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右山左之河】
濰坊浮煙山多水。除山上有泉、有池、有溪流之外,山左、右皆有河。流經浮煙山西麓的是大於河。大於河,《齊乘)稱作「虞」;而《昌樂志》則稱作「汗」。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大於河之水流入平壽縣(今浮煙山一帶)「而為清,水盛則北注」。
大於河的源頭在昌樂縣境內的方山,其源有三。北源出自響水崖,向東,流經五圖南,再下東南,又流經辛王莊南,然後向東進入濰境。中源之水從東北方向在辛王莊南匯入。中源之水、南源之水均出自方山南麓。南源之水與寶泉水相會後,至濰境與北源水相會。北源水則是進入濰境後又向東,至平壽村西北,此地距濰縣城約三十五裡。
三源會合之後,即有人稱其為大於河。自此向北,又有龍泉水入注,至廟子村西時,蘆溝河水自西而入。繼續北下,又有一股源自昌樂境內花園莊的水注入。花園莊之水系向北流人濰境,又經平壽村東、鄧家村、廟子村東北而入大於河的。此時大於河水勢益大,滾滾北下,經道口村東,粲粳泉水又自西而入。再北,過大於河村(該村以河得名)東,穿膠濟鐵路,龍池之水自西匯人。仍然向北,過崔家莊、河崖頭莊東,再過流飯橋村東北,凡十餘裡,出周家口,又自西向北到高裡鎮西北五甲口,後至張家莊石橋。自壽光而來的桂河與白楊河會合之水,在這裡匯入大於河。
大於河繼續北下,至蕭家營東,流至後崖,進入白浪河。大於河在濰境內流百餘裡,為浮煙山西麓的最大的河流。但其下遊常有改道現象,或人工改道,或自然力改道,故各代對大於河的記述多有異同。
小於河為浮煙山東麓最的河,其源即出自浮煙山麓。《齊乘》說小於河「源出蒙姑山之七裡河」縣《鄉土志》則雲廣生泉水即小於河正源,二說均不確。
準確地說,小於河河源有三,其上遊之一為長溝河。長溝河之源在浮煙之餘峰,明宗山東麓,向東經下坡村而北,又經望留村東,至官家莊東,曲折蜿蜒約20裡。小於河的另一水源出自狼埠村西,北流,與長溝河相會,又西至荊家莊(今於家村)北,與廣生泉水相會。至此,即稱小於河。小於河的再一水源出自浮煙山東麓,西安村南,經望留村內,又經過孫家村東,北下注入長溝河。小於河水北去,經項家村東時,又有長生河自西而來注入。長生河之源,即麓臺補生泉。補生泉向東北流出,經嵇家村東埠前村西,再向東,流經鄭家廟子村、張鐵家村內,向北入注小於河。長生河長約十五裡。鄭家廟子村有古石橋,俗稱「花板橋」。橋石背面有石刻花紋,但橋建年代迭考。
小於河自項家村北下,經小於河村(村以河命名)西,北穿膠濟鐵路,經流飯橋烽臺、東闕莊西、郭翟、東柳科西,再向北,在邵呂店入注大於河。小於河全長六十裡以上。
大於河、小於河基本上是利河,洩洪作用明顯,沿途農人又多受灌溉、洗滌之利。但倘遇幾十年一遇之暴雨,二河洩洪不迭,必成害河。今四十歲以上的人大多還記得,1974年8月12日晚起,至次日全天,大雨如注者30小時以上。至13日上午,自大於河村、小於河村向北,若干村子成為水鄉澤國,農戶進水。房屋坍塌,損失無計。大水退後,室內潮溼數月不消。許多戶院內泉水汨汩成溪,遍地泥濘,直至隆冬。但浮煙山一帶受害不大,地勢使然。
來源:麓臺文化