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三頌之《石門頌》:隸書中的草書

2021-01-08 書法之樹

(來源《書法報》2019年5月15日第19期10版 欄目:讀帖 作者:許強 責編:葉積豔)

漢隸三頌之《石門頌》:隸書中的草書

■許 強

東漢隸書主要分布在兩大區域:一是以山東、河南為中心,二是以陝西、四川為中心。前者接近於官方正體文字,具有「廟堂氣」;後者稍遠於官方正體文字,具有「山林氣」,《石門頌》等摩崖石刻為其代表。

《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刻石,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寫。碑額和正文均為隸書。整塊摩崖高261cm,寬205cm,題額高54cm。正文22行,每行字數3到37字不等,字徑7—8cm,全文共655個字。此石原刻於陝西漢中石門內壁西側的摩崖上,因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周邊農田灌溉的問題,在此築壩蓄水,於是《石門頌》被切割成9塊後移入漢中博物館。

《石門頌》是漢隸摩崖中的精品,被稱為隸書中的草書。清張祖翼評此碑:「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由於此石刻氣象宏大、風格突出、變化豐富,學之者或被其籠罩,或失之單調,所以學《石門頌》鮮有成功者。2018年7月,我到陝西漢中褒斜道南端走訪石刻原址併到漢中博物館考察了原石,有兩點感受:其一是書刻載體形制的問題。我原本以為《石門頌》是刻在裸露的山崖石壁上的,看了原石後才知道該石是刻在穿山隧道弧形的內壁上(圖1可見刻石側面的弧度)。其二是書風與其所處環境完美結合。石門周遭層巒疊嶂,棧道艱險,這與《石門頌》渾樸逸宕、灑脫恣肆的書風相吻合,假如將此刻石放在富麗堂皇的廟堂之上,則顯格格不入。

《石門頌》的筆法直接篆書,以圓筆為主,逆入平出,圓起圓收。由於該碑用筆提按不像「廟堂氣」隸書變化那麼明顯,所以線條凝練瘦勁,粗細變化不大,作為隸書裝飾性筆畫的「蠶頭燕尾」也是通過稍加提按和起伏加以表現,比較含蓄。折筆處時而筆斷意連,時而翻筆轉折,時而捻管絞轉,手法多樣。提按變化不大的字往往給人以單一呆板的感覺,而《石門頌》則明顯增加了長短、粗細、曲直、俯仰、向背、提按、疾澀、虛實、起伏等諸多變化,使得貌似單一的線條頓時鮮活起來,寓沉雄靜穆於灑脫飄逸之中,用筆變化非常豐富。

《石門頌》的結體特點有:一是以扁為主,因字賦形。書寫者根據每個字自身的筆畫結構特點,或扁(圖2)、或方(圖3)、或長(圖4),大小不一,一任自然。同時,又要考慮到摩崖的裂縫、凸凹等因素而因石賦形(如圖5「命」字的豎筆特別長)。二是中宮寬綽,內松外緊。《石門頌》的結體以舒朗開闊為基調,中宮比較寬鬆,字的外部緊結,從而呈現出雍容大度、從容不迫的氣息,如「其」字(圖6)。三是重心居上,上緊下松。《石門頌》的結字重心偏上,上部收緊,下部舒展,足顯瀟灑飄逸、神採飛揚之態,如「有」字(圖7)。四是偏旁多姿,險中求穩。《石門頌》中相同的偏旁,變化非常豐富,各具神態,如碑文中的20多個「走之底」,沒有雷同。另外,合體字中偏旁之間通過造險和化險,在平穩中體現出跌宕恣肆的特點。如「紀」字(圖8)、「明」字(圖9)。五是松而不散,虛實相生。《石門頌》的顯著特點就是松而不散,如「上」字(圖10)、「是」字(圖11),在筆畫之間較為寬鬆且多處斷開的情況下,又能做到不散不亂,就要靠主次筆畫的虛實來調節統攝,體現出它的線條美和空間美。

由於《石門頌》刊刻在崖壁上,書寫時會根據石質等現場情況而臨時發揮,所以它的章法自由率意,寓變化於整齊之中,比如每行字數基本不等,中間部分行列較為整齊(圖12),而最後四行則有行無列(圖13),書寫者任性揮灑,得自然率真之美。

