑雪坡道上,只能通過纜車到達。人們在這裡飽覽美景之時,也許會閃過一絲歷史何其諷刺的念頭。
墨索裡尼是一個狂熱的體育愛好者,而且希望義大利人體格健壯,熱衷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他本人喜歡光著脊梁、只戴一頂皮帽和雪鏡滑雪。這個度假地建於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時期,用於宣傳體育事業和家庭度假。墨索裡尼對它的整片滑雪區極為讚賞,但是他沒有去那裡休閒度假,而是在那裡身陷囹圄。
遊客可以透過窗戶參觀墨索裡尼的臥室,一切仿佛在時光中冰封了起來:1930年代的家具和浴室設施、他的信件、沙發、寢具。門牌上寫著他的名字,而不僅僅是房間的號碼。自稱是業餘歷史學家的業主並不懷舊感傷,而是欣然為遊客導覽這個度假地,在此期間人們會注意到牆壁上零零散散的法西斯主義壁畫——全然是一派田園詩般的畫面,有寧靜山丘、生命之樹和在爐火邊烹飪的主婦。
在門廊之外墨索裡尼曾和老人、羊倌、農民打牌消磨時光的地方,遊客們可以曬日光浴,欣賞雪峰。
如果遊客想體驗一下睡在墨索裡尼的臥榻之上的感覺,那麼不妨來到第勒尼安海的一個小珊瑚島上。墨索裡尼曾被帶往這個小島暫住,這個小島沙粒細軟,碧波環繞。要知道,墨索裡尼一直在奔逃,警方舉國追捕,把他關押在各個地方——直到遊擊隊最終處決了他。
至於他的關押所,現在可是風景如畫的海濱賓館。這個溫馨的漁家酒館是墨索裡尼的私人餐室,樓上的房間是他的私人辦公室和藏書室。但人們最想看到的是他的臥室:他想必在此度過了許多輾轉反側的不眠之夜——也難怪他的床鋪並不平整,搖搖晃晃。
這些房間的價格如何?非常經濟。這位暴君曾經的套房一向超額預訂,可誰能想到它的價格這麼便宜?只要花上100歐元你就能享受到墨索裡尼一樣的吃住待遇。
人們不知道墨索裡尼如果知道這種另類的旅遊會作何感想,是難以瞑目還是報以嘲笑?考慮到他的結局,我覺得他還是會嘲笑世人吧。
1934年6月14日,在威尼斯機場,阿道夫·希特勒與貝尼託·墨索裡尼握手致意。墨索裡尼為希特勒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但是,對他們以後進行談判的詳細內容只有很少的新聞報導。
1932年4月1日,在納粹黨美國總部成立之日,兩位穿著制服的美國納粹分子在在紐約的辦事處門口。NSDAP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德文縮寫,通常簡稱為「納粹黨」。
1932年7月9日,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參加在柏林舉行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會議。
1932年8月19日在柏林進行的一場無線電展覽會上納粹黨的展臺。該展臺是專門為宣傳納粹的唱片工業而設計的,這些唱片都是宣傳國家社會主義的錄音。
1933年3月,四位納粹黨衛軍成員在柏林的伍爾沃思百貨公司柏林分店門口唱歌,當時納粹黨正在進行抵制猶太人的運動;希特勒的黨徒們認為伍爾沃思公司的創始人是猶太人。
1933年8月27日,德國青年排列成納粹黨徽的形式紀念無名英雄。
1933年11月3日,在慶祝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創立十周年的日子裡,阿道夫希特勒的車隊行進在慕尼黑的街道上,接受來兩旁親納粹分子的歡迎和敬禮。
1935年,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期間,四位義大利士兵現在衣索比亞前線舉槍瞄準。在墨索裡尼的領導下義大利軍隊入侵並佔領衣索比亞,使其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
1935年,義大利部隊的義大利國旗飄揚在衣索比亞首都馬卡來。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
1935年9月10日,希特勒出席在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代表大會。
1935年9月11日,在德國紐倫堡成千上萬的德國青年正在國家社會主義黨的大會上認真聽取他們的領袖希特勒的講話。
1935年10月4日,在比克堡全國豐收節上,德軍當著上百萬居民展現它的實力。在分列式開始之前大量坦克聚集在一起。希特勒在1933年掌權之後,完全無視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迅速地走上重新武裝之路。
1936年2月24日,德國柏林,一組德國女孩排成行參加由納粹青年運動支持的音樂文化培訓。
1936年5月30日,日本政府加緊備戰,為全面侵華做準備。圖為東京大淺草寺的和尚正帶著防毒面具接受防空演習。
1937年中日戰爭期間,日軍士兵在已被佔領的長城上站崗。
1937年日軍飛機轟炸中國。
1937年,日軍在上海進行巷戰。當年在上海的戰事從8月一直延續到11月。雙方參戰的兵力將近一百萬人。
1938年2月5日,一位在南京大屠殺後倖存下來的老太太正在辨認屍體,她一家人都在日本軍人佔領南京的過程中被殺害了,由於日軍士兵的的暴行有大量平民被屠殺。
在一個壕溝裡,日軍士兵正在用刺刀屠殺中國戰俘,其他日軍士兵站在溝邊上觀看殺人。
1936年9月12日,西班牙布爾古斯城,一位叛軍士兵將手榴彈擲過鐵絲網,投向正在掃射的忠於共和政府的士兵。
1936年12月9日,佛朗哥叛軍的飛機在馬德裡上空轟炸,幾十個家庭躲在馬德裡的地鐵站臺裡避難。
1936年12月30日,一個富有經驗法西斯叛軍的機槍班在西班牙北部韋斯卡前線崎嶇的山地上佔據制高點。
1937年1月8日,十六架來自西班牙殖民地的飛機轟炸馬德裡,有不少市民被陷於炸毀的房屋中,他們的親屬正在打聽家人的消息。這些婦女的臉上顯露出驚恐萬分,平民正承受著內戰的苦難。
1937年6月2日,西班牙內戰期間,西班牙擁護共和政府的士兵正在教婦女射擊,以便保衛巴塞隆納,抵抗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率領的法西斯叛亂部隊。
1937年8月13日,日軍佔領北平後的第一批照片。舉著太陽旗,日軍部隊經正陽門列隊入城,直抵紫禁城。離此不遠處就是美國領事館,在中日交戰最激烈的時期,許多住在北平的美國人紛紛躲進了領事館。
1938年,佛朗哥的空軍轟炸巴塞隆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出現了最早的對平民目標進行狂轟濫炸的殘暴行為,隨後發展成新的恐怖轟炸的戰爭方式。
1938年5月19日,西班牙首都馬德裡,五層樓的卡薩布蘭卡大樓被炸毀,300位法西斯叛亂者被炸死。忠於共和政府的活動分子用六個月的時間挖通了一條通往該大廈的地下的六百碼長的隧道,埋下地雷,造成了這次爆炸。
1939年5月30日,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的轟炸機(隸屬於德國的「禿鷹軍團」)在西班牙上空戰鬥。機翼和尾翼上的黑十字是佛朗哥空軍的標誌。
1939年9月3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白宮向美國人民發表廣播講話承諾將嚴守中立。在戰前數年期間,美國國會通過了好幾個中立法案,決心正式置身於衝突之外。
1938年9月29日,倫敦赫斯頓機場,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爵士結束了在德國與希特勒的談判返回英,。張伯倫帶回了被稱為慕尼黑協定的協議條款,允許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1937年9月18日,賴特·卡恩坐在一輛美國電影界為西班牙政府募捐的車內。好萊塢車隊穿越美國大陸,沿途以「幫助西班牙民主的捍衛者」的名義為西班牙內戰募捐。