在讀帖時,要透過刀法看筆法。因為《石門頌》是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崖面上書刻的,自然會造成線條波動起伏的表象,既要相信東漢時期石刻工匠的高超技藝,又要遵照毛筆書寫的自然屬性去辯證地掌握,這樣才能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而真正體悟出《石門頌》的筆法。要完整感受《石門頌》的章法。由於該摩崖石刻形制較大,所以我們看到的出版字帖多是拓片的剪裱本,不是原碑的形態,這就給我們完整地感受《石門頌》的章法帶來了障礙。因此,我們要儘量實地考察原石,了解石刻所處的自然環境,現場體驗原作的氣息,才能完整地感受它的章法魅力,以求瞭然於胸。同時可以對比學習同期同地的《楊淮表記》,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

圖1 《石門頌》刻石側面的弧度

圖2 曰

圖3 靜

圖4 書

圖5 第3行第4字「命」

圖6 其

圖7 有

圖8 紀

圖9 明

圖10 上

圖11 是

圖12 中間部分行列較為整齊

圖13 最後四行有行無列

作者簡介:許強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徐州市雲龍區政協常委 江蘇書法獎獲得者 2003年被中國文聯、中國書協授予「敦煌書法百家」稱號

相關焦點

  • 漢三頌之一的「隸中草書」《石門頌》現存於陝西漢中市博物館
    《石門頌》摩崖是我國著名漢刻之一,他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現存於陝西漢中市博物館。《石門頌》摩崖石刻刻於東漢永平九年(公元66年),被書法界公認為是古隸中最早,佔據首位的刻石。
  • 蜀道上的「漢隸三頌」是什麼?
    其中,被譽為中國書法藝術瑰寶的「漢隸三頌」,即位於陝西漢中褒谷口的《石門頌》,位於陝西略陽縣境內的《郙閣頌》和位於甘肅成縣境內的《西狹頌》,都是在秦嶺南坡的V字形區域內。石門頌清人楊守敬稱秦嶺山區「漢隸三頌」時說:「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康有為則直接稱《石門頌》為我國歷代書法之神品。
  • 漢三頌之一的《西峽頌》快兩千歲啦!
    漢三頌之一的《西峽頌》,於東漢建寧四年(171)六月刻,仇靖撰刻並書丹,早於《郙閣頌》一年,現金也有1847年,快兩千年了。《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位於甘肅省成縣天井山,與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門頌》、略陽縣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頌在圖之左,陰刻隸書20行,共385字,頌之左為題名,隸書豎行12行,計142字。整碑高2.2米,寬3.4米。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頌其為民修復西狹棧道為民造福的政績。
  • 濱州書法家徐延波作品入選國家畫院「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郗運紅近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研究與創 作系列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當代書法作品140餘件,以 及「漢隸十二品」原拓近40件。濱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徐延波隸書作品入 選,並展出。參展藝術家以「漢隸十二品」為取法對象,或臨摹,或創作,對經典做 出合乎自己意趣要求的新詮釋。漢代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有著宏大精神內蘊的「漢隸」, 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典範意義。
  • 漢隸十二品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
    歷代書法作品在豐厚的文化滋養中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趣和藝術風貌。「書品」用傳統文藝理論中的「品」的範式,對書家及其作品的風格類別進行區分和品評,包括書家及作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底蘊、審美趣味、思想情調等綜合素養。在東西方文明碰撞與融合的驅動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書法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內容上,均呈現出前所未有之時代變革。
  • 對《石門頌》中「靈」字的深度解析