1935年4月15日,沙塵暴慢慢逼近俄克拉荷馬州的波伊斯城,這個平靜的牧場即將被吞噬。在美國中北部地區黑色風暴肆逆的年代裡,農田裡的表層土壤被吹乾並席捲而去。嚴重的乾旱、不良的耕種技術以及毀滅性的風暴造成數百萬英畝的良田變成荒漠。
1938年3月16日,英國進行準備迎擊毒氣攻擊的最大的一次演習,在伯明罕,有2000名志願者帶著防毒面具參與了精心設計的演習。這三位消防隊員帶著全套裝備,從長統膠靴到防毒面具,進行模擬的毒氣攻擊演習。
1936年柏林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跳遠比賽的第一名是美國運動員傑西·歐文斯,第二名德國運動員盧茲·朗,第三名日本運動員田島直人。頒獎升旗儀式上,歐文斯敬美式軍禮,盧茲·朗敬納粹禮。歐文斯在田徑賽中獲得四項冠軍,100米和200米短跑、跳遠和4X100米接力。他是第一位在一屆奧運會上獲得四塊金牌的運動員。
1938年4月30日,奧地利納粹青年團的成員在進行焚書。公開焚書是在納粹德國境內發生的統一行動。
1938年8月8日,齊柏林飛艇興登堡號飛越紐約曼哈頓的帝國大廈。齊柏林飛艇從德國起飛飛越大西洋(600558,股吧)降落在新澤西州的萊克赫斯特。
1938年9月8日,德國紐倫堡召開的「社團日」上舉行大型團體操表演。希特勒出席並觀看在齊柏林體育場舉行的大型活動。
1938年3月14日在新近被吞併的奧地利正等待阿道夫·希特勒的到訪,歡迎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中。街道被裝飾一新,路名也更換了。維也納市廣場上的一名工人拿著一塊新的廣場路牌準備更換,上面寫著「阿道夫·希特勒廣場」。
1938年11月8日,在柏林發生了步調一致的反猶太示威行動,用錘子打碎猶太人商店櫥窗玻璃,將猶太人驅趕進集中營,後被稱為「水晶之夜」。當黨衛軍和市民打碎櫥窗玻璃和驅趕猶太人時,納粹當局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街道上到處是玻璃碎片。這次暴行中,有九十一名猶太人被殺,三萬餘名猶太人被趕進集中營。
1939年8月13日,德國,杜塞道夫的萊茵金屬武器工廠的一個大車間,這裡主要生產炮筒。在二戰開始前,德國工廠裡生產的武器是以每年數百件計的。不久就增加到每年數萬件。
(2015-05-04 07:52:00)
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敗意軍,義大利被迫承認衣索比亞獨立。圖為描繪孟利尼克二世橫刀立馬率軍抵抗義大利侵略者的畫作。
1928年海爾·塞拉西登基,1930年11月2日加冕為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圖為衣索比亞皇帝海爾· 塞拉西一世,第二次意埃戰爭期間,儘管在武器裝備上處絕對劣勢,他還是領導埃軍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頑強抵抗。
1935年,義大利再次入侵衣索比亞,佔領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進而佔領埃塞全境。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倫敦。圖為1935年開戰後,埃軍在當地徵召的新兵,他們大多數缺乏現代武器,只配備了弓箭等冷武器,僅有少數配備了步槍。
圖為第二次意埃戰爭期間的衣索比亞正規軍軍服,從左至右依次為正規軍軍官,正規軍步兵,「帝國衛隊」軍官。
圖為衣索比亞Maji當地總督(居中者)與他的保鏢,傳統服飾與現代卡其軍服的搭配顯得十分怪異,也體現出埃方在開戰前,並未徹底實現近代化。