    對《石門頌》中「靈」字的深度解析作者:林華勇《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
  • 國之瑰寶漢三頌之一《郙閣頌》
    《郙閣頌》是刊刻於東漢建寧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十八日的一方摩崖石刻,由仇靖撰文、仇紼書丹,主要記述了東漢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閣棧道之事。其用筆於圓轉中又增方折,結體內斂,章法茂密,俊逸古樸,大氣磅礴,在漢碑中屬於雄壯、樸茂一類,與《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漢三頌"。
  • 張法:用「漢隸十二品」重建經典在當今時代的書學意義
    漢隸經典化,是在清代碑學基礎和當今書法現實的雙重背景下,對中國書法史的重寫,即進一步認識二王帖學之法與隸篆古法,以及二種法後面的中國書法整體的統一之法,具有重要意義。帖碑之別,乃筆帖之法與刀碑之法的區別,從刀碑之法進入後面的中國書法整體的統一之法,對當前中國書法和審美文化中的流俗傾向具有矯正作用。    「漢隸十二品」這一名稱的醞釀和提出,意味著開啟了漢隸經典化的新路。
  • 隸書的特點
    折畫:折的種類較多,在此不一一列出,依其形狀及用筆分為方折和圓折,方折有時可取筆斷意連的形式。鉤畫:隸書中鉤的種類也較多,但用筆大多類似,楷書中基向的鉤在隸書中在隸書中有些常被省略,右向的鉤常被波磔之筆替代。
  • 小楷、隸書、行書、草書臨摹要點
    大字本身易於恣肆縱放,若過分或曰一味縱放,則會流於輕率鬆散,而無深刻沉著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斂;小字本身收斂,若一味收斂則形拘筆滯,也會失於輕糜,故小字宜斂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質的不同,寫時應仔細斟酌。
  • 星辰文藝|李先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戲說隸書作品集《婷筠嬉墨》
    中和與和諧,平衡之美,是書法之美的靈魂,而今市面上有好多大師,故弄玄虛,毫無中和,和諧,平衡之美。 目之所向,一見鍾情的感覺,美之光芒四射。 探究婷筠老師的書法本源,其隸書作品脫胎於《曹全碑》《西狹頌》《魏碑》等,經過時間的沉澱,散發出獨特幽光。讓我想起了作者家鄉的一種特產:金華火腿。時間就是價值,用在金華火腿上再恰當不過。為什麼名號叫得噹噹響?除了地域標誌等名氣之外。
  • 中書協隸書委員會王增軍:把書法寫成螞蟻爪子,水平是優還是劣?
    中書協隸書委員會王增軍:把書法寫成螞蟻爪子,水平是優還是劣?中書協作為書法家嚮往的隊伍核心,並不是入職其間的所有書法家都有書法技能的高端水準,特別是一些非書法專業的人員成為中書協會員,也僅僅是混個名聲而已,對於書法水平的印證並沒有多少實際價值。
  • 漢隸十二品書法新探活動獲獎名單及作品欣賞
    >肖文飛 黃博 龍開勝 何來勝 李正良 馬端兵 周紅軍 梁培先 鞏海濤 趙鳳硯 史煥全 戴家妙 鞠聞天 胡紫桂 王東聲 王墉 周劍初 鄭志群 孫希民 張誌慶 歐新中
  • 隸書作品欣賞 隸書發展歷程 以及如何練習隸書書法
    ,西漢時期隸書的書體進入成熟期,到東漢進入隸書的鼎盛時期(因此有漢隸唐楷一說),自魏晉南北朝以後,隸書開始進入衰敗期,清朝再次復興。,粗細輕重抑揚頓挫,極富變化,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的特點,頗有書法藝術美學特徵。
  • 雍容華貴、光澤豐麗——聊一聊李隆基隸書風格
    盛唐書法是一個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上以革新為主的時期,以楷書、草書發展為中心的書法藝術已基本確立,中華書法藝術登上了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纍纍、博大豐碩的藝術高峰,總體上已處於中華書藝全面成熟、高度繁榮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不斷湧現出一大批書法大家,諸如張旭、懷素、顏真卿最為突出代表能體現「盛唐氣象」。具有卓越藝術成就的書法家,還創造出一批博大雄奇的書藝作品。
  • 「新歌墨韻頌中華」展作品選登(二)
    吳建華-隸書-節錄歌詞《祖國頌》-228cm×52cm吳勇-草書-歌詞《祖國頌》-55cm×104cm鄭長安-行書-穆木天《黃浦江舟中》-180cm×96cm夏成滿-草書-歌詞《長江之歌》-35cm×137cm
  • 書|《琅琊榜》鏡頭中的中國書法
    1.隸書——雜以楷體,契合時代 早在《琅琊榜》開播前,片方就首次曝光了人物長卷版畫冊:以宣紙為背景,用傳統水墨畫的形式勾勒描繪,將角色形象渲染於紙上,整體呈現出清新脫俗、典雅沉靜的風格。正式播出時,古風古韻的配樂開篇便是很像隸書的《琅琊榜》三個大字,簡約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