圖為一位衣索比亞地方總督在試射輕機槍,這種武器在埃軍中已算是最精良的裝備,但數量十分稀少,而且只掌控在少數權貴人士手中。
圖為1934年,身穿傳統服裝參加慶典儀式的埃軍士兵。儘管他們中的一部分在開戰前夕接受了一定程度的現代化軍事訓練,但大多數仍缺乏必備的作戰技巧,配備的武器也十分原始,有的使用黑火藥武器,有的甚至還在使用弓箭。
衣索比亞軍在實戰中投入了近80萬兵力,但其中只有不到20萬人配備了步槍等現代武器,這其中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士兵只有一小部分,因此後來在面對義大利入侵軍時,埃軍實際的戰鬥力十分有限,圖為埃軍方面裝備較好的步兵。
圖為第二次意埃戰爭中,準備與義大利侵略軍抵抗的衣索比亞軍隊。
圖為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市民自發為前線士兵捐獻醫療用品,攝於1935年。
第二次意埃戰爭是第一場大規模使用「黑衫軍」(義大利在戰時成立的準軍事組織,直到二戰後才解散)的戰爭,當義大利法西斯黨發出號召時,國內外並不缺少響應的狂熱新兵,但這些新兵普遍缺乏訓練,例如圖中的義大利第221軍團,多數徵召的是生活在索馬利亞或厄利垂亞的義大利人。
圖為義大利侵略軍中精銳的奧斯塔長槍兵部隊乘坐卡車向衣索比亞南部地區開進。
圖為第二次意埃戰爭期間,義大利軍隊的軍服,從左至右依次為步兵下士、上士和一級下士。
圖為已侵入衣索比亞境內的義大利輕步兵部隊,攝於1935年。
圖為第二次意埃戰爭期間,意屬厄利垂亞軍隊的軍服,從左至右依次為:Askari騎兵隊士兵,厄利垂亞軍警以及 Askaris 機槍手。
圖為身穿傳統服裝的厄利垂亞部落士兵,第二次意埃戰爭期間,入侵部隊中除了義大利軍隊外,還有義大利控制的厄利垂亞部落軍和索馬利亞部落軍,由於他們更熟悉當地的作戰環境,因此經常被作為義大利軍隊的先遣部隊使用。或許正是此舉,埋下了二戰後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綿亙數十年敵對關係的導火索。
圖為厄利垂亞騎兵部隊在佔領德西(Dese)後,接受檢閱。
圖為戰爭期間,厄利垂亞部隊向位於衣索比亞北部的一個埃軍陣地發動突擊。
圖為參戰的另一支意屬外籍部隊-利比亞旅,均由阿拉伯志願者組成。
圖為第二次意埃戰爭期間,部署在提格雷地區的義大利炮兵,在重武器方面,意軍佔據絕對優勢,圖片攝於1936年。
圖為義大利入侵軍總指揮,佩特羅· 巴多格裡奧陸軍元帥,他於1935年11月到任後,就對埃軍發動了全面攻勢,並出動轟炸機猛烈空襲埃軍戰線。1936年3月,在動用了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後,意軍終於打垮了埃軍主力部隊。
圖為1936年5月,塞拉西一世經耶路撒冷流亡英國。但這並未代表這場戰爭的終結。
事實上,埃塞民眾並未向法西斯侵略者屈服,他們紛紛組建遊擊隊,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5年後,在英軍、
南非軍隊和衣索比亞當地抵抗力量的聯合攻勢下,義大利侵略軍被趕出了衣索比亞。圖為1941年5月,阿迪斯阿貝巴城外,手持大量繳獲的意軍武器的衣索比亞抵抗軍,準備迎接塞拉西一世皇帝歸國。
到1942年,所有義大利佔領軍都被趕出衣索比亞,國家重獲獨立,塞拉西一世重歸故土,再次成為國家元首。圖為1941年,英屬奈及利亞士兵正在移除義大利佔領軍設置的邊界標誌。
圖為二戰結束後,衣索比亞皇帝塞拉西一世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合影,攝於 1954年。(2015-03-18 11:28:00)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